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舉考試的高考題目? 經常在古裝電視劇裡看到狀元、榜眼、探花等那麼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關于科舉考試的高考題目?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經常在古裝電視劇裡看到狀元、榜眼、探花等。那麼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怎樣的呢?
1,什麼是科舉?
科舉是指曆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幹三百多年。
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2,科舉考什麼?
明清時期,考試内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準。八股文,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八股文的内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範圍,要模拟聖賢的口氣,傳達聖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揮。
3,科舉考試分四級,是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分别是什麼?
院試,我們又稱為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
鄉試,在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ѐ)元。
會試,在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闱。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顧名思義,是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是科舉最高級别的考試。當然,皇帝有時會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号,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幹名,賜“進士出身”的稱号;三甲若幹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胪,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4,一千三百年科舉制度中有多少進士呢?
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轼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曆史上獲狀元稱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号的。
5,科舉制度的起始與終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起源于隋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完備于唐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改革于宋朝;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鼎盛于明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滅亡于清朝。
以上就是古代科舉制度方面的一些知識彙總,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