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高端耳塞市場中,ALO旗下的Campfire Audio(下文簡稱為’CFA’)已然是當之無愧的主流品牌,仙女座、織女星、“小豬佩奇”、太陽神等耳熟能詳的型号令ALO這個原本以線材和耳放為主力産品的美國品牌在小幾年時間裡迅速崛起為一線中高端耳塞廠商。
追溯其成功的原因,Andromeda即仙女座這一個型号堪稱“功高蓋世”——獨特的幾何表面 螺釘造型、極其吸睛的森綠配色以及格外纖細清亮的聲音注定了這條耳機擁有“網紅命”,一經推出便暢銷至今而不衰,更推出白色、藍色、不鏽鋼等衍生版本。
然而在Andromeda大獲成功的同時,其本身也似乎成為了一道門檻:價位低于Andromeda的其它CFA耳機,盡管造型線材都與Andromeda一緻,卻沒幾個賣座的——按說越是便宜的型号銷量理應更高才對。
不過要我說呢,這事兒多半要怪CFA自己,畢竟Nova、Orion、Lyra這幾條耳塞在我聽來都有些“劃水”的感覺,也就Polaris還比較像樣(這一條賣得也相對好些,但還是沒法跟Andromeda相比較)。直到“小豬佩奇”Comet出現以後,CFA才有了能夠“跑量”的産品——可Comet說到底就是條千元出頭的入門塞而已,其與Polaris之間這兩千多塊的空檔仍然缺少強力型号填補。
更準确地說,我們等來的還有新版Polaris與Andromeda。可以看出今天的CFA對産品定位區分得比過去更加清晰,精簡掉了諸多沒什麼存在必要的型号,在Andromeda這一系“棱棱角角”的産品線中僅保留相對成功的Polari與Andromeda進行升級,并增加這款IO填補2000檔價位的空白。
也所以我們能夠發現IO在諸多方面的規格都是向更加昂貴的新版Polaris與Andromeda看齊的。首先是一樣款式的全新設計包裝,從背後打開後露出内包裝與自帶光效的放射狀條紋讓人第一時間聯想到哆啦A夢伸出圓手的場景(不勞姥爺祝福,我先幹了這瓶瀉藥)。這個頗有些趣味的設計瞬間就把用戶對産品的期待值提升了一整個level。
接下來的驚喜就是這隻真皮制煎餃形狀的耳機包。相比過去CFA耳機附送的那隻方形耳機包,不但材質更上檔次、容積更大、設計更美觀,拉鍊也明顯順暢了很多,收納較過去輕松不少。對于2300塊錢的耳塞而言這隻收納包的規格絕對稱得上奢侈。
最令我個人在意的變化是IO/新Polaris/新Andromeda的标配線有了明顯的改良。雖然還是Litz,但在更換了煙熏色外皮與絞制方式後其柔軟度比過去好了不少,也更耐氧化(至少更不容易被看出來氧化痕迹)。
最最最感人的是,舊Litz那設計十足智障的鐵絲耳挂終于被取消了——至于為什麼說它的鐵絲耳挂智障,因為鐵絲外面包裹的熱縮管太粗了以至于用戶将鐵絲耳挂彎制定型後它又會彈回去(回彈速度甚至快過C套),迫使用戶經常性地彎折耳挂導緻金屬疲勞、鐵絲折斷。新Litz隻保留了一截熱彎成型的熱縮管、取消了鐵絲,用戶再不必承受此困擾。
其它配件則與Atlas等型号類似,除了标配矽膠與海綿套外,還附送了一整套不同尺寸的正版final E套。實際使用中我也更推薦E套,無論質感、舒适度還是聲音都更好一些。
耳機本體的造型乍看與舊版Andromeda等型号像是一個模子裡出來的,但上手後馬上就能察覺到區别:IO等新款CFA耳機的外殼表面不再殘留有CNC加工的刀紋,邊角的尖銳程度也圓潤了一些,可見CFA為其增加了打磨抛光的工序,好處不僅僅是質感更細膩而已,佩戴舒适度也有改善、沒以前那麼硌耳朵咯。
另外Andromeda為諸多用戶所诟病的掉漆問題也得到了明顯改善,除了邊角銳度降低令漆面更易保持外,IO的漆面摸上去也緻密光滑一些。雖說借來的耳機不好意思用得太糙,但坦誠地講,半個多月的使用中我也算不上非常小心,經常挂在脖子上難免會有左右單元互相擦碰的情況,卻也沒見漆面有明顯損傷。這要是換作以前的Andromeda估計早就露出鋁色啦。
