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哲新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談一場戀愛

哲新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談一場戀愛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7 13:13:08

哲新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談一場戀愛?為什麼做事沒有快感?為什麼一件事無法堅持?比如說工作就像是在“上墳”,學習就像是在“上刑”,一運動鍛煉就想死,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哲新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談一場戀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哲新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談一場戀愛(哲新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談一場戀愛)1

哲新跟自己要做的事情談一場戀愛

為什麼做事沒有快感?為什麼一件事無法堅持?比如說工作就像是在“上墳”,學習就像是在“上刑”,一運動鍛煉就想死。

其實,做事就像談戀愛,你體驗不好、無法堅持,說明你不夠愛這個戀愛對象

内在動機。

本文的主題是“發自内心的愛一件事”,或者叫“内在動機”,亦或者叫“内在獎賞”,所謂的内在動機,是指行動的動力是内發的,是個體在進行某種活動時獲得了滿足與喜悅,而這種令人愉悅的體驗會促使個體去重複這種活動。

比如解數學題時,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得到了答案,便獲得了強烈的成就感,并感到滿意和喜悅,于是便很想再做幾道題重複這種體驗;又比如談戀愛時,感受到了滿滿的甜蜜與溫馨,于是隻想沉溺在談戀愛的酸臭中。

沉迷于解數學題和談戀愛,就是内發行為,是發自内心地喜歡做這件事,而不是因為什麼外在的因素。

擁有内在動機的人,享受的就是做事的過程,在做事時處于一種快樂、亢奮的狀态,并體會到一種超乎尋常的酸爽和幸福。所以,由内在動機做事的人,很容易進入“心流”的狀态。

“畫一幅畫的目的不是為了畫作作品”。——20世紀最偉大的美國藝術教師羅伯特·亨利

目的動機,或者叫“外在動機”,是與“内在動機”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所謂目的動機,是以完成特定目标(比如獲得某種獎賞)為導向,具體做某件事隻是為了完成目的的手段而已。

目的動機重結果内在動機重過程,内在動機者,活動本身就是一切意義,可以不存在任何明确的“目的”,或者說目的隻是附屬品而已。

就像畫畫,最享受的時刻就是構思作畫的每個瞬間,這就是畫畫的全部意義所在,而一旦畫作完成,畫作作品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證明“曾經”享受了一段很有意義和快樂的作畫時光

換句話說,就像孩子是愛情的結晶,但并不是愛情和戀愛的目的。談戀愛這件事本身就是最美的享受,享受戀愛中的每一秒就是戀愛的最終目的。

假如一個人的初衷是為了生育後代這個目的,那就要去跟人談戀愛,此時戀愛就成了手段,一旦以目的為導向,戀愛的過程和體驗如何就沒那麼重要了。

一個以目的為導向的人,會出現四個問題:

一是表現得差強人意,當人們出于特定目的去做事時,會在任何需要智慧、深度專注、直覺或創造力的活動上表現變差,因為會下意識地關注結果和衡量得失,這樣勢必會分散注意力、并産生壓力。

就像始終盯着記分牌看,每失一球都是一種壓力,關注點就早就已經不在賽場上了。

二是體驗感變差,當兩個朋友打台球玩時,會很輕松、惬意和享受;但一旦相約來個三局兩勝的比賽,心中的感受立馬會産生微妙的變化,可能還會下意識地産生一絲緊張的氣氛,不再那麼随意怡人了,此時過程不重要,輸赢更為重要。

三是過程貶值,一個以目的和結果為導向的活動,如果結果令人不滿,過程也相應地會大幅貶值。一個以獲獎為目的的參賽選手,如果最終沒有得獎,他的直接感受就是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這就是目的導向的最大悲哀。

四是走捷徑,以目的為導向的人,在缺失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容易偷懶耍滑。比如孩子隻是為了特定目的(獎勵或者家長要求)而練習鋼琴,那孩子很可能會隻重複彈簡單并熟悉的曲子,或者磨洋工來湊時間。

