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四年的時間,為什麼有的人各種獎項拿到手軟,而有的人卻拿不到一張大學畢業證?這背後究竟有何原因?我是輔導員錢小胖,和你聊聊大學的那些事兒。作為小胖頭條号的第一篇文章,想來想去還是從自己的本行說起。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小胖是某211高校(現在叫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一線專職輔導員。13年工作至今,連續負責了七屆的畢業生工作,每年也都會遇到開篇的那一現象。今年一月初,小胖的一名學生在大學生涯的第五年終于掉隊了,因為過高的挂科分數以大三學生的身份被退學。上個月,大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結束了。學院一位近三十年教齡的專業老師在看到學生成績強烈區分之後頗有感慨地發了一個微信朋友圈。為什麼高考時隻是十分八分的區别,進入大學之後僅僅兩個半月就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不經意地看了幾個網絡上推薦院校專業的所謂規劃指導老師的視頻,竟然有了一種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覺。大部分的所謂還在熱衷于給學校或是專業依照某種數據進行排名,然後推薦哪些分數段的學生可以報考哪些院校專業。最終的目标是達到分盡其能的效果。也就是土語講得不瞎分。原理上沒有錯,但實際操作上就會有問題。報志願不是在菜市場買菜,不同的院校專業哪有什麼客觀地排行榜?每年各機構的大學排行榜出版之日,就是各高校的質疑觀點出産之時。想來也是,一所醫學類院校和一所财經類院校比較本就是關公戰秦瓊。而用就業率、學術論文等指标衡量隻能說你的想法太天真了。所以,各種報考規劃老師在我看來最大作用就是告訴你中國有這些院校,有這些學科,有這些專業。而且換個人推薦也許次序排名就大有不同。
而今天我想聊的是比“不瞎分”稍微重要一些的事。這幾件事做好了,即便“瞎分”也是可以挽救的;做得不好,縱然你的志願是最優解,也難以保證有好的未來。這幾件事是那些失敗者的共性問題。以下部分學霸請忽略,學霸家庭有選擇性閱讀。
第一件事:你是什麼時候知道你選擇的專業是做什麼的?
每帶一批新的學生我都要逐一問他們,專業的選擇是自己的選擇還是家長的選擇。欣喜的是,學生自主選擇的比例越來越高,但是家長做主導的比例依舊很大。從人口結構上看,現階段學生的學生父母最晚要在本世紀頭兩三年畢業。2000年至200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在370萬左右。而2020年高考報名人數為1071萬人。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至少在近幾年,父母雙方均非大學畢業的學生依然要占據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大部分的學生是不知道大學的教育是什麼樣的模式。而即便是大學畢業,你就能保證了解所有的專業?大學的專業名稱可不像語文數學外語一打眼就知道是幹什麼的。小胖當年報志願的時候填報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滿以為是計算機類的專業,直到第一天上課才知道我竟然算是數學系的學生。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成因是大多數學生在大學前缺少生涯規劃教育。生涯規劃一般作為大學的一門課,可在初高中教育中卻有所缺失。我一直認為,在初高中的生涯教育有重要作用。大學的生涯教育無法解決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已經有了一個固定的專業,大部分學生在專業上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而初高中則有大量的機會去尋找與自己匹配的發展方向。我的大學室友在入學之前就已經知道本專業的學業内容與發展方向,也是自己确定的報考專業。在我們都還迷茫專業前景時,他已經棋先一招開始學習後續的課程了。專業學習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個體存在天分的差異。随着課程的深入這種差異越明顯,甚至有時無法通過努力來彌補。有些學生天生就不适合學一些專業。我遇到過一個色弱的學生來學習化學專業,因分不清化學反應的顔色而經常實驗課不及格。生涯規劃教育可以有效的規避掉志願選擇的盲目性。特别是認為不瞎分就是好志願的學生與家長要更正一個觀點,分數合适不是最終重要,專業合适才是最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可以掌握一些分析方法(如九型人格,MBTI等),對子女的發展方向進行引導。我認為一個好的志願填報是父母與子女雙方妥協的結果。子女要在保持對理想的堅守,同時要參考父母基于人生過往道路提出的意見。父母也不要強加自己的觀念于子女,而是要分清利弊作出建議。家庭保持有效的溝通,作出雙方都滿意的方案。當然這是理想的情況下,現實之中想要完成是不容易的。
