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後悔讀書少的詩句

後悔讀書少的詩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4 15:04:04

後悔讀書少的詩句?讀《賦得永久的悔》《賦得永久的悔》是季羨林先生于1994年3月5日發表的一篇散文,向世人吐露出埋在自己心裡幾十年的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後悔讀書少的詩句?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後悔讀書少的詩句(讀賦得永久的悔)1

後悔讀書少的詩句

讀《賦得永久的悔》

《賦得永久的悔》是季羨林先生于1994年3月5日發表的一篇散文,向世人吐露出埋在自己心裡幾十年的永久的悔: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季羨林出生在山東臨清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季羨林說,一家三口人僅靠半畝多地生活,吃的是最次的紅高粱面餅子,這”紅的“又苦又澀,真是難以下咽。每年夏季,靠“拾麥子”拾來的十斤八斤麥粒,母親把親手搓出來的麥粒磨成面,蒸成馍馍。母親從來沒有嘗過,都留給了自己。母親大概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為伍,到了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隻有吃野菜了。至于肉類,吃的回憶幾乎是一片空白。季羨林從小就是生活在這樣貧苦的農民家裡。隻有幾歲的時候還要到莊外去割草,或到人家高粱地裡去劈高粱葉子,送到二大爺家用來喂牛,為的是能蹭上一頓“黃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餅子)吃。季羨林在母親身邊隻呆到六歲,1917年離開母親去濟南投奔叔父進私塾讀書。鄰居告訴回家奔喪的季羨林:“你母親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單的一句話裡面含着。多少心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季羨林最後寫道:對于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的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無奈忍耐,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的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了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随母親于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即使她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

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季佩林老先生的永久的悔,道出了内心的真情實感,是最親切、最真實、最難忘的悔,片刻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心。今天我們讀到他心靈上仍然受到很強的震撼。

前兩日從《老年文摘》中讀到一篇文章讓我大開眼界,又認識了城市“蹲族“。不同于“啃老族““蟄居族”,城市“蹲族“特指擁有一手“好牌”、被人寄予厚望,卻“放棄”自我、甘當社會”隐形人“的年輕人,他們往往以“現實低欲望、網上多沖浪”的方式閑散度日。不僅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而且在二三線城市也蔓延開來。

這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大多畢業于名校,家境不錯,一般分為兩類人群。一類是畢業後找不到滿意出路的“社會小白“;另一類是難以忍受工作壓力、‘追求自由的“打工人“。他們中有的認為“蹲“着生活自在輕松;有的打着“考公””考研”等旗号,試圖讓自己“蹲“得心安理得;有的則内心糾結,既渴望進入社會,又對未知感到膽怯。

我們這一代人對“蹲〞這個詞并不陌生。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常常調侃:你将來是哪個大學畢業啊?家裡蹲大學。因為那個年代考上了個大學實屬不易。現如今這些人,大學畢了業卻蹲在家裡,不願意融入社會。和季羨林老先生那個時代相比,不同時代的年輕人有着不同時代的想法。季羨林六歲就離開了母親,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心裡想的是大學畢業後找到工作,立即把母親接過來一起生活,擔負起贍養的責任。如今,這些城市“蹲族”敦們從小受到父母親的呵護,有的甚至說是溺愛,不愁吃不愁穿,大學畢業了,研究生畢業了,本該參加工作,奉養父母,報答爹娘,卻選擇了逃避,在家蹲了起來,讓人不解,也讓人氣惱。人脫離了集體,脫離了組織,自然就失去了方向。2020年4月10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