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收藏、展示自然與人類文化遺産的重要場所,各大博物館每年都會迎來數以百萬計的參觀者,或精美,或粗粝的展品呈現出與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形态,吸引着人們駐足觀看。我們在欣賞這些古老文物時,為什麼會深深為之着迷呢?
英國曆史學家西蒙·瑪莎在BBC紀錄片《文明》中,提出了一種頗為有趣的觀點,古老文物本身就是偉大藝術的載體。
因為“在過去5000年間,人類一直在任何能夠找到的材料上、以任何能夠想象到的表現形式,留下各式各樣的印記。而這些偉大藝術在誕生之初,就把分割我們的時空壁壘給打破了,它給我們帶來了暫停,讓我們以無數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來重新構想這個世界。”換言之,時間與空間不停轉換,但總有一些東西,能夠讓不同時代的人們獲得情感上的共鳴與喜悅。
大英博物館前館長尼爾·麥格雷戈則從更為實用主義的角度,給出了他的觀點:“博物館的功能便是通過文物來講述曆史。”琳琅滿目、來自不同國度與時代的展品,會激發人們對遙遠曆史的興趣,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博物館是教室之外,另一個生動有趣的曆史課堂。
01 《走!去博物館學曆史》:一堂妙趣橫生的曆史課博物館有着如此神奇的魔力,那麼,怎樣才能真正“讀懂”文物珍寶背後的藝術與曆史呢?特别是當家長帶着孩子到博物館參觀遊覽時,從哪裡入手講解文物?用怎樣的方式能更好地誘發他們的探索欲?
中信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新書《走!去博物館學曆史》,就提供了一種“從博物館看曆史”的正确打開方式,它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循循善誘的講解,輔之以精美細緻的插圖,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可以沉浸在文物的世界裡,感受古老文明的魅力。
這套《走!去博物館學曆史》共有上下兩冊,分别是中國國寶篇和世界國寶篇。在“世界國寶篇”中,編者精心選取了來自蘇美爾、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古老文明體系的數件文物奇珍,其中既有“少年法老”圖坦卡蒙陵墓中發現的月亮船項鍊,也有屬于4000多年前蘇美爾王後普阿比的首飾和滾筒印章,還有獻給希臘神話中女神的三角楣造型黃金王冠等等。
作為一本曆史入門讀物,《走!去博物館學曆史》在内容上的亮點有二:一是采用“提問式”的叙述邏輯,以某一珍貴文物為起點,不斷提出新的問題,在文物與曆史、古代與現代之間建立起聯系,非常适合家長陪伴孩子一起閱讀。二是以輕松幽默的語言風格為主,避免将曆史科普變得沉悶無趣。
我們以蘇美爾王後的滾筒印章為例,編者先是從王後華麗繁複的首飾講起,引導讀者把目光集中在手臂處的小小印章,提出第一個問題:印章上的圖案是什麼?然後用放大圖展示印章的具體圖形。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印章是用來幹什麼的?在一一講解清楚之後,又以小故事的形式,自然過渡到另一件與之形式相似的19世紀萊亞德夫人套件,“老古董”的生命力原來如此旺盛。
在整個講述過程中,串聯起包括普阿比王後首飾、阿卡德人滾筒印章、萊亞德夫人套件、烏爾王旗等多件文物。在描述蘇美爾人繪制的人物與動物形象時,将之概括為“大眼萌娃”,滾筒印章的使用方式則與人們更熟悉的火漆封緘相聯系,這種妙趣橫生的講述方式,瞬間拉近了讀者與古老文明之間的距離。
02 古代人的審美趣味:大眼睛、睡蓮造型,與青金石在博物館裡欣賞文物,人們最先注意到的自然是它們造型各異的外觀、或絢麗或質樸的色彩與材質,這些歸屬于審美範疇的“外在”特征,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區文明中,各有其特殊的曆史文化内涵。
在距今有4000多年的蘇美爾文明時代,神明崇拜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為了能夠與“神”更好地溝通交流,他們便在壁畫、旗幟等載體上,畫上有着大大眼睛的人與動物形象。因為在他們看來,眼睛越大,似乎就越能接收到來自神靈的啟迪。
至于畫像中人物明顯不合常理的身高比例,則是他們身份高低的象征,通常來說,身份高貴者,往往會被畫得更加高大,蘇美爾人的等級觀念,在這些古老的畫像中顯露無疑。
同樣是河流孕育出的古老文明,埃及法老們所偏愛的事物和蘇美爾王族大不相同。
