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種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衆生。每天品茶或者每天喝茶打交道,一開口就茶業術語的人,不一定很懂茶。而有些應該懂茶的人被追問時,可能隻會簡單說一句“所知有限”,這或許也不是謙虛。
懂茶與否,蓮英相信沒有一位茶客能說得明白。
當然,茶隻是一種飲品,雖可以陽春白雪也可以下裡巴人,但它不是功課也不是束縛,不是非得“懂”才有有資格去愛它。
青原惟信禅師對人生的感悟至深,其對人生的感悟在他的“觀山三境”中就有體現。
他曾道:
觀山有三境:
第一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境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
多數的愛茶人對茶的最終感悟會是一句:茶如人生。其實,仔細思慮之下,對一種事物的愛好、執著,最終升華都會達到感悟人生的境界。
禅師由看山水而感悟人生,茶客們由品茶感悟人生,其中真谛是一緻的。
既然禅師有“觀山三境”,品茶又何嘗不是這三重境界?
第一重:茶為茶
茶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有四五千年的曆史。人們與茶結緣的契機千差萬别,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剛開始喝茶,都是以解渴、消暑為目的的。
那時候,隻是簡單地注水、出湯,就算是“泡茶”。對茶的好壞隻有好喝或者不好喝兩種評價。分不清茶是優劣,最多的就是從價位上區别茶的等級。
那時候,喝茶最關心的隻是能不能解渴、消暑,其餘的也就無關緊要了。
第二重:茶非茶
喝茶越多,就和茶越投緣。愛上了茶的清香、甘甜和韻味,就如墜入愛河般難以自拔。
了解了茶文化,深受其感染,慢慢的從茶的每一個維度去深入探索。
漸漸發現,從茶葉的樹種、産地、工藝,到沖泡時的用器、工序、水溫,再到手中茗茶的香型、口感、湯色,無一不含大學問。“品茗”似乎品的不再單單是“茶”本身,更是透過茶、你所能夠看見的、更廣闊也更豐富多彩的世界。
知道了茶分青白紅綠黑黃,開始能夠分辨霓虹般絢爛多彩的湯色,紅豔、紅亮與紅淡在你的眼裡有了分别。
懂得了茶香紛繁,明白了如何分辨其中的花香、果香、清香與火香,也開始學着細品舌間的湯感與餘味,不再牛飲。
漸明白了茶器的講究,知曉了紫砂壺與蓋碗泡出的茶水滋味醇厚清透各有千秋,也開始對茶葉的産地、樹齡與陳化時間有了追求。
此時,茶對我們而言,已經不僅僅是那一杯消暑解渴的湯水。它是千古文化的載體,是薪火相傳的匠心,是一面映照自我的鏡子,是一種認真生活的儀式感。
茶不是茶,而是以茶為名的一種從容而娴靜的生活态度。
第三重:茶是茶
與茶結緣,從相識到相知,對茶的種種已經爛熟于心。對茶已經能做到如孔子所說:随心所欲不逾矩。
已經不受茶道的束縛,而是以最本真的姿态去品茶,卻再也不會有違和。
品過無數的茶,茶的滋味已經深入身心、浸入骨髓,無蹤迹亦無聲息。
葉入茶壺皆可為茶,心中有茶,口自回甘。
此時此刻,品茶,無須思量,茶便是茶!
讀到此處,您眼前的茶,可是茶?
|本文由【鄭蓮英茶文化】原創
|首發于公衆号:鄭蓮英茶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