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高校課題組團隊組織管理制度文件

高校課題組團隊組織管理制度文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07:26:48

高校課題組團隊組織管理制度文件?[摘 要]科學研究具有高度的組織性,高校應進一步深化對“有組織科研”的系統認識,針對學科體系、創新平台的核心要素實施問題解構,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夯實創新根基、築牢創新支點、做強創新杠杆、打通創新鍊條、激發創新活力,集成構建“有組織科研”系統和路徑,服務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高校課題組團隊組織管理制度文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高校課題組團隊組織管理制度文件(高校實施有組織科研的問題解構與路徑建構)1

高校課題組團隊組織管理制度文件

[摘 要]科學研究具有高度的組織性,高校應進一步深化對“有組織科研”的系統認識,針對學科體系、創新平台的核心要素實施問題解構,堅持問題導向,不斷夯實創新根基、築牢創新支點、做強創新杠杆、打通創新鍊條、激發創新活力,集成構建“有組織科研”系統和路徑,服務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校;有組織科研;問題解構;路徑建構

科研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主力軍、創新驅動的策源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擁有完整的學科體系、龐大的科研隊伍和衆多的創新平台,已然成為國家科研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立足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當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競争的大背景下,高校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把提升科研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切實擔負起以高水平科研創新服務高質量發展戰略的責任和使命。

“有組織科研”的特征與意義

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加速演進,現代科研活動日益呈現出深度交叉性、應用指向性和資源依賴性等新特點。為适應這一新趨勢,政府(組織)積極推進管理和服務職能轉變,不斷加強對科學研究的方向引導、布局統籌和重點資助,由此逐步演化為由政府(組織)統一組織和集中投入、由科研工作者瞄準國家重大需求實施具有導向性、指向性科研創新實踐的“有組織科研”新模式。

相較“組織無序”乃至“無組織”的科學研究,“有組織科研”更加注重研究選題、研究過程、研究工具手段和不同研究主體協同創新的有組織性,“更加重視國家戰略目标導向、學科交叉融合、大科學計劃的組織實施”,其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系統性。二是導向性。随着科研利益主體日趨多元化,科研方向需要兼顧到科學目标、實現可能、研究積累、國家利益、社會訴求等多種要素,這就要求高校的科研創新活動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通過“有組織科研”,建立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定向性和體系化相結合的科研方向決定機制,從而實現科研方向有組織的整合。三是交叉性。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态勢,科研創新活動的組織實施,必定需要借助跨學科、跨機構的力量聯合,以改變當前科研力量相對分散的現狀,克服單打獨鬥、資源分散的弊端。這就要求高校通過“有組織科研”,打破學科壁壘、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力量集成、提高科研效率,以高效的交叉融合機制,形成科研攻關整體合力。

因此,高質量發展的系統性決定了科研創新支撐的組織性。立足新的曆史方位,高校更應主動作為,明确科研創新方向、服務國家發展大局,通過“有組織科研”,真正發揮高校作為科研“綜合體”的學科、人才、平台優勢,讓科研創新在服務國家的具體實踐中彰顯強大動能。

高校實施“有組織科研”的問題解構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産出了大批創新成果,培養了大批創新人才。立足新發展階段,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标,對照“有組織科研”的要求,高校科研創新在學科體系、平台建設、人才隊伍、成果轉化、體制機制等方面仍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短闆。

學科根基亟待夯實。随着近年來高等教育由“以量謀大”向“以質圖強”轉變,有些高校未能與時俱進對學科建設布局進行前瞻謀劃和動态優化,使得學科建設呈現“積貧積弱”狀況。如,在一些地方高校,學科建設重點不夠突出,對接國家、地方重大需求的主動性不夠強,部分領域的創新需求關注相對較少,部分優勢學科在停滞中弱化,新的學科增長點尚未形成。總的來看,高校學科建設如何跟上學術前沿和科技發展,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思考得不深、謀劃得不夠、辦法還不多。

平台支點亟待強固。高校建有不少的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平台,為科研人員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通過對這些創新平台調研發現,重申報、輕建設和多而不優、大而不強的情況依然存在,尚未形成高效協同的創新組織體系,科研創新平台建設和運行存在薄弱環節。