所以,對于特定目的的持續關注和追逐,會削弱活動過程中的體驗和最終的成效。在數學學習中,一個喜歡挑戰難題的人,絕對會比一個隻是想盡快完成作業任務的人,學習的成績更高,體驗更好,因為前者是内在動機,後者是目的動機。

以上内容,好像我是一個拉偏架的人,一直傾向于“重過程”,對“目的動機”不太友好。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來講,内在動機存在很多局限,因為确實有些事情很難培養出内在動機,或者培養起來很麻煩,這時候目的動機就很高效。

比如讓3歲孩子去打吊瓶,這是一種很難培養出内在動機的事情,讓一個人喜歡上打針也着實恐怖,這時許諾孩子一個玩具(目的),就顯得尤為高效,所謂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确實有些髒活累活是真得很反人性,必須用外在動機加以激勵。

現在我們都知道,内在動機者享受過程、體驗更好、成效更高;目的動機者重結果、有時效率更高。從内外動機的角度出發,思考“坐在自行車上笑”還是“坐在寶馬上哭”之間的選擇,更像是内在動機和目的動機間的博弈。

有些人天生情感豐富,就是那些有着“戀愛腦”的人,可能“在自行車上”享受愛情是更為靠譜的選擇;而有些人天生情感聯結較為麻木,比如情感上沒什麼起伏,甚至有社交恐懼、内心缺乏安全感等等排斥戀愛的情感障礙,那目的動機,用愛以外的物質去滿足其心理需求,則更為妥當。

做事就是談戀愛。

我們人生中經手的所有活動,都像是我們的“戀愛對象”,做事的過程就是“談戀愛”的過程。閱讀活動是我們在跟書本談戀愛,家務勞動是我們在與家務談戀愛,刷抖音是我們在與短視頻談戀愛。

喜歡上某事和喜歡上某人,效果是等價的,都能讓人持續地付出時間和精力,甚至付出一切。戀愛能讓人煥發青春,熠熠生輝,這就是愛情的力量,其實某件讓人深愛的事情也能産生同樣的效果。

《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Strickland,在婚後的第17個年頭突然離家出走遠去巴黎,抛棄了從外人看來很好的事業和家庭,其妻子通過他出走前的一系列怪異行迹,推測認定他有了外遇,但最後卻發現事實的真相是:他徹底沉迷上了畫畫。

所以,“一見鐘情”也同樣适用于愛上“某個活動”。做着那個令人“墜入情網”的事情的人,在别人看來雙眼也是閃閃發光的。所以,本文開頭對于做事沒有快感、做事無法堅持的原因,歸結為你根本就不愛這件事。

對一個人(事)的好感好像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喜歡就是喜歡上了,根本說不清楚,就像Strickland做得那樣,把過去的生活和身邊的一切,都徹底抛棄了,真真的一絲都不留,不瘋魔不成話,對“畫畫”愛的至死方休。

像Strickland這樣瘋狂地深愛上一件事,評論中很多人都感覺詫異和極端。但是,在愛情中卻很容易被人所接受和理解,甚至以死明志的做法,給人的不是詫異和極端,而是偉大,并為人所稱頌,像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台。

愛事與愛人一樣,并不會因為對象是死的,就産生了差别,恰恰相反,做一件事也有互動,事情也是活的,遇到真心所愛的“事情”,是此生之幸

其實,在“學習”、“繪畫”、“工作”、“玩遊戲”等衆多戀愛對象中,明顯有些更有眼緣,更讨我們喜歡,有些卻讓我們與其相處起來很厭煩。

對于我們厭煩的事情,比如說“學習”、“做家務”,我們完全可以利用談戀愛的思路來重塑問題,比如關于“如何讓自己愛上學習”、“如何讓自己喜歡上做家務”等問題,就變成了,“如何讓自己喜歡上一個自己本不喜歡的人”。

