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蒯憲篆刻作品之“一期一會”
時值中日建交50周年、中韓建交30周年之際,為深入推動東亞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和諧共生,積極助力濰坊“東亞文化之都”創建工作,充分展現蒯憲先生植根傳統、求古變新的藝術交流過程,真誠表達敬畏藝術、熱愛和平、珍視友誼的美好情感,經策劃,分6期舉辦“風月同天”蒯憲中日韓藝術交流雲展。
蒯憲,中國書法篆刻家,師從清代著名金石家陳介祺後人陳君藻先生,研習篆隸兼及篆刻。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理事,篆刻委委員、篆書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第三、四、五屆副主席,篆刻委員會主任。現為西泠印社社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顧問、山東印社副社長、濰坊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萬印樓印社社長、濰坊市文化館研究館員。先後擔任全國篆刻展、全國刻字展、全國篆書展、全國新人新作展、西泠印社海選及山東泰山文藝獎評委。蒯憲先生長期緻力于書法篆刻藝術創作以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工作,自1987年起,16次出訪日本、4次出訪韓國舉辦展覽、講座,為推廣書法藝術和傳播中國聲音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蒯憲的篆刻,既能延續王石經、陳君藻、蔣維崧等前賢的精勁雅緻,又能輕松遊刃于當代流行的甲文、古玺寫意性印風中。而難得的是,其沒有蹈于當代印壇寫意印多趨于野、而工穩印多近于匠的覆轍,在全面繼承與廣泛吸取中明晰追求的方向,保持了博取而知揚棄、融合而不駁雜。
故其印風一如其人,不激不厲,饒有風規,别具一種韻緻,既能得刀筆揮運自然之妙,又有以刀披石中的意外之趣。尤其是其賴於文字學的修養,所治印保持了用字及篆法的精當與考究,這與當代多數印人於文字篆法的錯亂不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是其真正谙通文字,并始終對之存有敬畏之心的體現。
京都又過
如花在野
百年孤獨
蒯憲在甲骨文字書法創作找到了自己的語言風格,進而以書入印,處處充滿質樸古拙、蒼茫渾厚的氣象。他說,“将書法之形意融入治印,概由文人操刀介入始,至清季鄧石如書擎别幟,并揉碑刻體勢于篆刻,印壇獨步,後人評其為印從書出。趙之謙以畫像碑版之圖式用于邊款,亦開生面。清末民初濰縣人西泉王石經能以古文字入印,風貌古穆,名滿京都。餘以為:印從書出并不局限于印字之藝術表現,而古文字之意蘊衍化精神氣息亦至關重要。近百年古物倍出,尤以甲骨、簡牍、封泥等皆前所未見,此為印章研究提供了豐富實物資料,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之表現空間。”“印從書出”成為其重要的篆刻理念和篆刻語言特征,故其書法面貌的多樣性就決定了其篆刻面貌的多樣性,“書”即“刻”,“刻”即“書”,“書”“刻”一也。
伊豆舞女
陰翳
衣帶水
太宰府
和風
靜峰米壽
祥泉
展覽中的“一期一會”組印,是他與日本書法界友好文化交流的美好記憶。濰坊與日本的交流每年一次,隔年在一方舉辦。這種異國文化交流雖以書法為主,但收獲往往是全方位的。他每次歸國回來都會寫一些遊曆組詩,發表在報刊上,或直接書寫成作品、刻成印文,成為真摯情感的表達。“阿蘇山”印和五言絕句是記錄作者登臨日本火山阿蘇山的經曆;“蒼龍”印則是為日向市習字研究社社長山岸蒼龍名章。如此累牍成冊,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不獨是抒情紀事的藝術表達,更具珍貴史料文獻價值。蒯憲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以書法篆刻記錄其“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人生曆程,彰顯出人文藝術家的獨特魅力。
一期一會
阿蘇山
蒼龍
蒼龍
雨中岚山
“風月同天”蒯憲中日韓藝術交流雲展主題訪談
濰坊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書法金石文化重鎮,金石學的開創者歐陽修曾在青州任職,趙明誠在這裡撰寫代表金石學發端的著作《金石錄》,而陳介祺又被海内外學者推為“十九世紀以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代金石學宗師”。如今,濰坊已逐漸成為全世界書法金石文化的聚集高地和交流中心,海内外篆刻家的心往神馳之地。本次訪談節目以濰坊書法金石曆史淵源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日韓三國書法金石文化交流活動回顧為主線,邀請相關專家進行深入的交流與碰撞,對于推進中日韓三國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以及助力濰坊創建“東亞文化之都”等方面意義重大。
訪談三 濰坊與日本韓國之間的書法文化交流
人物:于希甯藝術館館長張衛華、濰坊市文化館研究館員蒯憲、陳介祺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荀
問題10:近幾年來蒯憲參與跟日韓進行金石書法篆刻交流情況
問題11:日韓書家對濰坊金石書法文化傳統的敬畏之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