第二件事:高分數≠好習慣
大學教育與初高中的教育一大不同是課餘時間大大增多。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未來注定要與坎坷相伴(天才除外)。經常會有高中老師在激勵學生學習時說,拼過高考進入大學就輕松了。是這樣麼?可以是,更可以不是!高考結束之後一本上不去去二本,本科上不去去專科,專科上不去可以複讀。總之無論結果如何,大部分人擁有選擇的絕對主動權(高中畢業直接就業除外)。可大學不是,畢業後面臨的是平等的雙向選擇,選擇的主動權不會一直在手上。高中畢業生之所以有主動權主要在于有複讀這一選項。哪怕已經是眼中的别人家孩子,隻要說一聲我不喜歡依舊可以潇灑地複讀。可在就業、考研面前又會有多少人有這樣的潇灑。要不大學咱也複讀……。
教育從業者都會有這樣的感慨,好學生不是教出來的。我的一名同事曾經說過這樣的一件事。她在和她的一名學業預警學生家長通話的時候,學生家長反問道:老師,我家孩子考進你們學校的時候的高考分數是專業的前幾名,怎麼現在變成了這樣,你們學校是怎麼教育的?當時我還是一個剛參加工作的新人,也會反思自己的工作過程中是否還有纰漏。直到我遇到了我職業生涯裡第一個退學的學生。對于這名學生,我曾經用一個月的時間,每天去寝室叫他起床,看他洗漱,帶他上課。結果是我前腳剛走,他後腳就走出課堂。我們再管理也叫不醒裝睡的人。而你是否是需要這樣去管理的學生?自我管理是學生最核心的競争能力,特别是自律與自學能力。而且越是好的學校對這種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你可以考一個很高的分數,進入到一個很好的學校,但是你的學習習慣足以支撐你在這所學校立足麼?我經常會拿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馬冬晗的學習計劃表來和我的學生探讨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如何産生的,就在于對課餘時間的把握。所有大學裡面你可以不忙,但是也可以很忙。而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奢求一夜之間就從被動學習狀态過渡到高效的主動學習。提前了解大學的學習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獲得者的學習計劃表
在和一些學生交流的時候,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在求職與考研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會将失敗的原因歸結為院校或者專業等級不達标。雖然我不想承認,但不得不說客觀這種現象确實會存在。985與211院校雖然說有些入選會存在一些争議,但絕大多數是符合大衆認知的。培養質量的平均水準有保證,對用人方來講節省成本。對于普通高校的學生如何應對這種情況,自主學習可能是最好的出路。畢竟評價人才培養的标準除了專業成績之外,還有社會認可這一維度。用學術成就、比賽獎項、紮實學識做支撐逆襲的例子還是屢見不鮮的。好的學習習慣是終身受用的。習慣的養成不妨從寫日記開始,每天都要學些自己不會的。就像《奇葩說》辯手楊奇函的名言:你今天變得更博學了嗎?
你今天變得更博學了嗎
第三件事: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家庭正視
工作以來對我而言最難的一件事就是與學生家長溝通。就像前面講述的同事遇到溝通障礙是經常遇到的。主要原因也是之前提到的,大多數家長并不了解大學的教育模式與初高中的區别。加之考慮到維護學生的自尊的需求,通常情況下不會過多聯系家長。但有一類問題經常會引起家校溝通障礙,那就是學生的心理問題。家校經常因對學生心理狀況認知不同而産生的不愉快時有發生。學校認為家庭不配合,家庭認為學校沒事找事,真實的狀況又需要專業的機構來判斷。所以一提到心理問題,相信沒幾個人敢打包票說自己的處理方式是最好的。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問題受到環境的影響很大。環境的不适應,學業的壓力,情感的波折等都會引發心态的變化。近年來,患有抑郁症的學生比例逐年升高,由心理問題引起的各類極端事件時有發生。畢竟和其他相比,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你真的那麼确定孩子的心理狀況?這件事,需要各家庭重視。
圓圓小胖,一家之言。如有觀點,不吝賜教。下次想聊聊院校選擇的視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