硬讓自己喜歡上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這個做法本身聽起來就有點瘋狂,所謂“強扭的瓜不甜”,硬讓自己喜歡讨厭的人(事),這純粹像是在自殘。

林肯的一位朋友曾向他推薦一位閣員,等見面後,林肯因為“不喜歡他”直接否決了,所以,牛人也很真實,并坦誠自己的喜惡,不願僞裝而強行為之。

退一步講,即使我們徹徹底底地梳理清楚了自己之前所喜歡的那些人共有的特點,和自己喜歡他們的原因,我們也無法去改造和賦予到“一件事”上,我們無法讓“做家務”變得陽光,變得會哄人、會撒嬌,會給我們提供情緒支持。

但是,我們轉換下思路和問題,逆向思考一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變得令我們開始讨厭了?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個3歲孩子,他們對于這個世界的探求,對學習的興趣和激情都是十分自然的,他們會不斷地探索和擺弄他們遇到的物品,這種學習的欲望是由内而外的,即使他們看不懂書裡密密麻麻的文字,也會纏着大人念給他們聽,顯然他們很享受學習的樂趣。

你再仔細觀察一個成年人,學習卻成了苦大仇深、很厭煩的事情,如果學習不能變現、不能換來一本本證書,那根本都沒有學習的理由和動力。

也就是說,我們一開始很喜歡“學習”,隻是因為某些原因,我們開始厭惡學習,失去了内在動機,而我們的本性并非生來就厭惡學習。

我們先來看“厭惡感”的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我們基因性的厭惡,什麼也改變不了,就像我吃不了香菜,就是再怎麼強迫自己,我也吃不了;有自閉症的人,也幾乎不可能喜歡上社交。

第二種是我們以為自己不喜歡,但是深入了解和接觸後,我們發現自己能喜歡上。所謂的厭惡,隻是因為不了解,就像榴蓮,開始給某人吃,會因為聞着臭死活不吃,當真的嘗試一次以後,真香,從此便愛上了吃榴蓮。

還有那些歡喜冤家,開始總是以死對頭的樣子出現,結果深入接觸後也是愛得死去回來。還有各種類型的活動,開始不了解時,總是會本能地排斥,當初次嘗試以後,卻又停不下來。

第三種是我們開始喜歡,或者并不排斥,但是因為某些原因的存在,而變得令我們厭惡。

喜歡本就是一種由内而外的情感滿足,沒有辦法從外部加強,卻又很容易從内部消減,就像大多數曾經熱戀的情侶會慢慢由愛生恨,老死不相往來,就是因為随着時間的推移,戀人身上的某些缺點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忍受。

鋪墊了這麼多,現在我們終于清楚,能做出改變和需要改變的,就是第二種、第三種情況,因為第一種是本能的排斥,很難改變。

對于第二種情況,嘗試幾次就會愛上,所以要拿出勇氣,逼着自己去嘗試一下,跨出第一步很難,但是跨出去了,就是在迎接另外一個世界;對于第三種情況,就是要找到并排除那些令人生厭的問題根源,讓我們重新愛上那些有意義的事情。

下面我提供一種問題根源,能讓一件事變得令人厭煩的方法,即“過度”。

過度。

我之前曾有一段時間特别喜歡吃方便面,于是我連着一周,一天三頓地吃,我發現一周之後,我看到方便面就想吐。

之前看《人在囧途》,第一次坐飛機的王寶強,因為攜帶牛奶在安檢處被攔下,結果他舉起一大罐牛奶喝了下去,這個鏡頭拍了14遍,他也喝了14遍,拍完這場喝牛奶戲後,王寶強看見牛奶就想跑,至今未愈。

所以,想厭倦一種食物,一次使勁吃到吐就完事了;同樣,想厭惡一件事,使勁做到讓自己惡心就行了。高考完為什麼很多學生會撕書,因為洩憤,因為确實被“惡心”得太久了,終于解脫了。

