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5月,無疑是屬于青年的。
一場引發無數議論的《後浪》,有人看完熱血沸騰,這是充滿選擇的時代,“後浪”在掌握自己的人生;有人看完不以為然,鏡頭所記錄的,文字所涵蓋的,似乎隻有那少數的、光鮮亮麗的年輕人。
道理都沒錯,而回歸到細碎的個體經驗時,一個最典型的問題就是,身邊的年輕人根本不認為自己是後浪,年老者也不打算給自己貼上前浪的标簽。
在這樣一個動不動就抛出“95後來了”、“00後逆天”标題的社會裡,我們很容易陷入對年齡的盲目崇拜中,以至于判斷是否年輕的标準,簡化為了“年紀輕”。
社交媒體已經熟練于用年齡來區隔人群。
相應地,年齡成為了制造焦慮的魔王。
超過30歲還沒有結婚的女性,被扣上“剩女”的帽子;35歲還沒有走上管理層的男性,被視作“失敗者”。
這些在年齡上步入“中年”的人,被氣勢十足的“新生代”消費者推向了所謂的“前浪”,逐漸被消費文化忘記。
但事實上,超過30歲沒有選擇婚姻的女性,可以在自己的事業中找到更大的價值,超過35歲沒有做到高管的男性,可以在平凡的生活裡找到興趣與幸福。
抛開年齡的枷鎖,年輕這道題,本應有更為多元的答案。
青春多美啊,但“媚青”卻壞了興緻
關于青春的故事,人們似乎總是看不夠的,而這些故事的講述者,往往是那些經曆了人生滄桑的老者。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埃裡克·侯麥,在邁入古稀之年的時候開拍“人間四季”系列作品,這位老人用春、夏、秋、冬的脈絡鋪陳,講述年輕男女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故事。
侯麥電影裡,喋喋不休的法國年輕人。/《夏天的故事》
《夏天的故事》裡,主人公賈斯伯徘徊在性格迥異的三個年輕女性之間。作為一個年輕的男孩,他面龐清秀、吸引力十足,卻也優柔寡斷,帶有為大衆所熟知的“渣男”屬性。
叛逆,是青春充滿魅力的原因。在侯麥的鏡頭下,這些青春裡的沖動與不完美,被拉長到了人性的長軸線上。
18歲小年輕,并不是隻有無限的沖勁,他們的彷徨、退縮甚至陰暗,都伴随着成長。這也是長者視角下的青春吸引人的原因。
而在當下社會呢,一提到“渣男”,我們的眼前浮現的不是青春的面龐,而更有可能是一個油膩的中年大叔。
越來越多的人都明白,年輕的“美”并不會因為一個多情的、難以取舍的男孩而被否認。相應地,也應該知道,中年的“惡”并不能因為話術意義上的“渣”或者“油膩”來定義。
金宇澄:複雜的人性變化并非“渣男”所能概括。/《十三邀》
如今,打開任何一家咨詢機構的主頁,放在C位的必然是一份或者一系列的,關于年輕人消費習慣的洞察報告。社會急于了解Z世代們在想什麼,但事實上,可能這群人自己還沒有想清楚自己是誰。
簡單粗暴的年齡崇拜,讓青春有了變味的傾向。
過度渲染年輕的美好,打壓平庸的中年,久而久之,其潛在的影響就是,年紀尚輕的“後浪”們可能誤以為,地球是圍繞着自己轉的。
我們有理由警惕這種趨勢,不應該讓那些與代際更加相關的社會議題、經驗事件抛在腦後。
比起年齡,更應在事件中看幾代人
“那些口口聲聲一代不如一代的人,應該看着你們,像我一樣滿懷羨慕。”
《後浪》的演講中有這麼一句話,其中提到的“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不局限在從生物學層面(即年齡)來劃分,究竟應該怎麼看待,更具意義?