人才杠杆亟待加力。科研創新的決定性因素在人才。當前,人才緊缺是高校實施“有組織科研”的短闆,這一情況在地方高校表現得尤為突出。如:多數地方高校受限于辦學經費等因素,難以為人才提供優厚的工資待遇和福利保障,使得高校長期面臨人才增量不足、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等困境。

轉化鍊條亟待暢通。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是高校科研活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獲取外部支持的重要途徑。但總體而言,高校科研成果轉移轉化還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教育部、科學技術部編制的《中國普通高校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1》,從2017—2019年,我國普通高校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占全國的比例分别為23.1%(2017年)、21.6%(2018年)、20.1%(2019年),而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分别依次為19.6億元、19.0億元、15.6億元,在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占全國的比例逐年增長的背景下,高校專利所有權轉讓及許可收入呈逐年下降的态勢。

體制機制亟待優化。完備而靈活的科研政策和機制,是促進重大科研成果産出的重要保障,當下一些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仍然制約着科研創新活動進程和潛能激發。就科研财務管理制度而言,一些高校在财務管理中存在管理理念滞後、制度不健全等問題,對科研經費管理缺乏靈活性,存在預算、撥付、報銷“三難”的情況。

高校實施“有組織科研”的路徑建構

高校實施“有組織科研”需要堅持問題導向,這就要求高校聚焦科研創新的核心要素,加快補齊短闆弱項,不斷夯實創新根基、築牢創新支點、做強創新杠杆、打通創新鍊條、激發創新活力,集成構建“有組織科研”系統和路徑,以高效度、高水平的科研創新服務國家和區域高質量發展。

聚焦學科水平提升,夯實“有組織科研”的創新根基。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向社會開展知識服務的基本單元,學科的創立、成長和發展,是科研創新發展的基礎,是高校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内涵,承擔着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創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效度社會服務的重要使命。面對當前激烈的高等教育競争環境,學科建設的格局和高度,決定着高校科研創新乃至整體事業發展的格局和高度。高校實施“有組織科研”,應在遵循學科發展客觀規律的前提下,按照“分類統籌、一流牽引、主幹強身、交叉融合”的思路,在建設學科集群上下功夫。建設學科集群,需要跨學院、跨學科協同作戰,通過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科研領域和學科方向。學科集群建設,對于高校來說既是一項新的改革探索,也是優化學科建設布局,催生科學研究新領域的重要契機,需要高校廣泛調研、因校制宜,結合既有優勢特色從長計議、科學謀劃,以創新的思路舉措,推動學科建設創新發展,夯實“有組織科研”的創新基礎。

平台内涵建設,築牢“有組織科研”的創新支點。科研創新平台是高校創新體系的重要部分,是高校開展科研活動的重要載體,也是高校實施“有組織科研”的重要支點。以平台建設築牢創新支點,要求高校牢固樹立“建強建優”理念,強化各類科研平台的内涵建設,推動平台建設由數量向質量轉變,通過重點建設創新平台,凝聚大團隊、争取大項目、産出大成果,在大平台上出大師、獲大獎。以平台建設築牢創新支點,要求高校牢固樹立“精益求精”意識,堅持以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整體合力為導向,建立科研創新平台分層分類建設機制,優化科研創新平台結構布局,理順院系與平台的依托關系,明确平台的功能、定位和職責,加強平台之間和平台内部各團隊之間的協同聯動,根據實際推行“首席專家”負責制的平台管理模式,賦予“首席專家”對平台建設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權、學術研究決策權,以機制創新促進科研創新平台高質量發展。以平台建設築牢創新支點,還要求高校優化平台、智庫考核體系,圍繞一流指标,适時對各類平台進行綜合評估,從平台特色、比較優勢、學科需求、人才儲備、服務學科群等方面綜合考量,結合考核結果分類選擇、重點建設平台和智庫,加快打造國際一流平台和智庫,切實築牢“有組織科研”的創新支點。

