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按照風雅頌分類的,那麼,風雅頌是個什麼東東?古人是按照什麼标準來分的呢?後世學者對這各分類有不同的看法,回首看去,其中最有力者約有三種說法:一個是認為按詩的作用分,以《毛詩》為代表,也是影響比較大的一種意見。再一個是按照作者的身份以及詩的内容來分,以宋代朱熹《詩集傳》為代表。還有一個認為按音樂來分,以鄭樵《六經奧論》為代表。程俊英先生則表示贊同鄭樵的第三種說法。鄭樵說:“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
因為,古人所謂“風”,即是指聲調而言。《鄭風》,就是鄭國的調兒,《齊風》就是齊國的調,都是用地方樂調歌唱的詩歌。就好像是現在的申曲、昆腔、紹興調等等一樣,它們其實都是帶有地方色彩的聲調。也就是說,十五國風,也就是十五個不同地方的樂調。
雅是秦地的樂調,周秦同地,說的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周的都城在今天陝西省西安市西南,古代就叫做“鎬”。這地方的樂調,也就被稱為中原正音。“雅”字《說文》作“鴉”,鴉和烏同聲,烏烏是秦調的特殊聲音,所以稱周首都的樂調為雅,也就是《左傳》中說的“天子之樂曰雅”,又好像現在人稱北京的樂調為京調一樣。
雅有大小之分,孔穎達說:“詩體既異,音樂亦殊。”惠周惕《詩說》認為大、小雅就像後代音樂的大呂、小呂一樣,都是樂調的區别。
頌即古代的“容”字,阮元譯作“樣子”,就是表演的意思。頌不但配合樂器,用皇家聲調歌唱,而且是帶有扮演、舞蹈的藝術。
據王國維考證,風雅隻是清唱,歌辭有韻,聲音短促,疊章複唱。頌詩多數無韻,由于配合舞步,所以聲音緩慢,且大多不分章,這就是頌的特點。
哦,從過來人的考證看,周詩(《詩經》中絕大多數屬于周詩)既保存于官府,又有太師肩負着編訂、加工、講授《詩經》的工作,那麼,由他們根據樂調給詩分類,那就是很可能的事情了。
古人将風雅頌和《詩經》的表現手法賦比興連在一起,稱之為“詩之六義”。
嗚呼,風雅頌者,樂調而已。賦比興者,表現手法是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