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
1文言文閱讀
01閱讀《(陳涉世家》選段,回答問題。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将尉醉,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衆。 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 藉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勝自立為将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将兵徇蕲以東。 攻铨、郯、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谯門中。 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數日,号令召三老、豪傑與皆來會計事。 三老、豪傑
皆曰:"将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複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号為張楚。 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
1.下列各句中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廣故數言欲亡 數:屢次,多次 B.尉果笞廣 笞:用鞭、杖或竹闆打
C.為壇而盟 盟:盟誓 D.将軍身被堅執銳 被:被子
2.下面的句子是倒裝句的一項是( )。
A.吳廣素愛人 B.祭以尉首
C.陳守令皆不在 D.殺之以應陳涉
3.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并殺兩尉",這也是他們為起義所做的輿論準備。
B.陳勝用"王侯将相甯有種乎"激勵士卒,堅定了士卒反抗暴秦、奮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體現了起義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選文中,一支團結戰鬥的農民起義軍迅速組成,證明陳勝是一名卓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解析
1.本題考查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 D."被"通"披",意為穿着、披着。
2.本題考查文言文的特殊句式。B.屬介詞短語後置句(狀語後置句),按現代漢語語序應為"以尉首祭"。
3.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是"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殺二尉是起義的導火索。
答案 1.D 2.B 3.A
0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優質教學資料來源:百度文庫"孤村冷雨夜")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谒于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複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衆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為衆人而已耶?
1.對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世隸耕 隸:屬于 B.父利其然也 利:認為·····有利
C.日扳仲永環谒于邑人 扳:通"攀",牽,引 D.不能稱前時之聞 稱:稱贊
2.下列語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本文叙寫"神童"方仲永幼年天資過人而最終"泯然衆人"的故事,揭示了後天教育對人的成才的重要性。
B.全文叙事簡約,如第二段中一"聞"一"見"一"問",寥寥數語,即交代了方仲永的才能變化的幾個階段。
C.善用對比是本文寫作的一大特色,全文主要通過"材人"與"衆人"的對比,突出了"不受之人"的嚴重後果。
D.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對方仲永"泯然衆人"的哀傷和惋惜,進而借事說理,提出了對世人的告誡與警醒。
4.把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2)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解析
1.D項,稱:相當,屬多音多義詞。 A項,考查多義詞。B項,考登詞類活用的意動用法。c項,考查通假字。
2本題把文段與課内知識結合對比考查。A項,代詞,指體永寫的詩/語氣助詞,表推測、難道。B項,都是介詞,用、拿,C項,介詞,相當于"比"/介詞,在。D項,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代詞、他。
3.本題考查對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C項,"全文主要通過"材人"與*衆人'的對比"表述錯誤,文中是以仲永"賢于材人"的天資和"泯然衆人"的結果進行對比的。
4.翻譯文言句子要抓注重點詞語和句式特征,譯文要通順流暢。
(1)重點詞語"異"是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焉"是代詞,指前文仲永"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與"是動詞,意為*給"。
(2)是判斷句式,要澤出"··是··"的結構形式。
答案 I.D 2.B 3.C.
4(1)(仲永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就從鄰居那裡借來了書具給仲永。
(2)方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
0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題。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來白觸,開不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晉陶淵明獨愛菊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B.香遠益清 (自以為大有所益)
C.陶後鮮有聞 (娟然如拭,鮮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 (予觀夫巴陵勝狀)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水陸草木之花 (何罪之有) B.自李唐來 (屠自後斷其股)
C.濯清漣而不妖 (州器丁壯者引弦而戰)
D.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以"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為陪筆,引入正題,烘托自己對蓮花的喜愛,借景抒情。
B.文章品評菊花、牡丹、蓮花,意在慨歎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貪愛富貴者居多。以君子喻蓮,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領三個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見異,變化有緻,感情起伏。 其中,反問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為強烈。
D.文章結尾沒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蓮的順序來寫,而是将牡丹襯在蓮後,對追名逐利者進行暗諷,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解析
1.本題把語段中詞語與課内知識結合起來進行考查,範圍廣,難度大。A項,唯獨,隻/老而無子的人。B項,更好/好處。 C項,少/鮮豔。D項,都是"我"的意思。
2.A項,結構助詞,的/賓語前置的标志。B項,
介詞,從。C項,表轉折/表修飾。D項,助詞/疑問代詞,哪裡。
3.A項,"借景抒情"應為托物言志。"托物言
志"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對其進行描寫和叙
述,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意願,如《石灰吟》《墨梅》;借
景抒情是借助景物的描寫抒發喜、怒、哀、樂等情感,
但這種情感不能被看成某種思想。
4.原文簡潔,譯文可合理增加,語言應順暢,不
可改變原意。重點詞語"蔓""枝"是名詞做動詞,
"宜乎衆矣"省略的主語要補出來。
答案 1.D 2.B 3.A
4.(1)(它的莖)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長枝
節。或:(它的莖)内空外直,沒有纏繞的藤蔓,也沒
有旁逸的枝幹。
(2)對于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0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題。
曹刿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将戰,曹刿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齊人三鼓。刿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将馳之。刿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 其鄉人曰 其真不知馬也 B.又何間焉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銀程
C.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大王加惠 D.公問其故 馬無故亡而入胡
2.請将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3.請聯系上文,用自己的話說說曹刿這個人物有哪些特點。
解析 1.本題把文言實詞、虛詞與課内知識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查。A項,代詞,他的/助詞,加強語氣。B項,參與/私自,偷着。C項,虛報/給予。D項,都是"原因"的意思。
2.(1)重點詞是"安""專"。"必以分人"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詞"之",要補充完整。
(2)"可以"是古今異義詞,譯為"可以憑借"。"可以一戰"又是省略句,省略代詞"之",指代前面所說的條件。
3.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分别從鄉人勸阻仍堅決請見、三問三答後可以一戰、三鼓出擊、視轍望旗追擊幾個情節來分析人物形象。s
答案 1.D
2.(1)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别人。
(2)(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 可憑借這個條件打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随着去。
3.1有責任心,愛國;2洞察時勢,深謀遠慮;3善于觀察,把握戰機;4沉穩冷靜,機敏果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