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文/蘭媽談育兒
教育好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把一個孩子教育好更是一生中最成功的事業
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孩子所生活的家庭環境就是第一所學校,想要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又想要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成長環境,那麼需要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育兒先育己。
如果從“職業”這個角度去考慮父母的崗位,其實會發現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征:
1)父母教育孩子的對象沒有辦法選擇,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成為了教育對象
2)教育孩子這份工作沒有辦法辭職,因為養育即為責任,父母一旦上崗就無法更替
3)錯過的陪伴和教育無法彌補,不能等到遺憾發生了、才想着如何去彌補
4)教育孩子是一條雙向成長的路,孩子需要學習、父母更需要學習
有人說:“培養一個孩子需要好幾個人,毀掉一個孩子特别簡單”,這句話我信,甚至有時候毀掉一個孩子隻需要一句話的威力就夠了。
有一位媽媽脾氣特别暴躁,她生了2個女兒1個兒子,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兒子是将來生活的依靠,2個女兒将來就是兩件小棉襖,可是這位媽媽卻老無所依、甚至兒女都不願意回家探望,而這一切都是源自于媽媽有一張“毒嘴”。
大女兒在12歲那年,被媽媽一句“你怎麼不死在外邊”氣得離家出走,結果不小心在河邊發生了溺水悲劇,那件事也成為了媽媽心中永遠的痛,可是遺憾并不會因為你的忏悔而恢複如此。
二女兒17歲高考那年落榜,沒有考上理想大學就嚷着要出去打工,母親氣急敗壞地說“走了就别回來”,結果二女兒一走就是20年,甚至在她母親生病住院期間都沒有回去探望一天,在很多人斥責太不懂事的時候,二女兒說了一句話“她給我留下的傷害,是一輩子的”。
小兒子就是傳說中的“争氣”,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學,可是在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他卻要跟自己的母親斷絕關系,因為他覺得“母親的嘴實在是太毒了,把大姐咒沒了,二姐逼走了,上學的這些年更是天天承受着身心煎熬,一件事沒有做好迎來的就是難聽的謾罵”。
雖然不知道小兒子口中的母親是有着怎樣的“嘴毒”,但是三個孩子,卻沒有一個孩子跟母親親近,甚至丢了性命的、離家出走的、斷絕關系的,這很明顯是母親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問題,而教育裡最大的問題,正如小兒子口中的“嘴毒”,我們也不要忽略了語言教育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性。
育兒先育己,優秀父母都是跟着孩子一起不斷學習成長,在這條路也有很多試錯成本,隻有不斷優勝劣汰才可以提升我們的教育經驗,而每個孩子的成長問題、以及教育适應方法都是不同的,優秀家長的教育方法可不是執行原則的統一方法,學會不同孩子不同教育、不同問題不同對待,尤其是懂得正确運用語言教育孩子才越來越優秀!
來自優秀父母的6句忠言,幫你從此遠離“嘴毒”:
1、别說“你真笨”,孩子需要被認可
錯誤語言:“你是豬腦子呀,太笨了,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會”
正确糾正:“沒關系,這次沒做好,隻要我們努力改進,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孩子的成長需要用美好的發現去襯托,如果你覺得“孩子太笨了”,那麼平時就會隻關注“孩子的笨行為”,而這樣“笨行為”也會一直持續下去,甚至還會愈演愈烈,因為“笨”這個詞早已經融入孩子的思想,日漸一日地消磨孩子的自信心,直到連他自己也認為“我就是個笨小孩”。
優秀的孩子都是在鼓勵認可中成長的,認可孩子、用語言引導孩子發展得更好,這便是優秀父母語言的第一課。
2、别包辦代替,孩子需要獨立成長
錯誤語言:“幹什麼,别動,你隻管把學習做好就行了,其它事跟你沒關系”
正确糾正:“媽媽真開心你能幫忙做家務,可是也不要太累了,如果耽誤你的學習就不好了,我們也可以先寫作業,然後再來做家務活放松一下呀,你覺得這個建議怎麼樣”
想要孩子懶惰?那就不停地替他們包辦一切,當孩子開始想要拿掃帚掃地時趕緊把孩子趕出去,然後對他說“管好你自己的學習,這不是你該幹的事情”,然後你就會發現孩子長大後就是一個“大懶蟲”,而我們再說孩子“太懶”時就等着暴跳如雷的反抗叛逆吧,當初想要幹活被趕出去、現在不幹活了就被謾罵“太懶”,這究竟是要孩子哪樣呢?