所以用戶無需太擔心IO這奪目的石榴紅色能否持久,隻要别用得太糙就成。何況人家還送了三隻收納袋,可以将左右單元分隔開放置或者分類收納耳塞套,IO的成色保持起來并不是多勞心費神的事情。
IO的音質表現算是小小地超出了我的預料。雖然我一向不是很介意耳塞用了幾顆什麼單元,但CFA終究不是final那種“旁門左道”,産品路線基本上是比較常規的,而且這個牌子一向也不好算作高性價比品牌,所以我對IO聲音素質的預期并不高。
然而實際聽下來倒還挺不錯,細節豐富程度、分離度、聲場廣度及動态與鮮活感在2000元價位上都蠻好,雖然不可否認我掰掰手指頭就能數出來四五條接近價位裡素質更強的耳塞,但IO最不濟也算這個價位裡中遊以上的水準了。
最有趣的是,不同于過去CFA那些“鐵味十足”的低端動鐵耳塞如Nova和Orion,IO的音色更接近所謂的“圈味”。IO呈現出的線條感固然不弱,但其并不像Andromeda那樣纖瘦利落,而是更多地向Andromeda S和Comet這兩款不鏽鋼殼的型号靠攏,在保證足夠清晰銳利的線條感的同時彈性也很好,尤其低頻部分聽起來非常“韌”,飽滿且回彈質感非常細膩。
與此同時,IO的混響感在動鐵耳塞中也是比較充足的類型。雖然其高頻亮度談不上出類拔萃,但用來聆聽弦樂或鋼琴仍然非常棒,琴箱的共鳴感十分充足,人聲也因之顯得更富“磁性”——我最喜歡的耳塞LAB II的特點也是這樣的,甚至你在final自家的兩三千價位耳塞中都找不到一條比IO更像LAB II的型号,更别說IO的低頻質感其實比LAB II要強。雖然二者在混響的質感和層次感上完全沒有可比性,但LAB II的使用局限終究是比較多(不隔音、容易掉等等),所以我還是非常樂意把IO作為LAB II的日常補充來用。
也所以無怪乎CFA強調IO是他們調校周期最長的一條耳塞,這樣的音色對于一個美系品牌來說的确頗有些難度。
當然了,既然IO的音色是這種比較偏門的類型,也就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産品。首先是剛開聲時中頻密度不是很好、帶一些朦胧感,不過響過幾個小時以後就基本沒問題了(誰說動鐵不用煲機的?)。
而且既然IO混響足、音色跟Andrmeda S和LAB II這樣的耳塞比較相像,那麼完全可以想見這二者的缺點也會體現在IO身上——也就是山洞音。作為LAB II用戶的我對于IO這種程度的山洞音當然完全不在乎啦,但一般用戶則比較難說。
掌握了IO的優缺點後,其擅長于不擅長的音樂類型自然就很清楚了:人聲、流行現場、鋼琴、弦樂、撥弦樂是IO格外拿手的項目;講求利落感的金屬樂和電子樂則不推薦,樂器構成比較複雜的交響樂同樣不太合适,偏多的混響會讓層次感變得混亂、容易聽得腦仁兒疼。
至于前端選擇也是盡量取中性或偏明快纖瘦類型的,如山靈M2X、Astell&Kern SR15等,偏悶偏散偏混的機器則強烈不推薦。至于推力倒是不用太留意,IO跟CFA的其它動鐵耳塞一樣都非常易于驅動,上大推力高增益的機器反而有可能被底噪所困擾。
總體而言,IO恐怕未必是一條新手向的耳塞,它的素質雖然還不錯但并不拔尖、音色取向也并非眼下中低端耳塞普遍采用、并且較受歡迎的均衡類型,并不能在絕大多數類型的音樂上達到還不錯的效果,也并非随便抓一台前端過來就可以聽。
但話說回來,中低端價位的均衡向耳塞也意味着幾乎不會在任一樂曲或前端搭配下給人以驚豔感,而對于經驗較為豐富、不缺乏高端器材的玩家而言,反而是有取有舍、突出特定音樂類型表現力的中低端耳塞更具吸引力。IO對人聲、弦樂及鋼琴的演繹方式顯然比同價位的大多數型号更具特色且上檔次,加上出色做工與配件品質的緣故,我個人頗為喜歡,推薦具備一定經驗與鑒賞力的玩家或專注于上述音樂類型的一般用戶到店試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