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叙帖》是唐代書法家懷素于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為紙本墨迹卷,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草書”。現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大約在32歲時,懷素步行走出湖南赴長安,去拜谒名師,尋求進一步的發展。到長安後看到不少難得一見的“遺篇絕簡”,也結交了許多文人墨客和達官貴人。由于他個性灑脫,草書絕妙,受到許多書家、詩人及名流公卿的激賞,得到了一連串的頌揚詩文,足可編成一部專輯。懷素在長安住了大約五年,約在唐大曆七年(公元772年)十月離長安回家鄉零陵,途經洛陽。他最仰慕的狂草大師張旭多年在洛陽活動,雖早已去世,懷素仍特意造訪洛陽以追思前賢。未曾料到在洛陽恰巧遇到張旭弟子、書法家顔真卿。顔當時路經洛陽辦理私事。他笃信佛教,好與僧人交往,且懷素又是他同學邬彤的弟子,因此對懷素很是器重。見懷素狂草可與先師張旭比美,更是感歎不已,遂應懷素之請,為《懷素上人草書歌集》作序。在此歌集的基礎上,懷素于唐大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寫成了一卷《自叙帖》。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是草書領域的熱門法帖,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後,在書法藝術領域影響深遠。它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❶
懷素《自叙帖》楷字對照版
高清大圖加載較慢,請耐心等候,請将手機打橫觀賞
全文
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禅之暇,頗好筆翰。然恨未能遠覩前人之奇迹,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遊上國,谒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遺編絕簡,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無疑滞,魚箋絹素,多所塵點,士大夫不以為怪焉。顔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又以尚書司勳郎盧象、小宗伯張正言,曾為歌詩,故叙之曰:“開士懷素,僧中之英,氣概通疏,性靈豁暢,精心草聖。積有歲時,江嶺之間,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韋公陟,覩其筆力。勖以有成。今禮部侍郎張公謂賞其不羁,引以遊處。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贊之,動盈卷軸。夫草稿之作,起於漢代,杜度、崔瑗,始以妙聞。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獻茲降,虞陸相承,口訣手授。以至于吳郡張旭長史,雖姿性颠逸,超絕古今,而模(模字誤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誤倒)詳,特為真正。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複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适。嗟歎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其後繼作不絕,溢乎箱箧。其述形似,則有張禮部雲:“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盧員外雲:“初疑輕煙澹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王永州邕曰:“寒猿飲水撼枯藤,壯士拔山伸勁鐵。”朱處士遙雲:“筆下唯看激電流,字成隻畏盤龍走。”叙機格,則有李禦史舟雲:“昔張旭之作也,時人謂之張颠,今懷素之為也,餘實謂之狂僧。以狂繼颠,誰曰不可。”張公又雲:“稽山賀老總知名,吳郡張颠曾不面。”許禦史瑝雲:“志在新奇無定則,古瘦漓骊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戴禦史叔倫雲:“心手相師勢轉奇,詭形怪狀翻合宜。人人欲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語疾速,則有窦禦史冀雲:“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小豁胸中氣。忽然絕叫三五聲,滿壁縱橫千萬字。”戴公又雲:“馳毫驟墨列奔驷,滿座失聲看不及。”目愚劣,則有從父司勳員外郎吳興錢起詩雲:“遠錫無前侶,孤雲寄太虛。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皆辭旨激切,理識玄奧,固非虛蕩之所敢當,徒增愧畏耳。時大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
➋
懷素《自叙帖》楷字對照版
❸
懷素《自叙帖》賞析
《自叙帖》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錄顔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忽左忽右,起伏擺蕩,有疾有速,有輕有重,通幅于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蕩,實為草書藝術的極緻表現。
