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然而,老師的注意力畢竟十分有限,不能給予每個孩子面面俱到的關注十分正常。未被關注”不等于“不受待見”。
因此,首先,弄清楚“不受待見”是否屬實。
這很重要——是聽誰說的,有何證據,還是自己的主觀感受?
多方求證,和老師耐心溝通,體諒老師工作的辛苦,有時候可能隻是自己的心态導緻了自己消極的主觀想象從而錯怪了老師。
積極心理學告訴我們,事件是“問題”還是“現象”取決于自己的主觀看待角度。
看成“現象”,就會更加客觀和冷靜地解決;
定義成“問題”,就會從消極的角度思考對策。
我機構裡曾有一名孩子,家長很是寶貝(在我看來都過度關注了),結果因為家長處處怕孩子受委屈,凡事都要争個輸赢高低,就真的不受幼兒園老師待見了(聽其他家長講),這也就是心理學講的“自我實現的預言”。
同樣的事情,但可以積極正面地解讀,這樣反應也積極,結果也更正向。
其次,如果屬實,弄明白為何 “不受待見”。
是因為孩子行為,還是老師教育素養或偏見,還是因為家長老師溝通存在隔閡?
找到原因,對症下藥。
改變自己能改變的,積極面對不能改變的。
比如若是自己與孩子的行為問題,就積極改正,并與老師保持溝通,讓老師知道孩子對此的努力,家長對之的重視,請求老師的指導等,老師會十分樂意幫助的。
如果是老師的素養問題,想明白要不要轉學或者有沒有能力換老師,如果還要繼續在該老師處上學,還是盡力多溝通,保持對老師的信任,融洽與老師的感情。
最後,告訴孩子每個人都很特别,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喜歡ta,這很正常,我們不必為此難過,重要的是做自己,并且要争取做到最好。
我小學轉過一次學,初到新學校,面對新老師,我十分不适應;而且我也感到新老師因為對我不了解,沒有以前的老師“對我好”。
我回家就跟爸爸“告狀”,說新老師對我不好……
我爸說“你認真學習做好自己的事,老師會喜歡你的。”
後來,經過半學期的了解,我又找到了曾經的自信。
所以,你看,面對不被“老師待見“,可能這首先就是個假問題,老師可能隻是暫時關注不到,多與老師溝通,積極獲取老師關注。
老師十分喜歡願意家校溝通的家長。
其次,糾正自己的心态,不要焦慮,引導孩子做好分内的事,對于自己無力控制的事坦然接受等等。
THE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