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和鹽都是常見的不可缺少的調味劑,而我們也都知道,過量食用會誘發各種健康問題——鹽超标,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風險;還會加重腎髒負擔、損傷胃粘膜等;
而“嗜糖之害,甚于吸煙”,過多的糖會加速衰老、影響智力、損傷視力、誘發肥胖……
雖然現在很多人為了健康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控制糖和鹽的攝入。但你可知,其實我們身邊隐藏着比二者更可怕的“健康殺手”!
一、放多了的味精
味精、雞精是烹饪時常用來提鮮的調味劑,而為了增加食物的口感,很多人喜歡多放點;但也有人認為味精會緻癌,不能吃,選擇雞精更好……這些想法到底對嗎?
1、雞精和味精,主要成分一樣
在化學成分上說,二者都是谷氨酸鈉構成,都有提鮮調味的作用,功能差别不大。
隻是雞精的谷氨酸鈉含量比味精少,并且在味精的基礎上,額外添加了雞肉或雞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鳥苷酸、雞味香精、澱粉等物質,使之更加鮮美。
2、味精不會緻癌,但多吃無益
在超過120℃的溫度下,谷氨酸鈉就會變成焦谷氨酸鈉,不過目前并沒有證據證明其緻癌性,隻是會失去鮮味。
但味精雖然無毒無害,卻含有不少鹽,如果吃味精的同時不減少食鹽等其他鈉鹽的攝入,容易鈉超标。而高鈉飲食容易帶來肥胖,還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風險。
3、正确使用才是安全的
①出鍋前再放
谷氨酸鈉常溫下不易溶解,在70~90℃時溶解最好,鮮味最足。因此,不管是炒菜,還是炖湯,都不宜過早放味精、雞精,而應該在将出鍋時放入。
②加醋,不加味精
在烹饪糖醋魚、糖醋排骨、醋熘白菜等食物時,最好不要再放入味精、雞精。因為味精在酸性食物中加熱,更容易産生焦谷氨酸鈉,使菜肴走味。
③控制量
谷氨酸對人的安全攝入量是每天每公斤體重30毫克。對于一個60公斤的成年人,相當于每天不超過1.8克。大概就是三分之一啤酒瓶蓋的量。
平時做菜時,也可以适當加點雞汁湯、菌菇等提鮮,減少味精等調味料的使用。
二、攝入過量的食品添加劑
為了延長保質期、改善品質、增加營養成分等,基本上加工食品(像碳酸飲料、冰激淩、果脯、蜜餞、漢堡、罐頭等)都會有食品添加劑的存在。
不過,這類食品添加劑,隻要不超範圍,完全按照規定限量使用添加,對于人體健康基本無害。
但有些添加劑存在于很多食品中,一不小心就攝入過量了。
1、無處不在的的果葡糖漿
從奶茶、啤酒、果汁,到番茄醬、面包、即食麥片,都有果葡糖漿的身影,可以說它真的無處不在。
果葡糖漿有着冷甜的特性,溶解度高、果香十足,還能夠防腐蝕,成本還低,因此在食品加工領域有着不可撼動的地位。
但是攝入過量,其危害也是所有添加劑中最大的!
①引發脂肪肝、糖尿病
食品及飲料中的果葡糖漿,是液态果糖,攝入後,會被人體以最快的速度吸收。而且果糖易被肝髒攝取,過量攝入後,會促進肝髒大量合成脂肪,長期如此易導緻脂肪肝;人胖以後容易出現胰島素抵抗,造成糖尿病。
②誘發痛風
果糖在肝髒代謝會産生嘌呤基,嘌呤的最終産物是尿酸,過多的尿酸堆積以及結晶,會形成痛風石。所以長期食用含果葡糖漿添加劑的食物,還可能引發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風風險。
2、會破壞代謝的外源添加性丙酸
奶制品、火腿腸、面包、蛋糕、方便面,這些耳熟能詳的食品由于制作、保存、運輸以及保持風味的需要,難免會加入一些防腐劑,而丙酸則是最常使用的一類防腐劑。
人體結腸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膳食纖維生成丙酸,而作為一種短鍊脂肪酸,其能調節免疫、改善系統性炎症,減輕高血壓造成的心血管損傷。
然而外源性的、添加在食品中的丙酸對人體的影響則完全不同。
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報告稱:外源性丙酸可能導緻肥胖和胰島素抵抗。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14名健康人開展了對照試驗,受試者被随機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的餐食中添加1克丙酸鹽,另一組添加安慰劑。
結果顯示,進餐後不久,丙酸鹽組受試者血液中的去甲腎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水平明顯增長。
由此證明,丙酸鹽可能會作為“代謝破壞者”,潛在地增加人類患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風險。
3、越吃越“呆”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更耐高溫、不易變質,并能延長食品的保存期,增添食品酥脆口感,因此被大量應用于制作各類餅幹、糕點的原料中,包括植物性奶油、人造黃油、起酥油、沙拉醬、代可可脂等。
而這些“人造”的反式脂肪酸,是一種人體非必須脂肪酸,攝入過多,會對健康造成很大傷害!
發表于國際期刊《Neurology》的一項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可能是全因性癡呆和阿爾茲海默病的危險因素。此外,其還會增加血液粘稠度,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
因此,為了健康,更推薦大家選擇天然的、未加工的食物,更要控制好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