很多人開始做一件事時,極其容易熱血沸騰,發瘋似的連着做上一個月,做到後來就惡心了,說白了,就是因為過量了。

人體的機制就是“趨利避害”,一旦你對某件事産生厭惡感,“你”會不由自主地就會排斥這件事,那接下來,你如果還需要去做這件事,你就是在用意志力硬撐了。

人生最大的意義就是體驗,應該享受體驗做每件事的樂趣,一切以舒服為準,看似慢下來了,其實是把時間跨度延長了,别想着急于求成,别想着一下子就飛躍十萬八千裡,短時間内取得真經。

學習就是這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個世界都在求快,但是慢下來也是一種能力。而且,切忌盲目求快!快,容易讓自己急躁,學習本身是一種滿足好奇、獲得真知的享受,不要硬生生地把學習變成了壓力,變成自己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

想毀掉興趣,就把它變成工作和一項項任務指标

當我在寫作感受到痛苦時,我會立馬停下來,去跑步機上走一會,或去看電影,體驗别人的經曆和人生。因為我知道,硬要“堅持”下去,肯定不行。

因為堅持,在深層次意味着“對抗”,而享受,意味着快樂,我是在跟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談一場一生的戀愛,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很多人覺得事情很重要、自己等不及,隻是因為内心太急躁,總想一蹴而就,但結果通常證明就是這些“等不及”、“最重視”的人,會優先放棄。

所以,愛一個人要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裡,慢慢付出、慢慢享受,慢慢融入彼此的生活。那些轟轟烈烈的愛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得到時用力過猛,一下子就跟吃方便面一樣膩了、厭倦了。

所以心态很重要,快不得、急不得,慢慢享受、慢慢紮根,慢慢等着枝繁葉茂。2021年中國人均壽命78.2歲,即使你現在60,也至少還有28年時光,難道真的不夠你“慢慢”做成一件事?

現在,你也該明白舔狗是多麼讨人厭,本來可能還有一點好感,但舔狗不停地短信、電話騷擾,各種關懷、提醒、關心,就像那包連着出現的方便面,會讓人産生惡心的生理反應,即使熱戀期的小情侶,也要記得小别勝新歡。

現在,你也應該明白工作為什麼越來越讨厭,因為有些人的工作量真的大,過勞也是近代社會發展的趨勢,過量工作的後遺症就是厭惡感,很少有人開始就厭惡工作的,就像談戀愛一樣,總會有一段新鮮的蜜月期。

應該羨慕那些有幸直接遇到自己“至愛”的工作、被工作性質和内容深深吸引的人,他們自會沉迷工作到無法自拔,始終煥發無限活力。當然,如果對于工作的厭惡并不屬于“第一種”情況,那你完全可以嘗試用談戀愛的方式,排解厭惡因素,改造自己對“工作”的迷戀程度。

下面的内容屬于擴展閱讀,你可以選擇性的不看,因為我更多的是寫完舍不得删。

工作。

人的一生都在勤奮地工作,将大部分時間消耗在了工作上,所以工作毫無疑問地成為人生中最為重大的活動,有些人是出于“内在動機”,享受工作中的每一秒,而更多的人是目的動機,為了賺錢、為了養家糊口。

不同的動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工作體驗,一直工作一直爽的人,跟痛苦掙紮了一天的人,雖然在同一個物質世界,卻分别在人間天堂和人間煉獄過着不同的生活

回到之前那句“所有活動就是在談戀愛”,僅從時間和精力投入上來看,一周平均相處時間高達40個小時,工作絕對是我們的“正室”,“求職”類似于“相親”的過程。

估計有很多人對自己的工作早已習以為常,根本不清楚,也沒有一套評判和量化的标準,來評價自己這個正室到底适不适合自己,隻有整體的感受而已。

愛情與工作是相同的,徹底了解了愛情運作的機制,可能工作上的問題也就通透了。

——審美和喜好

▷大衆标準。在審美上,人們對于人的美醜,有着大體統一的審美标準,同樣,人們對于某些工作或活動也有着統一的審美标準。

單位和工作早被人為地分出了三六九等,有些單位和工作被貼上了貴族标簽。像黨政、國企等單位領導,就是所謂的美差,像帥哥美女一樣招人喜歡;相反,像其他某些工作中的打工仔,就是所謂的粗活,讓人提不起任何興趣。

