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千百年來學子心目中的聖人,蔡元培先生曾評其為“萬世師表”。孔子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思想的教育家,他認為人一出生的天賦是相差不及的,沒有明顯的高低之分,主要是依靠後天的教育,隻要後天他們能得到相同的教育,他們就都能成才。
孔子畫像
所以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就是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無論這個人地位如何,财富如何,隻要肯學,就應該有得到教育的權力,因此秉持着這一理念的孔子随即創辦私學,廣招學生,從而打破了上層統治階級對于學校教育的壟斷,此時平民百姓也有了受教育的權力。
可以說“有教無類”是孔子最重要的一個教育思想。但是現如今對于如何解釋“有教無類”,曆來都是衆說紛纭的。有的以被教育對象的視角來解釋,有的以施教的過程來解釋,也有的則以從教育的結果來解釋,當然無論哪種解釋都是言之有據的,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過本人倒覺得“有教無類”該是從接受教育對象的視角上來做解釋,這才符合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教學圖
隻是古今大多數的學者都是從接受教育對象的層面上來解釋孔子的“有教無類”的。東漢經學家在《論語古注集籠》這樣說道:“言人所在見教,無有種類。”,就是說接受教育對象,不應該有種類之分,隻要肯學就應該要教。南朝經學家皇侃在《論語義疏》書中也說道:““人乃有貴賤,宜同資教,不可以其種類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則善,本無類也”,就是說人在身份上雖有貴賤之分,但是在接受學生上,卻不應該有貴賤之分,隻要我們教育的好,他們皆能成才。
總的說,這些學者都認為“有教無類”的意思就是“不分善惡之殊,同在教育之列”(宋.朱熹),“人人我都教育,沒有‘貧富、地域等等’區别”(《論語譯注》),簡而易概的說就是在接收學生上,不能以善惡,不能以貧富、貴賤、地區等來區别對待求學的學生,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力,隻要肯學,要學,我們都應該讓他們受到平等的教育。
有教無類
實際上從孔子接收的學生來看,孔子也的确在親自踐行着他“有教無類”的主張。從地域上來說,孔子的學生來自于當時各個諸侯國中,如顔回、顔路、冉有來自魯國,高柴、子貢來自衛國,子張來自陳國,言但來自吳國,樊遲、公暫哀來自齊國,司馬耕來自宋國,任選、公孫子石來自楚國,秦祖、壤驷來自秦國,公肩定、叔仲會來自晉國,可以說不管來自何地,不論這個國家跟孔子的母國魯國有何家仇恨,隻要他們前來求學,孔子都願意教導他們,這就是地域上的“無類”。
從年齡上來說,孔子的學生年齡差距都很懸殊,如顔路比孔子小6歲,子路比孔子小9歲,闵子骞比孔子小15歲,樊遲比孔子小36歲,有若比孔子小43歲,曾參比孔子小46歲,子張比孔子小48歲。且在孔子的學生中還有父子同時在孔子門下學習的,如曾皙與曾參,顔路與顔回。從這點可以看出孔子對于年齡也是不看重的,不論年齡大小,隻要來求學,孔子也都願意去教導他們,這就是年齡上的“無類”。
孔子教學圖
從貴賤上來說,孔子的學生身份也有高低之分,比如南宮适是魯國貴族,子貢是衛國商人(那個時候商人最為低賤),原憲是宋國貧民,公冶長是齊國囚徒。可以說從身份上來說,孔子的學生有高貴的貴族,亦有低賤的商人與囚犯,也有貧寒之士,但無論他們的身份如何,孔子都接納了他們為自己的學生,這就是身份的“無類”。從性格上來說,孔子的學生性格亦是“海納百川”,比如子張邪僻,曾子遲鈍,高柴愚直,子貢謙遲,樊遲疏懶,總之在性格上有好有壞,但是對于他們的求學,孔子亦不拒絕,全盤接受,這就是性格上的“無類”。
從種種迹象表明,孔子在教育上的确是主張“有教無類”的,孔子認為人人都可以被教育成才,隻要他肯學,要學,願意去學,即使是之前染上惡習的人,他依然也能成才。正如朱熹所言:““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妹者,氣習染也,故孔子有教,則人皆可以複于善,而不複論其類之惡矣!”,人不可能天生就是壞人,隻要後天教育得當,他就能成才,所以不能剝奪任何願意去學習的人的受教育的權力。
孔子講學圖
當然向來提倡“有教無類”的孔子,亦對自己的弟子宰予說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論語.公冶長》)這樣的“氣話”,意思是腐爛的木頭不堪雕刻。土坯經不起風雨的侵蝕!。
當年宰予前來求學的時候,孔子因他能說會道的,認為若教導的他,他日後定有出息,所以并留他下來,隻是後來時間久了,孔子逐漸發現宰予有懶惰的毛病,好幾次孔子來教導他們的時候,宰予都在睡覺,不肯來聽講,而且每次孔子勸導宰予一定要勤奮好學,宰予每次也都欣然答應孔子一定會改掉懶惰的毛病,可每次都會再犯(《論語.公冶長》載:“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是孔子對他逐漸失望,并說出了“于予與改是”這樣的話,意思就是最初别人說什麼,我就信什麼,現在别人說什麼,我一定會先考察之後再下定論,這一切都是因為宰予的緣故,從宰予開始,我改變了态度。
孔子講學圖
其實從記載來看,孔子說出“朽木不可雕也”的話所處的背景,是因為宰予多次說話不算話,言而無言,且在學習中過于懶惰,大白天的不願意去上課,還在睡大覺,所以才讓孔子對其逐漸失望,并為之震怒。
不過如果我們抛去典故,從宰予日後的成就來看,宰予也并非是“朽木不可雕也”,日後的宰予可是名列“孔門十哲”之一,明朝嘉靖九年更是被尊稱為“先賢宰予”,這等成就足以說明宰予已成才,而且是大才。
孔門十哲
其實正如漢朝思想家王充所言:“晝寝之惡也,小惡也;朽木糞土,敗毀不可複成之物,大惡也。責小過以大惡,安能服人?”,人無完人,隻要是人肯定就是有缺點的,宰予也是如此,他的缺點就是喜歡睡懶覺,但卻并非是懶惰,他在學習上還是極具天賦的,不然也不會再日後被曆代皇帝奉為“十哲”,而孔子将這小惡比喻成大惡,實在是有失公允。
當然也有人解釋道,孔子之所以對宰予的行為如此惱怒,不是因為他有些許的懶惰,而是因為他的”言而無信“,當時孔子勸導他要勤奮的時候,宰予每每回答都說好,可是每次都再犯,所以讓孔子感到惱怒,畢竟在孔子的心理,”言而無言“的人無論怎麼教導,都是成不了大才的,所以孔子才會将其比喻為大惡。
孔子劇照
不過不管如何的解釋,現如今的“朽木不可雕也”的意思就是形容一個人始終無法改造或品質敗壞到極點,無藥可救,或指事物和局面敗勢已定,無可挽回。
所以綜上所言,當孩子問起“為什麼孔子明明提倡“有教無類”,他不是相信所有的學生經過教導都能成才嗎?怎麼還會說出“朽木不可雕也”的話呢?”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這麼解釋:“孔子提倡“有教無類”的前提是你要喜歡學習,隻有你願意學,你才能聽得進去老師的指導,你才能在老師的教導下從一塊璞玉變成美玉,你才能最終成才。如果你在學習的過程中不願意去學習,而是去消極的對待學習,那麼即使你是塊上好的木材,最終也隻會變成“朽木”,所以要想成才就一定好好學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