聚焦創新人才蓄積,做強“有組織科研”的創新杠杆。人才是科研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撬動各類創新資源的重要杠杆,隻有激活人才資源,其他所有資源才能轉化為創新優勢,“有組織科研”才能順利推進。高校應聚焦人才這一科研發展的核心要素,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杠杆作用,使科研創新更好地建立在人才資源充分聚集、人才作用充分發揮的基礎之上。加快創新人才蓄積,就要堅持黨管人才,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衆優勢,不斷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各司其職、學院主體主責”的工作格局,切實做到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提升各類人才的歸屬感、幸福感和獲得感;就要加快觀念更新,牢固樹立不拘一格、任人唯賢的觀念,尤其是對青年人才,要解放思想,堅決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落後的觀念,始終出于公心,積極創設公平選才、用才的“陽光通道”,大膽選拔、起用那些敬業愛崗、踏實肯幹、勇于創新、具備潛質的人才;就要強化目标管理,持續把人才隊伍建設納入目标管理的關鍵指标,作為評判二級學院發展成效的核心要素,通過定目标、定原則、定要求,進一步明确和落實人才工作主體責任,确保人才工作的總體布局在各單位、各環節有效貫徹落實。

聚焦成果轉移轉化,打通“有組織科研”的創新鍊條。高校實施“有組織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是關鍵環節。圍繞高校的科研成果轉移轉化,教育部已作出一系列部署安排。在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方面,教育部陸續啟動實施“百校千項”高價值專利培育行動、“百校千企”協同攻關行動、“百校千城”未來産業行動,通過加快高價值專利培育,強化校企協同攻關,深度融入區域創新體系,深化創新鍊、産業鍊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因此,高校要主動融入“三大行動”,全面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整體效率,有效打通“有組織科研”的創新鍊條。在人文社科成果轉移轉化方面,教育部強調,要着眼于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加強統籌謀劃,深化改革創新,突出需求導向,組織高校智庫平台和專家學者開展長期性、跟蹤性、儲備性政策研究,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千家萬戶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研究中出良謀、劃良策。中宣部、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面向2035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确提出,“要以能力提升為重點,統籌推進高校智庫建設,優化高校智庫發展環境,打造專業化創新型高質量高校智庫矩陣。”高校要以貫徹落實《行動計劃》為發展契機,優化各類研究基地和智庫布局,強化智庫建設質量,增強智庫服務功能,堅持以教師為核心,以機構為重點,以項目為抓手,以成果轉化平台為基礎,創新體制機制,整合優質資源,大力開展社會現實問題的對策咨詢研究,提高智庫咨詢服務系統與政府決策運行系統的匹配度,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政府決策和管理實踐。

聚焦體制機制改革,激發“有組織科研”的創新活力。實施“有組織科研”,制度創新要先行。通過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實現科研力量系統集成、創新動能持續釋放。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機制,就是要加快建立健全與學科建設布局、重點科研方向協調一緻的資源配置機制,推動科研資源和創新要素向大項目、大平台、大團隊集聚;重構高校與地方、企業等産學研用合作機制,使科研人員真正受益,着力打通合作障礙,增強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着力推進大型儀器設備等科研資源開放共享,提升科研資源利用率,降低科研創新成本。優化創新主體激勵機制,就是要持續深化學術評價改革,堅持“破五唯”與“立新标”相結合,注重對科研成果的原創性、創新性、引領性以及科學價值、學術水平、社會效益等多維度的分類評價,進一步健全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考核獎勵制度;探索建立“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充分調動創新人才、團隊的積極性,讓能者脫穎而出。優化學科交叉融合機制,就是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産業發展急需,探索建立師資跨學科聘任、人才跨學科培養、資源跨學科共享等新機制,促進文理滲透、理工交叉,加快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帶動學科建設水平和服務社會能力“雙提升”。優化科研服務保障機制,就是要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權和學術研究自主權,最大限度釋放政策“紅利”,為願做科研、能做科研的教師“松綁”,為科研創新活動營造既合乎規範、又相對自主的環境;要引導科研管理部門進一步轉變職能、轉變作風,改進管理服務方式,加強統籌指導和協調保障,切實為教師開展科研創新活動提供全方位服務。

【作者:潘玉騰,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原載2022年第15/16期《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潘玉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