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來曆?“後現代”這個詞的公衆形象好像一直不算太好,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後現代主義來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後現代”這個詞的公衆形象好像一直不算太好。
如果說某個電影是後現代的,那應該就是說老百姓看不明白的,也不是給老百姓看的。
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推崇後現代呢?
是因為那些人思想都另類嗎?
還是隻是想通過反叛來刷下存在感?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推演一下“後現代”的邏輯。
要理解後現代,需要先了解下什麼是現代。古代人,無論東西方,幾乎什麼都可以信,通常沒沒原則沒理由,這是一種蒙昧的狀态。
18世界啟蒙運動後,知識分子不再盲目相信什麼東西,而是希望像數學一樣一步步地嚴格推導出各種結論。
科學和現代哲學,就是這麼誕生的。
啟蒙運動讓人類找到了打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
人們開始相信:人的理性完全可以掌握世界的真理,科學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是對錯,幫我們分辨好壞。
這是現代文明的開始,但也僅僅是開始。
人們很快意識到,科學結論不等于真理。比如,過去人們都相信地心說,後來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
但其實在更高維視角來看,地球和太陽到底誰繞着誰站,完全取決于你在哪個位置看。
假定地球不動,太陽繞着地球轉這個說法就沒毛病。
尼采有感于這一點,提出根本不存在什麼絕對客觀的真理。
人永遠都不可能理解客觀世界。
你的一切解釋,都取決于你的視角,取決于你看到了多少,解釋隻不過是你的主觀看法。
後現代主義哲學由此開啟。
後現代本質上是一種更進步、更高級的思維方式。那些認為自己掌握了宇宙普遍真理的人,可能是最危險的敵人,
單純為了私利,自私地活着的人,其實根本不會傷害什麼人。
而有些為了某種主義、所謂真理的而随意擺弄别人命運,甚至不惜殺戮,造成的危害極大。比如希特勒,比如斯大林……
如果每個領導都是後現代主義者,不信什麼真理,可能這個世界就會少了很多悲劇。
後現代再繼續發展,演變成了文化多元主義。地球人曾經因為理念的沖突、文明的沖突大打出手。
冷戰之後,人們就想:既然沒有絕對真理,我為什麼不能尊重所有的文化呢?
文明應該一律平等!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京劇、歌劇、腦殘劇,各有各的價值!
可文化之間總有矛盾,這該怎麼辦?
後現代主義者認為:不要分辨對錯,看看不同文化帶給你的主觀感受。
比如,我們看奇葩說,是通過看詹青雲和黃執中誰講得漂亮來站隊的,而不是根據哪方答案正确來判斷勝負。
又比如,現代藝術通常都有一個主題,你一看畫作就能揣摩出畫家的表達意圖;
後現代藝術根本沒有主題,畫家可能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想表達什麼;
存在的意義就是,讀者認為這幅畫是表達什麼,它就是表達什麼,完全遵從讀者内心感受。
後現代,是用審美來取代對錯。
多元化思想繼續發展,越來越的争議也就來了。争議主要源自:後現代主義者沒有立場。
比如,中國鄉村的婚鬧,究竟是應當尊重的傳統文化,還是應當摒棄的遺風惡俗?
比如,美國疫情泛濫,大量民衆仍然是要自由不要命,接着奏樂,接着舞……
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批評後現代——與其讓人不分對錯,還不如讓人相信有客觀真理。
後現代主義思維到底價值幾何?普林斯頓大學對後現代哲學邏輯有一個深刻的拆解,總共分五步:
第一,一切知識和體驗都是主觀的解釋。
每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視角,都是世界的局部,與其他任何人都可能不同。
第二,你對世界的理解受到文化環境和過往見識的影響。
關于特朗普能否當選總統,我認為關我毛事,拜登則認為這是一場災難。
第三,沒有視角優于其他視角。
我和拜登的視角,各有各的道理,我們倆理應是平等的。
第四,視角決定了語境,每個解釋都在某種語境之下。
在我的視角,我隻關心我年底能否加薪;而在拜登眼裡,特朗普敗選,将是他一輩子的榮光;我們不在一個語境裡對話。
第五,在同一語境下,不同的解釋有高低優劣之分。
比如我們面對拜登和特朗普在競選辯論上對于新冠病毒的處理政策的争吵,始終站隊的後現代主義者,隻會瞎起哄,什麼事都辦不了;
而有智慧的後現代主義者,會抓住當下更重要的事,加以判斷,調整策略。
理解了這五條邏輯,後現代主義就不會走向不分對錯的虛無主義。
最後,小結一下。後現代主義簡史,也正是人的認知史,同時人的認知也是有等級的。
第一級是古典,講信仰、講忠誠;
第二級是現代,講理性、講真理;
第三級是後現代,認為不存在絕對真理,将多元化。
第四季是在後現代基礎之上,講語境。
真正掌握了後現代主義,可能你會發現前幾個級别的人,思考得都太淺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