在對少年法老圖坦卡蒙陵墓的發掘中,考古學家們發現,多個物件上都有睡蓮造型的存在:法老的頭部塑像被置放在睡蓮形的底座上,陪葬品中的月亮船項鍊末端,是繪制着盛開睡蓮的寶石,就連雕刻成亭子樣式的裝飾品上,都不忘在柱頭上畫上睡蓮。
法老對睡蓮元素如此鐘愛,一來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在尼羅河流域,睡蓮是生活中十分常見的植物;二來與古埃及人的死亡觀念有關,他們認為死亡是通往來世的一個階段,就像太陽傍晚西落,第二天清晨仍會升起一般。睡蓮清晨綻放,夜晚沉入水中的生長特征,似乎也帶有死而複生的美好寓意,因此很受埃及人的追捧。
在古埃及《亡靈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啊!你這朵屬于涅弗吞的荷花,我雖然是一個凡人,但我知道有關荷花的經文,我熟悉那些管理來世的神的情況。”荷花是青春之神涅弗吞的化身,墓葬中的睡蓮形象自然就寄托着人們對活着的永恒渴望。
除了美輪美奂的造型,珍貴的材質也是人們欣賞文物的重點之一。在《走!去博物館學曆史:世界國寶篇》中所介紹的珍貴文物裡,有不少都是用黃金、玉石、青金石等貴重寶石制成。其中青金石大都是舶來品,從中亞阿拉伯等地輾轉來到埃及、希臘等地,成為法老面具上的精美裝飾線條,或者碾碎後調和成顔料,化身為壁畫、油畫上奢侈的一抹藍。
如果回溯到文物産生的年代,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古老物件的背後,既凝結着無數工匠的智慧與創造力,更折射出文明之間的交流與沖突。
古埃及的貴族墓葬中,人們發現了一種名為“韋塞赫”的項鍊狀物品。這種裝飾品的設計乍看有些不大合理:多達六七排的黃金與寶石珠串,再加上一條鍊子,分量着實不輕,讓人不禁會生出幾分疑問:戴的時候會不會行動不便?或者勒得脖子痛?
但仔細觀察後,我們就不難發現,古埃及工匠們用兩個小小的細節,很好地打消了以上顧慮:他們在韋塞特兩側分别加以黃金裝飾,以保證受力均衡;在項鍊背後,還有一個平衡墜,以有效減輕脖子的壓力。
于是,在美觀性與實用性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雖然曆史書中沒能記錄下這些無名工匠的姓名,但這些流傳千年的古老文物,也讓我們看到了他們令世人贊歎不已的才智。
文物,是特定時代人們的創造物,但在今天的各大博物館中,我們常常看到不少從萬裡之外“舶來”的物件:古希臘風格濃郁的聖歐費米娅王冠,在某位斯基泰貴族的墓葬品中被發現;古埃及神像佩戴的黃金韋塞特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館藏,阿契美尼德王朝時的黃金臂環則出現在大英博物館裡……
在文物“遷徙”的表象之下,有着古老文明間彼此交流的蹤迹。在4000多年前的黑海西岸,古希臘人和斯基泰人已經開始了貿易往來,斯基泰人向希臘人出售牲畜、魚、皮毛,作為交換物,希臘人為他們制作了精美的黃金飾品和陶器,聖歐費米娅王冠大概就是某位斯基泰貴族的“特别訂制”。
黃金資源匮乏,又對金飾情有獨鐘的蘇美爾人,早早地就開始從伊朗、土耳其等地進口黃金,然後用精湛的技藝制作成各式裝飾品,其工藝後來更是流傳到埃及、希臘等地,進而催生出更多的藝術珍品。
但在另外一些時刻,文明間的沖突同樣觸目驚心。特别是到了19、20世紀,随着西方世界的興起,殖民者們紛紛來到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地“淘金”,他們中的一些人打着“考古”的旗号,或者幹脆在戰争中“趁火打劫”,掠奪了大量當地文物珍寶。直到今天,對于很多人來說,要想一窺前人留下的文物精品,還隻能千裡迢迢去往海外,時間與金錢成本之外,又有多少的無奈與痛苦。
04 結語:博物館裡的萬千奇妙故事,等待我們一一解鎖每一件文物的背後,都有着無數的奇妙故事,折射出一段鮮活生動的曆史。
從數量上看,《走!去博物館學曆史》系列書籍所呈現的文物,隻是浩如煙海的博物館陳列中的萬分之一,但它所提供的是一種審視文物的有趣視角:從外觀到年代,從工藝到材料,每一個小小的文物,都能夠挖掘出如此豐富的曆史與文化内涵。
當我們再次置身于博物館中時,或許可以試着借鑒書中所提供的思路,用全新的眼光去解讀文物裡的故事,相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如果對博物館感興趣,想要啟發孩子對曆史的好奇心,無論是陪孩子共讀,還是送人,這套書是非常棒的選擇!書籍均由中信兒童書店發貨,品質有保證!
套裝兩冊隻需63元,如果隻對其中一冊感興趣,也可以單獨購買(單冊價格為35.5元,整套買更劃算哦)!
一套生動有趣的好書,一場20 200件珍貴文物裡的趣味曆史課,等待你的解鎖!
注:本文配圖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