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 胡俊彤
20世紀90年代初,在我國著名海水魚類養殖專家雷霁霖院士的不斷努力下,200尾多寶魚苗由英國專家Howell博士攜帶,遠渡重洋,來到了中國。它們就是我們如今餐桌上多寶魚的“祖先”。這大概是比目魚裡最有名的一種了。
多寶魚,也就是大菱鲆,是輻鳍魚綱鲽形目鲆科菱鲆屬的一種海洋底栖魚類。它們原産大西洋,不僅生長迅速、肉嫩味鮮,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所以,多寶魚被多國作為重要的養殖對象。雖然引進和培育多寶魚,頗費了包括雷霁霖院士在内的科學家的一番周折,但如今,它們已經成為我們餐桌上的常客了。
作為比目魚“家族”的一員,最令人記憶深刻的莫過于它們不對稱的身體了。“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因為比目魚兩隻眼睛均長在身體的同一側,所以古人誤認為它們隻能夫妻并行、相依為命才能生存。那麼,它們是從小就“長歪”了嗎?所有比目魚的眼睛都是往左“歪”的嗎?總是趴在海底的它們,在危險來臨時來得及逃跑嗎?
事實上,通稱比目魚的鲽形目魚類,包括鳒、鲆、鲽、鳎、舌鳎等。通常,同一科的魚的眼睛位置都是相同的,但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科——鳒科的魚,在左側和右側的魚的個體數量是差不多的。
在魚類分類學中,有着“左鲆右鲽,左舌鳎右鳎”的說法。這是說,眼睛長在左側的通常稱為鲆(如菱鲆科、牙鲆科等)或舌鳎(舌鳎科);而長在右側的為鲽(如鲽科及冠鲽科等)或鳎(鳎科)。據此,我們可以很快地根據眼睛的位置來判斷比目魚的種類。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比目魚并非生來就是“歪瓜裂棗”,眼睛都是長在身體同側的。但是,在它們剛剛孵出化時,其實與其他的魚類一樣,身體對稱,兩隻眼睛也是分别長在身體兩側的。但是,出生後不久,它們開始變态,顱骨開始不對稱繁育,随着身體的不斷發育,它們變得越來越不對稱,其中一隻眼睛也不斷地向着另一側移動,最終出現了“比目”的效果。
比目魚可謂是僞裝大師。作為底栖魚類,比目魚靜止在海床上的時候,都是身體的一側緊貼海底。它們貼着海底的一側,就像其他魚的腹部肚皮一樣,呈現出均勻的灰白色;而面向海水的一側,則布滿用以僞裝自己的花紋和斑點。一般來說,大多數比目魚通過僞裝,将自己與隐藏的環境融為一體,隐藏自己,躲避捕食者。但有些比目魚卻另辟蹊徑,具有明顯的眼斑(如睛斑短臂鳎),而另外還有一些小型的熱帶魚類,則含有劇毒,例如,豹鳎屬的物種就含有豹鳎毒素。
比目魚的活動能力很差,因此,有的種類,如斑點長鼻鳎會拟态成劇毒的僞角渦蟲來迷惑天敵。不過,豹鳎毒素的存在也讓豹鳎成了别的生物拟态的目标,比如章魚會将腕合并、拖到身體後方,上下擺動身體遊動來拟态劇毒的豹鳎,以此逃避捕食者的追殺。
看了比目魚如此奇特的“魚生”經曆,下次面對餐桌上的多寶魚,你會不會多一分感想呢?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海洋科普專業委員會供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