社會學家們在全球化、現代化的背景下,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德國學者曼海姆在其著作《世代的問題》中提出,世代是曆史經驗而非生理階段的産物,經曆了同一社會變遷的年齡群,才會意識到彼此屬于同一個世代。
曆經北京奧運的不同世代,有了寶貴的共同記憶。/圖蟲創意
也就是說,哪怕是年齡跨度很大的60後和00後,他們很有可能在引起社會變遷的巨大事件中實現代際的融合,了解彼此的想法,甚至成為社會意義上的一代人。
結合全球疫情對社會方方面面的重塑,這類學術層面上的探讨有了更現實的意義。
前不久,由高曉松發起的“相信未來”線上公益演出唱響,200多組音樂人參與其中。
一方面,我們看到了年輕的偶像們減少修飾,沉浸彈奏,另一方面,我們還見到了久違的歌壇前輩,在卧室演奏,在路邊吟唱。
其中,低苦艾樂隊主唱劉堃和兒子一起唱起《蘭州蘭州》,蔡國慶和孩子一起唱老歌《365個祝福》。
無論是獨立音樂人,還是主旋律奏響者,不得不承認,他們都“老”了,但和年幼的孩子一起,哪怕是共享一首歌的時間,也能夠展現不同代際人之間的對話。
音樂義演為處于疫情期的人們鼓勁加油。/Global Citizen
過去的這段時間,明星大咖也好,普通路人也罷,傳統意義上應在外打拼的中年人們,都隔離家中,并有了更多的機會,與孩子一起感受生活。
一場疫情,讓全球化陷入焦灼,讓民族主義成為焦點,讓健康機制接受考驗。這樣巨大的社會事件,也讓親曆其中的人們,有了共同的記憶。
現在似乎還無法定義對話的結果,但能夠肯定的是,新的參與者與場上的保留者,都獲得了超出年齡的反思與沉澱。
放下預設,去生活裡實踐“年輕”
如果說把人從“年齡崇拜”中解放出來,放到更大的社會事件中去思考,是學者們的希冀與藝術家的追求,那回歸到個體的生活,更實際的是,如何去放下各類預設,跨出所謂的舒适區,去實踐年輕。
80後的崔崔生活在杭州,三年前,他是年薪近兩百萬的金融業高管,三年後,他是搭船環遊世界的資深冒險者。
前一種身份,呈現出社會對成熟男性的完美想象,而後一種身份,往往與“穩重的中年”格格不入。
“可能我五行缺水吧。”談及辭職遠行的原因,崔崔開了句玩笑。而真正去付諸實踐時,一點玩笑都開不得。
崔崔和世界各地的冒險者在一起。
曾有兩個月,他搭的船在海上漂泊830小時,船上3個人需要輪流完成打掃、做飯和駕駛的任務。
海豚沒有見到幾隻,卻圍觀了鲨魚的捕食現場;上一秒海面還風平浪靜,下一秒狂風暴雨就讓人暈頭轉向……
前不久,作為領克汽車的車主,崔崔參與了“帶上領克,環遊世界”的主題直播,他分享了自己在海上漂泊的經曆。
跨越35個國家地區,再回歸生活之時,崔崔選擇了讓他眼前一亮的領克01。在愛玩車的他看來,領克打破了人們固有的“國外總是最好”的觀點,在造型和性能上都不輸大牌。
事實上,誕生于互聯時代的領克,也正是将“挑戰一切慣例”作為品牌的精神。
随着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崛起,汽車消費更加年輕化,但這種年輕不局限于年齡,更趨向于一種思考邏輯和行為方式。
消費者不僅僅簡單地通過尺寸、功率、排量等冰冷的數據進行評價,同時追求品牌精神、生活方式層面的認同和共鳴;在汽車産品選擇上,他們更注重産品個性和品質。
自信、有判斷力,懂得自己要什麼,不喜歡跟随,是領克用戶群體的生動寫照。他們不從衆,自出衆。
“創新之于領克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和重要”。顯然,要赢得這些年輕态群體的青睐,從産品到品牌的創新無疑不可或缺。
正如其品牌精神“挑戰一切慣例”一樣,創新體現在了産品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設計上,基于年輕态群體的城市生活場景與情感流露,領克打造了獨具一格的設計語言——都市對立美學。以獨到的筆觸将都市生活的對立情緒轉化為一種審美表達,實現情感互通。
和一向生冷的傳統汽車品牌不同,領克并不把自己局限在汽車産品制造商的身份。在這家年輕的非傳統車企看來,他們賣的不是車,而是品牌文化。
跨越傳統汽車維度,領克以互聯思維,經營産品,更經營用戶,通過更具創意的品牌文化實踐,樹立了“不止于車”的标簽。
幾年來,領克圍繞車主,創立CO客領地,啟動“領地夥伴”計劃,不僅讓領克品牌社群為用戶商業計劃賦能,還成功實現了品牌與用戶共享共創,收獲了龐大的粉絲群體。
當品牌價值真正走進用戶心裡,無形間已經為用戶與品牌之間系起了一條牢不可破的紐帶。
領克不僅鼓勵像崔崔這樣的CO客分享自己的故事,還與諸多全球旅行官一起,出發去世界各地遊曆,在路上激起更多的靈感火花。
在此基礎上,領克建立起車主交互及内容共創全新渠道——Co:Lab領克創投實驗室,從更深的維度打造獨特的粉絲文化。
以夢為馬,才能讓情懷真正落地。
在《後浪》中有一幕與汽車相關的畫面一閃而過,那是領克車隊首奪2019房車世界杯(WTCR)年度總冠軍的現場。對速度與性能的熱愛與追逐,讓領克和許多心懷夢想,不斷進取的人一起,圓了在頂級汽車賽事的中國品牌冠軍夢。
從賽道到街道,中國品牌首款性能運動轎車領克03 的橫空出世,則讓普通人的熱血夢想得到滿足。實現兒時對速度與熱血的憧憬,成為他們選擇領克03 的核心理由。
領克,這個“生物”意義上的年輕汽車品牌,從創立以來,就緻力于打破單一的、固有的模式,在不同領域“開花”,吸引了不同代際的、不同成長背景的人加入CO客大家庭,進而在更廣闊的“社會”層面中,去打造一個有溫度的高端品牌。
“無問前後,躁就對了!”這是穿行于前浪後浪之中的領克,也是時代洪流中的你我他。
不問年齡,腳下正青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