其實呀,孩子的成長需要獨立、更需要适當地做一些家務活,做家務并不會讓孩子學習變差,反而适當的勞動有助于減壓、責任感培養、感恩心領悟,如果擔心孩子做家務會耽誤學習進程,可以試着上面的正确語言進行引導,鼓勵孩子先把正事做了,然後再去做自己願意的事情。
3、不要一個勁地催促,孩子需要自信成長
錯誤語言:“就這麼點作業寫了半天,你是蝸牛嗎,蝸牛都比你速度快了”
正确糾正:“怎麼感覺現在寫作業的速度有些慢了,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困難呢?和我說說吧”
想要孩子磨蹭,那就在旁邊使勁地催催催吧,然後你就會發現孩子的速度越來越慢,甚至被家長唠叨得不知所措,這是因為唠叨會幹擾人的心智,像有些家長還帶着攀比、和貶低的語言,還直接會把孩子所剩無幾的自信心敲碎,這樣的環境小孩子又如何優秀成長呢?
每一個優秀的孩子都是自信且樂觀的,他們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鼓勵、認可,生活與學習中更需要自信心作為航海的方向感,當孩子的節奏“慢”下來時,學會去了解孩子遇到的困難,及時幫助孩子走出困境、樹立自信心,這才是每一位家長應對孩子“慢節奏”的正确方法。
4、孩子學習不能靠逼,培養自律才是關鍵
錯誤語言:“作業寫完沒有,什麼時候寫作業,不寫完作業就不要吃飯睡覺…”
正确糾正:“放學後回家有什麼打算?要不我們先把作業寫完,然後晚飯過後去小區遛彎?”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習方面蒸蒸日上,最好還是班裡的學霸,有些家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甚至還會不停地給孩子安排各種補習班、數不清的家庭作業,其實凡事都要有個計劃,學習也是一樣,想讓孩子積極向上是好事,但學習一定不能靠逼,培養孩子自律自主學習才是關鍵。
如果孩子在學習方面缺乏自主自律意識,我們更要放手,讓他們去承擔自己拖延、沒有完成任務的責任與後果,當孩子可以認知接受到自己的缺點時,我們再慢慢去引導孩子計劃時間。比如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擁有充足的時間規劃,孩子才能更好地在學習這條路上洋溢自信地平穩向前。
5、不要打攪孩子專注,這是他們在思考
錯誤語言:“我給你說話沒聽到嗎?再看到你學習不認真,把你玩具全部都扔了”
正确糾正:“在想什麼有趣的事情呢?我給你說話都沒聽到,還記得今天有什麼事情沒做嗎”
孩子需要被認可、需要獨立、需要思考、需要自律自立,其實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更需要在專注中獲得優秀,當孩子專注于某一件事情而聽不見外界聲音時,不論這件事是好是壞,都不要急着否決批評他們,孩子“專注”說明在思考,這個時候如果動用了語言,那一定是要将孩子的專注力運用在更好的方向。
如何通過語言溝通将孩子的專注力用在正确方向?這個時候反問句是對孩子語言引導的最佳溝通形式,采用上述的正确糾正語言,在溫柔的反問句式溝通下,你會發現孩子和我們溝通的話題會越來越多,而他也會把專注力慢慢用在你希望的學習、閱讀或乃至整個成長。
6、孩子好奇就陪着探索吧,因為分享就那麼幾年
錯誤溝通:“忙着呢,别煩我,一天天叽叽喳喳地說個沒完,你不知道自己去找答案嗎?”
正确糾正:“哇,寶貝真是十萬個為什麼,不過不要着急哦,我們一個一個問題慢慢來探索好不好?”
孩子小的時候,總有那麼幾年追在身後不停地叽叽喳喳,向你分享很多看起來比較幼稚的話題,可能剛開始的時候還覺得有趣,但随着叽叽喳喳的次數多了,很多家長便開始敷衍、甚至嫌棄孩子話多,其實如果孩子好奇了,那就陪着他一起探索吧,因為孩子好奇也說明他們是一個好學寶寶,請不要破壞這種好學心理。
與此同時,孩子好與分享、好與探索也就是那麼幾年,随着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間可談的話題越來越少,現在陪孩子多一些問題探索,即是保護孩子的樂于探索勤奮好學的上進心,同時也是我們陪伴孩子那段不可彌補的快樂時光!
孩子優不優秀,這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做一個睿智的父母,首先要從語言方式的改變開始,有的時候多尊重一下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是對自己的放松、更是對孩子的用心,做一個言傳身教的父母,比起要求孩子優秀要更有前進動力,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在育兒育己方面睿智前進!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