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策劃整理
編者按:“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是絕大多數小規模鄉村學校的真實寫照。過去的2021年裡,記者從沂南走到郓城,再從沾化奔赴沂源蹲點,見證了很多有情懷的教育者紮根農村,他們正努力用微光彌補差距,幫助農村孩子更好的成長。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這是春節團聚的理想狀态。而在山東多地的小規模鄉村學校,數不盡的鄉村校長和老師正奔波在通往半山腰、偏遠農村的學生家裡,他們想利用寶貴的寒假時間,走到孩子家裡,走進孩子心裡。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年說》欄目将陸續推出“鄉村校長/教師的寒假日記”,聚焦鄉村教師家訪的所見、所聞、所感,為農村孩子點亮夢想,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
以下是沂南縣楊坡小學教師王秀玲的寒假日記: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伴随着春天的鐘聲,冬奧會拉開帷幕。今天是大年初六,新年已過, 工廠已經開工,打工一族陸續離開家鄉回到自己奮鬥的崗位上;走親訪友也接近尾聲了,帶着節日的餘慶我和孩子們也開始了學習之旅。
早飯過後,在指導孩子們寫作業的時候,我也拿起了課本進行提前備課。忽然想起今天又是周末了,又到了和小聰線上聊天的時間了。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主要采用的是線上家訪。我每周都會和他進行電話或者微信聊天,提醒安全事項以及督促他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多讀書。他平時和父親一起生活,過完年父親就要開工幹活了,大部分時間白天外出送貨,他就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平時免不了玩手機、看電視時間過長。我會借由家訪的機會時常檢查他一周作業完成情況,同時交流一周的讀書心得。
經過這一個假期的線上家訪,我在和學生及學生家長交流的同時也在反思。以前在家訪的時候免不了要向家長大倒苦水,細數學生在校的表現。家長很尴尬也很苦惱,給學生也帶來心理負擔。可是我卻忘了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小聰平時缺少自制力,上課容易走神、學習積極性不高,但是班級的集體活動他都能積極參加,并能很好的完成老師安排的任務。
經過反思,我明白了家訪不是向家長告狀,也不是讓學生難堪,而是要與家長、學生在家庭這個特殊的環境中真心交流和溝通。家訪的目的是關心、愛護、轉化、教育學生,而不是因教師管教不了才向家長“告狀”,因為這無異于給家長送去一根“棍子”,學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這樣做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而且學生還會遷怒于教師,不忘這一“棍”之仇,給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礙。
家訪對老師來說是責任,是激勵,也是教育。家訪訪的不僅是學生,更是訪的家長。孩子的教育問題是老師和家長的共同責任,通過家訪喚起家長的責任意識,轉變家長的教育理念。孩子的成長如果隻談學習和成績未免太片面了。我們更應該教育孩子全面發展,讓孩子養成自尊、自立、自強的優秀品德。這才是孩子受用一生的教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