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編族譜要留一代不編入呢?最近有一位朋友咨詢:既然生不立傳是中國人的傳統,為什麼家譜之上每個人都有“行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為什麼編族譜要留一代不編入呢?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最近有一位朋友咨詢:既然生不立傳是中國人的傳統,為什麼家譜之上每個人都有“行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生不立傳”是史志傳統之一,也是方志編纂的一條基本原則。列傳為司馬遷作《史記》時首創,後來曆代紀傳體史書都沿用這個名稱。唐代司馬貞為《史記》所作《索隐》對記載的“列傳”進行了專門的解釋:“列傳者,謂列叙人臣事迹,令可傳于後世。”
其實司馬貞對《史記》“列傳”的解釋,并不全面。比如《史記》中司馬遷對孔子的記載《孔子世家》,最後一段就是:“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可謂至聖矣!”是太史公司馬遷對孔子的一個評價。
其實,史記中牽扯到立傳的,都是去世的人,且最後一段都會有太史公司馬遷的個人看法及評價。所以說唐代司馬貞對“列傳”解釋并不全面,不光列叙人臣事迹,還有對人物的評價,這才構成了完整的“傳”,就是我們說的“蓋棺定論”。
自從北宋史學家歐陽修,将史志的編寫手法借鑒到編寫家譜之後,“生不立傳”也成為了歐蘇體例家譜編撰的一項基本原則,并深入人心。凡人在世時,不以人物傳記收錄,去世後,“蓋棺定論”,方為立傳。
那麼今天,在世的人編寫家譜之時都擁有“行轉”和“世系傳”,是不是已經突破了或者沒有遵循“生不立傳”的家譜編寫手法呐?
縱觀家譜,都會發現有一個現象,就是在譜頭部分或者在譜尾有一些先祖的“介紹”,少一點百十字,多一點上千字的都有,這些對祖先的介紹,并不是所有族人都有,一般是始祖、支祖、房祖,或者出将入仕族中才俊,或者對家族對社會擁有突出貢獻的人,這些介紹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當事人已經不在世,記載比較詳實,涉及出生、嫁娶、生平事迹、人物評價等。
其實這一塊就是講的是我們認為的“生不立傳”的“傳”,有生平介紹,有人物評價。
而我們所聽到的或者被人“普及的”家譜中每個人都有的“行轉”、“世系傳”是什麼呐?
這裡講的“行轉”、“世系傳”主要包含這幾方面的内容,名、字、号、生、卒、葬、娶,部分族人中間會有一些人物的生平事迹,但是在世的人是沒有人物的評價。
這部分内容被稱之“傳”、“行轉”、“世系傳”是不合适的!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既然生不立傳是中國人的傳統,為什麼家譜之上每個人都有“行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實并不矛盾,基本上絕大部分族譜編修都不會給生人立傳,隻不過被人或者某些家譜編修機構灌輸了錯誤的概念。
去世的族人附屬信息,稱之為世系傳或者行轉,沒有問題。但是在世族人嚴格來說隻能稱之為“世系錄”,“錄”是“記錄”的“錄”,是對族人如實的記載。所以又有了一個說法:“去世的人附屬信息,稱之為世系傳,在世的族人附屬信息稱之為世系錄”。
然而,對于大部分家族來說,一般家譜的附屬信息也就僅僅包含:名、字、号、生、卒、葬、娶、遷徙、官位、爵位等,很少牽扯到人物評價,從一定程度來說,對于不在世的族人,附屬信息用“世系錄”來表達,也無不可。
所以,用“世系錄”取代“行傳”、“世系傳”,即可以與生不立傳的“傳記”分開,免得衆人誤解,同時表達也更為準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