人多喜好美,而厭惡醜,這種偏好是與生俱來的,所以相親首選美女和帥哥,而找工作也是一樣,會優選争取那些光鮮亮麗的貴族崗位,也是那些待遇最好的工作。

于是,這樣容易産生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們會去争搶被主流标準認可和贊賞的崗位,而不是最合适自己的。

2003年,國内媒體相繼以《北大才子當街賣豬肉》為題報道了陸步軒“放棄公務員,賣起了豬肉”的情況,好像北大學子賣豬肉,就像犯了什麼天大的忌諱,就好像這個人神經錯條了一樣,就像公主下嫁給平民老百姓一樣讓人難以接受和理解。

人們早就把對“職業貴賤”的成見刻進了心裡,街頭采訪中,外賣小哥表示自己年入十萬,相親時依然被人說不太“體面”,雖然工作時能感受到尊重,還也能體察到隐性存在的鄙視鍊。

人們隐匿了真實的自己,為了生計和面子,不敢追求自己的歌手夢,去酒吧做一名賣唱的歌手;不敢追求自己的舞蹈夢,去做一名舞蹈老師,而是坐在高貴的辦公桌前陷入自我疏離之中。

▷個人和喜好。“蘿蔔鹹菜,各有所愛”,具體到每個人的口味都會有所不同。比如有人喜歡王一博,有人喜歡黃渤;有人喜歡楊幂,有人喜歡姚晨。

同樣,有人喜歡作畫,希望成為原畫師,而對自媒體寫作不感興趣;有的人卻對作畫不感冒,而特别喜歡寫作,想成為網絡寫手。這種審美差異,不同的喜好和厭惡有時是嵌在骨子裡的,每個人都應該先認識自己,再去職場中定位自己的方向

有人很博愛,繪畫、音樂和寫作都喜歡,其實博愛就等于都不愛,一個人如果有幸遇到過“至愛”,心會被牢牢占據和填滿,根本容不下别人,而你最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與“愛情”或“工作”至愛相伴的一生。

你見一個人發了瘋似的幹一件事,像王羲之練字,科比練習籃球,還是那些工作狂人,那種幾乎瘋狂的執念和沉迷,其實隻是遇到至愛的正常表現。

遇到至愛之事(人),幾率可能微乎其微,但一旦遇到,很難不成功,隻有你遇到真正愛上的一件事,你的人生才真正開始,你才會更懂得這個世界

——入錯行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這是一句亘古不變的至理名言,可惜現實中,有不少人人在找工作時,要不就沒把這句話當回事,要不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什麼,也根本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于是,找工作仍就變成了一場人生豪賭。

高中學習并沒有教會一個人更好地認識自己,也沒有說清這個世界各個專業需要的能力和研究方向,部分考生對于自己根本沒有清晰的認知,選專業時也并沒有什麼非常充足的了解,對未來的就業情況、就業形勢也都沒有做過詳細的規劃。

有些考生在一頭霧水的情況之下就紮進了大學學習某個專業,又一頭霧水地找了與自己專業不對口的工作,從零開始學習新的技能

所以,我們遭遇的最大問題,就是總是“糊裡糊塗”,對自己能力和選擇專業的糊裡糊塗,對選擇公司真正工作内容的糊裡糊塗。

因為不了解,所以我們對選工作的主要“擇偶标準”才很簡單,就是憑感覺,公司名氣怎麼樣,待遇怎麼樣,已有關系好不好使,像極了相親時憑“眼緣”,到底喜不喜歡、适不适合,還是要到真刀實槍的做了才會知道。