一、點畫
在狂草書體中,一筆書特征最為明顯,在點畫處理中也就以線條的變化為主,跳蕩的筆法、提按的用筆成為常态。點在狂草書體中運用廣泛,點的方向、位置影響着字體的姿态、章法和書體的風格特征。
《自叙帖》中“不”字出現的頻率很高,基本上由四個點構成,也有橫豎連筆書寫或者後兩點連筆書寫的,不管怎樣的書寫方式,點畫的姿态均各不相同,大小、曲直、粗細、牽絲映帶以及點畫的行筆軌迹均呈現出不同的姿态。相似的筆畫如“之”字的首點和剩餘的曲折筆畫的長短、大小、彎曲弧度及連筆轉折的方向角度等;三點水寫法的大小、輕重、彎曲弧度等也體現着明顯的變化。
二、結體
書法的結體取勢主要是針對漢字結構的把握和字形處理方面,結體偏重于漢字内部的結構部件及其比例大小的處理,取勢更加觀照字體的外部形态特征。而《自叙帖》在結構上處理字時部件較為靈活,長短大小、穿插錯落一任自然;字内、字間姿态萬千,字的重心、松緊、外觀空間與字内空間處理以圓為主,間用方、尖、多角等不規則空間布局和分割,在結體取勢方面仍然靈活多變。
三、線條
在《自叙帖》中,線條多呈現圓轉為主光滑流暢的特征,在用筆上以平動提按為主。在用筆特征上具有篆書線條特征,這既是中鋒用筆要求,也與唐代篆書發展所追求的線條特征相關。在《自叙帖》中常見的是筆鋒靈活,四面出鋒或者八面出鋒的用筆特征。但在行筆中提按筆法充分,順勢或者逆勢的弧線、圓圈較多,轉換運筆方向使用圓滑的運筆方式,折角較小線條、牽絲映帶處轉換筆鋒的方式也轉折并用,整體上呈現出圓潤姿态。
四、章法
《自叙帖》在字組處理上以穩重為主,而穩重特征的取得是靠漢字部件的變化和平衡取得的。每個漢字端端正正,漢字中心呈現均衡直線隻出現在開頭部分七八行,後面的字群處理很少如此,即使字迹端莊,其中心線的連接也并不在一直線上。每一行漢字作為一個單位,其中心軸線的連接在該帖中既有折線又有曲線。連接線為折線的一并配合着筆迹輕重的變化,其變化感和跳動感增強;連接線呈現曲線的則大多為不規則曲線,往往彎曲幅度大小、方向均有變化,但在用墨、調整筆鋒方面次數較少,這與草書抒情性直接相關。
另外《自叙帖》中行距基本一緻,其間也有穿插甚至少量漢字筆畫的交叉覆蓋,但這畢竟是少數,在整體風格圓潤、筆迹細勁為主增加了變化和靈動之勢。
五、墨法
《自叙帖》在墨法上多用渴筆。如第11行的“心胸略”三字,第35行的“夫草”等字。應當說明的是,渴筆并非虛筆病筆,甚或輕筆。恰恰相反,懷素的渴筆正是他在書寫過程中,一氣呵成來不及蘸墨幾個字連書所緻。在這裡,墨淡處不但沒有力弱之感,反覺更加蒼勁,更能顯現墨迹的真實與巧妙。
此帖是狂草,故運筆極快。頗耐玩味的是,帖中之字疾中有緩、緩後愈疾、此起彼伏、變化無窮。如第10行的“往往遇之”四字,呈斷開之勢,書寫緩慢;但第11行便是通行連筆疾書。再如第97行的“中好懷素自言初”七字,書寫速度明顯變慢;但從第98行往後突然筆速加快,就像下雨時忽然狂風大作一樣。這種情況,幾乎每頁都有。
六、意境
古人論書,主張形神兼備,而尤重神采。神采,即《書譜》中所說的“情性”,又稱之為“寫意”(或“用意”)。而《自叙帖》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寫意性發揮到了最大,以至到了至高至純至善至美的境界。特别是後半段,簡直到了一種無所遮掩的醉狂狀态中。正如帖中所述 :“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如。”懷素善于乘酒興作書,仔細尋味,此帖每字每畫無不傾注着此等意境。特别是那些疾速書寫的大字,如“張颠”、“戴”、“醉來”、“狂來”等。作者揮毫時當已不覺得世界的存在,而是隻有自身——自己的意願、自己的志向。在《自叙帖》中,懷素之筆下,已達到“我手寫我心,我筆抒我情;我即字,字即我 ;人與字一體,書與意一态”之意境。這也即是懷素的“醉”——非“酒醉”而是“心醉”、“意醉”、“情醉”。
❹
懷素《自叙帖》臨習解讀與示範
分析臨摹并不是要和複印的一樣,而是要學習到懷素書法的精髓和章法布白技巧,滿足性情神采的形質要求。
一、臨摹分析
1、筆法跳動中心線:記熟草書結體中心線。臨摹要留心字勢、筆勢,記準點畫俯仰向背取勢并把握中鋒占正鋒的80%以上。如此既要兼顧筆勢,又要兼顧筆法。這很難,所以分解它。用鉛筆把筆勢中心軌迹輕輕畫在宣紙上,隻要一心注重筆法。如此訓練,熟悉了就不再如此。也可以先重點精心練習自叙帖每一幀的領軍字、傳神字。每一幀寫準了領軍字、傳神字,等于綱已舉目自然張。
2、使轉節點制造形質。草書無節點則無形,突出形質才能傳神,以神傳情達意。讀帖要讀出節點的位置、數量。心無節點筆端無節點。
4、點畫筆勢決定風格和神韻。突出字中主筆、每幀中的領軍字精到才能呈顯性情。
5、坐姿懸腕書寫。用鉛筆在已經畫了中心線的宣紙上運筆,很容易掌握結體準确,隻要留心筆法提按的跳動性,就可以掌握點畫的神韻。以原書寫速度的1/2書寫,熟練了可以逐步提高速度。
6、變坐姿為站姿懸肘書寫。由原來的懸腕變為懸肘,使大筆畫的領軍字更加自然流暢。重複以上1-5的練習,達到懷素的速度書寫方可追逐古人達到神似。二、臨摹節奏 1、大使轉節點:使轉撚管腕力制造大節點1。 2、小使轉節點:使轉頓筆指力成節點。 3、低速行筆:寫《自序帖》,每幀5分鐘。 4、高速行筆:寫《自序帖》,每幀3分鐘。 5、按肘壓腕逆鋒澀筆運行:低頭拱背強力度書寫主筆。 6、提腕靈活正峰運筆:輕松流暢書寫。
三、臨摹要點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明白了《自叙帖》用筆姿勢、美學特征和瑕疵,按照臨摹步驟使用慣用語言叙述臨摹過程。1、第一幀四行,據傳前六行為後人補寫,也甚合全文氣息。2、第二幀四行,領軍字是“國”字,與“前人”、“西遊”形成犄角之勢,“前”、“見”、“淺”分别有一大一小共兩個節點。“杖”、“西”、“遊”、“谒”、“見”、“當”大小節點出現多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