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清明節讓孩子懂得生命的敬畏

清明節讓孩子懂得生命的敬畏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06 01:53:22

清明節讓孩子懂得生命的敬畏?“人為什麼會死?”“死了後去哪裡?”“死了還能活過來嗎?”幾乎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期,都會問父母類似的問題但很多父母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是避而不談,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清明節讓孩子懂得生命的敬畏?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清明節讓孩子懂得生命的敬畏(清明節為孩子補上)1

清明節讓孩子懂得生命的敬畏

“人為什麼會死?”“死了後去哪裡?”“死了還能活過來嗎?”幾乎每個孩子在童年時期,都會問父母類似的問題。但很多父母往往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是避而不談。

清明節是給孩子上死亡教育課的一個良好時機。專家指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知道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文/記者 郭文娟

帶4歲的女兒去掃墓 消除孩子對“死亡”的恐懼

清明假期,徐女士帶着4歲的女兒多多回老家掃墓祭祖。婆婆原本有意勸阻:“孩子還小,大一點再去吧。”不過,徐女士還是為女兒争取了參加掃墓的機會。她說,這可以讓女兒感受親情傳承,血脈延續,而且這或許也能幫她解答一個最近遇到的問題。

前段時間,多多養的金魚死了。剛開始,她有點蒙,一直追問:“什麼是死?為什麼會死?我還能見到這條金魚嗎?”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後,多多有點不開心。随即,她又問徐女士:“人也會死嗎?”“會的,有一天媽媽老了,也會死……”徐女士話還沒說完,女兒就用小手捂住了她的嘴巴,不讓她繼續說下去。看到女兒驚慌失措,眼淚都快下來了,徐女士有點懊惱:“不應該說得這麼直接,吓到孩子了。”

隔天,徐女士在一個寶媽群裡聊起這件事。其中一個媽媽分享了自己的做法,并建議她,可以利用清明祭掃再好好跟孩子聊聊。徐女士說,在老家,清明掃墓是一件大事。整個家族的人帶上各種供品,一起到墓地祭拜。對孩子來說,就好像是一次春遊。“到了墓地,我告訴孩子,這裡面‘睡着’媽媽的阿祖。雖然見不到她了,但我們很想她,她一直在我們心裡。”徐女士說,不知道女兒能聽懂多少,但應該多少能消除她内心的一些恐懼。

不回避不欺騙不否定 引導孩子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樵子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一名家庭教育講師。如何跟孩子講死亡這件事?在她看來,對待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策略,即便是同一個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也要有所區分。

“我家老大是比較感性的孩子,老二是偏理性型的。”樵子說,老大比較敏感,很小的時候就害怕失去爸爸媽媽。老二關注的則是:“人死了後去哪裡?有沒有天堂?”

面對孩子的問題,樵子的原則是:不回避、不欺騙、不否定。樵子說,當孩子有疑問時,不要回避死亡這個話題,而是要正視它,告訴孩子,人跟小動物、花草樹木一樣,生命都是有限的。你一天天長大,爸爸媽媽會一天天老去,有一天,我們會離開你。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時間。

人死了後去哪裡?樵子說,在老大6歲前,她的答案是,離開你的人會化成一陣清風拂過你的臉頰,或者變成天上的星星守護你。後來,老大告訴她,如果有一天他離開了,他想變成一棵樹,站在小區裡,天天可以看到他想見的人。老大上小學三年級時,有一篇課文講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樵子就借機引導孩子,首先要做好自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什麼是不欺騙?上幼兒園的老二一直很好奇到底有沒有天堂,樵子告訴他:“宇宙太大了,這是一個謎,等待着你去探究。”

樵子說,不否定,是指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不管是對死亡的好奇,還是恐懼。接納孩子的情緒,并引導他敬畏生命,珍惜生命。

父母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 用行動引導孩子過有意義的人生

白雅欣和丈夫都是遺體捐獻志願者,兒子正在讀初中。白雅欣說,兒子從小和爺爺奶奶感情很深,讀三年級時,爺爺奶奶去世了,他很傷心。特别是奶奶剛去世那段時間,晚上兒子有時還會捂着被子哭泣。“當時我就覺得這樣不行,得跟他談談了。”白雅欣說,她從不避諱跟孩子談生死。有一次,她跟兒子一起看關于文圃山陵園的新聞,就跟兒子說:“以後,你就到這個地方看我們。”

白雅欣随身攜帶着一張卡片,上面寫着:“我是遺體捐獻志願者,如需您的幫助請電告……”她也告訴兒子,媽媽身體很健康,如果哪天突然發生意外,你就打卡片上的電話。媽媽希望死後能把有用的器官捐給其他有需要的人,這或許可以幫助他們獲得新生。

選擇成為遺體捐獻志願者,可能跟白雅欣在部隊服役的經曆有關。她曾在部隊醫院工作三年,經常看到一些重大車禍的病人。“那時就覺得,如果人走了之後,身體器官還能幫助一些人,那不是挺好的?”她說,除了懷孕坐月子期間,她基本上每半年就去獻一次血。她希望通過自己的行動,讓孩子明白,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應該多做些有意義的事,過有意義的人生。

在課堂上滲透死亡教育 讓學生透過“死”看到“生”

雙十中學教師李爽還記得,兒子三四歲時曾問她:“媽媽,你能不能不要老,不要死?”母子倆一起哭得不行。第二天,兒子再談這個話題,她的第一反應是回避。

李爽說,她身邊很多同事也不知道怎麼跟孩子解釋死亡這件事。她曾想過做一個關于死亡教育的課題,後來發現不好操作。不過,在課堂上,她會不間斷地對學生進行滲透。

上周,在講解學生作文時,她也談到了死亡這個話題。她從生物學、社會學、哲學等不同角度切入,引導學生認識到,肉體的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遺忘才是最終的死亡。人雖然死了,但基因傳給了下一代,家風家訓流傳下來,血液裡流淌着祖輩的DNA。從這個角度來說,生命其實是生生不息的。

她說,跟學生談論死亡,不隻是為了引導他們把作文寫得更好,更有深意,也是希望學生透過“死”可以看到“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

觀點

死亡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幫助孩子學會正确面對它

青少年心理教育及家庭教育工作者溫娟說,當孩子對死亡這個話題産生好奇時,大人應真實地回答他心中的種種疑問。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講究技巧。特别是有的孩子在長輩的葬禮上,看到大人全都在哭,很害怕,家長應該及時安撫孩子,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

曾有家長因為孩子處于畢業班,隐瞞了奶奶去世的消息。父母認為自己是在保護孩子,但孩子卻一直耿耿于懷,内心充滿憤怒和哀傷。溫娟認為,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他連告别的機會都被剝奪了。家長應該跟孩子敞開聊,坦白相告自己這麼做的初衷是什麼,同時承認自己的做法欠妥,比如,“我也沒經曆過這樣的事情,不知道如何處理,忽略了你的感受。如果對你造成傷害,你能原諒我嗎?”如果孩子的情緒仍沒法平複,可以建議孩子通過寫信、畫畫等方式,把想對奶奶說的話寫下來。或者問問孩子,要不要去墓地看看奶奶,需不需要自己單獨待一會,給他一點空間去處理。

在溫娟看來,死亡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避而不談并不是好方法,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幫助孩子學會接受它,正确面對它,懂得向死而生,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作者:郭文娟

來源: 廈門晚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