很多人一畢業,對于應聘的公司(家長)和崗位(對象),就是那麼點模糊而大體的了解,像企業信息,公司規模、發展前景、辦公環境、薪資福利、企業文化、人文關懷等等而已,就好比社會這個“相親平台”裡出來一個叫“銀行”的家長,家裡有很多未婚子女要征婚。

大家都說“銀行”家境殷實,各個閨女貌美如花、兒子飒爽英姿,于是你僅僅是基于從親戚、朋友和他人口中了解到的隻言片語,僅是基于口碑便斷定是個“香饽饽”,考量下自己的教育背景和能力,便跟風同大家一樣擠破了頭往“銀行”家裡拱。

你很榮幸跟一位叫“櫃員”的好姑娘對上了眼,同居(試用期)磨合了半年,才發現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

有些人度過了新鮮期,但并未感覺到對崗位的愛意,但是耐不住待遇還不錯,或者家人的勸阻,或者已經丢失了應屆生這個處子之身,亦或者心疼半年不斷學習和付出的沉沒成本,就像談了許久的小情侶,隻要沒到厭惡至極的份,索性便步入結婚殿堂(簽用人合同)。

多數人初入社會開始找工作時,都尤為惶恐,生怕自己是被落下的一批人,錢沒決定如何花,錢還是自己的,但相親對象和工作崗位沒有決定下來,一猶豫可能就是别人的了。

進入一家大公司,一個人往往從打雜開始,懷着各種期許,三到五年才能接觸和學習到核心内容,比如從櫃員到客戶經理,從基層到機關,這時相當于開始抛開那些膚淺的認識,真正開始了解自己對象的内心。

如果這時候發現确實還是沒愛上,而卻被現實裹挾,跳槽就像離婚一樣,是有物質成本和社交成本的。于是,差不多就行的心思又占了上風,一個人就徹底被束縛在自己不愛的這個對象身上,一輩子不得動彈。

于是這一輩子在平平淡淡、沒有愛意的愛情中終老,不好嗎?

也挺好,愛情和工作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有些人來說,适不适合可能不重要,“穩定、體面、賺錢、吸引人”的标簽可能才重要。

人生隻有一次,這種不夠精彩的體驗,好像對不起這一生,如果差不多就行,些許便錯過了很多可能性,或許就跟真正的美好失之交臂。

我知道你會如何想,茫茫人海中,三百六十行,遇到那真愛何其容易,這個不行、換一個就怎麼能保證熱愛和合适?

确實,不考慮清楚,可能隻是從一個深淵跳入另一個深淵,不僅不是新生,可能是痛苦的循環,況且人生可能沒有幾年可以拿出來讓我們循環從零開始學習技能、深入了解一個行業。

所以,最幸福的那些人,還是初遇便是自己十分熱愛和适合的工作,于是他們在工作上一路高歌猛進、一路狂飙。

其次,是那些積極主動,幹一行愛一行的人,他們對工作不是骨子裡的排斥,他們總能發現美好,永遠關注在自己能影響和改變的地方,擁有責任心,培養起工作的内在動機。

剩下的那些人,工作幹不好也許并不單純是他的原因,而是這個崗位根本就不适合他,那些不适合自己的工作,隻會越做越喪,越努力越焦慮。

如果一個人始終培養不出自己對于工作的愛意,那他該停下來,向内充分了解下自己,聽聽自己内心的聲音了,其實“換不換工作”對他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重要的他對自己要有正确且全面的認知,可能他一直以來都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個人真正能活成自己的标志,就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自己擅長什麼,然後讓真實和自主的自己,做出最合适和理智的選擇,從而真正享受擁有内在動機幸福工作。

如果感覺文章真誠且有用的話,敬請打開微信關注我的個人公衆号:哲新ii ,獲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衆号“哲新ii”(ID:zhexinii),改變的促成者,努力用文字改變他人和世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