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每天接觸很多這樣的咨詢,戀愛時男人各種遷就忍讓各種體貼付出,最後女人感動了,考核通過最終修成正果。可是結婚之後,慢慢男人沒那麼遷就了,也不那麼體貼付出了。他們有了第一次忘記生日,第一次破記錄的失聯時間,第一次沖着你咆哮,第一次摔門而去,甚至第一次徹夜不歸。
所以這時女人在吵架時會悲痛至極地說“你變了,你以前對我那麼好,你現完全變了”。很多關系來到這個階段時女人通常會有極大的失落感,委屈,憤怒。甚至會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然後她們身邊的女人還會附和幾句,“男人都這樣,都是騙子,追到手就原形畢露了”。
這種版本的故事在中國實在是太常見了。
所以在這裡我想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談到底是男人變了,還是就是這些男人的本性?這裡面究竟發生了什麼?在一段關系中有能力關注“我們”的人,必須要有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他自己的自我人格發展的比較完整。
一個自我人格發展不完整的人是不可能有能力給出高品質的陪伴的,也不可能給出理解,支持,信任等等這些在關系中很重要的東西,無論是陪伴,理解,支持,信任…都是愛的表達形式。說簡單點,要給出愛的人必須自己擁有愛,就好像你要送别人一個蘋果,那前提是你必須擁有至少一個以上的蘋果。否則即使你想給,也是給不出來的。
·2·
很多中國人,尤其是男性在情感層面尚未發育是尚未成熟的,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并沒有從他們的父母那裡學會如何表達愛、接收愛、感知愛,如何讓愛流動。
在成長過程中兒童需要發展心智,而大部分中國人更多隻發展了“智”的層面,而“心”的層面的成長是缺失的。而在中國文化中甚至以男人表達情感為恥,“男兒有淚不輕彈;男人流血不流淚;男子漢天不怕地不怕……”。
如果一個男孩是在認同這些信念的家庭中長大的,而且如果他父母之間的情感表達也有很多堵塞的話,那麼他成年之後人格的缺陷幾乎是可以肯定的,除非當事人自己意識到并主動成長,否則基本上就會具備不善于表達感受,死要面子,感受力遲鈍,倔強又固執等特質。
這就是很多男人在結婚一段時間之後非常不喜歡面對伴侶的情緒,當女人說我感覺很難過很委屈時,男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接受,所以他們會說
“好好過日子就行了,哪來那麼多感受?”
“不要想些亂七八糟的,沒什麼大不了的。”
他們總是用各種方式試圖隔離對方的感受,因為面對感受是這類男人陌生的甚至害怕的。他們沒有自信自己能處理這些。
很多失衡的關系的早期中,男人無微不至肝腦塗地的追求一個女孩,任打任罵,沒有自己隻有對方,這樣的關系都一定是不穩定不長久的。這個“好”隻是一個自我構建不完善而補償的一種短暫的假象。
他們帶着自我壓抑小心翼翼的讨好,是因為自我價值感很低,因為對愛非常匮乏,所以渴望通過不斷的付出和讨好換回對方的愛。還有一種我稱之為是“狩獵心态”的讨好,是靠這段關系來找存在感,自我證明,我要把你追到手,證明我足夠牛掰。或者在一個人身上這兩種成分都有。當他們的關系真正穩定下來時,那個男人卻“變了”,這個好再給不出來了,之前給的“好”是用一種自我消耗的方式在給,靠撐、靠忍、靠死扛、靠自我說服,而不是來自于本然的狀态。所以給到最後不是不想給,而是消耗殆盡給不出來了。而且這個男人的潛意識就會有個聲音是
“我付出了一年多了,你總該回報我點了吧”
“我累了,不想給了,我覺得我給的夠多了,我希望你能給我一點愛。”
·3·
愛是積累來的,不愛也是。
然而這個時候,大部分女人已經把之前失衡的關系作為常态了,這種格局的改變并不是她們之前預期到的,她們會以為之前的關系格局會一直持續下去。而且甚至有些女人會把這種失衡狀态作為甄選男人是否對自己真心的标準,就像《歡樂頌》樊勝美的觀點的,“男人如果在追你的時候是都對你不夠好,那結婚以後那你就慘了。”
這種觀點不知道害了多少男人女人,女人把自己當做獵物或商品,待價而沽,男人就要拿出相應的東西來交換,例如物質保障,體貼的行為,委曲求全的姿态等等。這樣的關系中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物化了自己,也物化了對方,沒有看到自己是一個可以鮮活真實的人,也沒有機會創造出一段真正親密真實的關系。這種交易性在關系的最初就定下了基調。所以樊勝美是整部劇中最物化自己的人,也會物化來到她身邊的男人。但同時也是因為她所成長的家庭一直在物化她,她沒有學會如何看到自己尊重自己愛自己的能力。
根據大家熟知的吸引力法則,吸引心智成熟的暖男的一定是心智同樣成熟的暖女。因為隻有真正的成年人才會喜歡成年人,小孩子之間才會彼此吸引。那些喜歡小蘿莉的大叔通常自己也隻是有着大人軀殼的巨嬰而已。而女人會迷戀被讨好被呵護的狀态,并對此産生依賴這本身也是心智不夠成熟的表現。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惑,不對呀,我就看過一些任性不靠譜的女孩旁邊有個特别溫柔好脾氣的男人,或者反之。
但有個概念我們需要理清的是,暖男是心靈深處對關系有着安全感并有感知他人能力的人,而且自我價值較高。
·4·
心智成熟的人才有完整的自我,有了完整的自我才可能真正開始關注“我們”,才可以在關系中做到很好的平衡。他們會讓身邊的人很舒服,體貼而不谄媚,真誠而不刻薄,幽默而不低俗,博學而不賣弄。這樣的人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暖男。
而暖男是珍稀資源,如同珍貴礦石一般是需要長年累月積累而來的,需要很多機緣共同發生,比如琥珀的形成就需要松樹的油脂,而且要氣溫足夠熱,讓油脂分泌,還需要有小昆蟲,還有地殼的變化,足夠長的時間等因素,少了任何一個因素琥珀就不可能形成。
暖男的形成也是如此,他通常都有一個相對健康快樂的童年,父母的感情通常不算太差,家庭中有習慣表達愛表達關心的氛圍,在成長過程中也沒有遭遇過太嚴重的創傷性事件(例如:被寄養,被侮辱,被性侵犯等),還需要後天不斷精進地修煉自己的心性。這些條件都需要同時滿足,少了任何一個都不造就不了一個暖男。
暖女也一樣,一個心性成熟的女人一樣需要這些條件。
如果先天條件不足,就需要靠後天自己的成長和學習來改變這個格局。
很多來到我這咨詢的學員都在關系中觸礁。一開始他們通常都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即使有自己的問題也應該占很小的比例。但最後我都會讓他們看看在關系中是不是以下這些邏輯:
*如果你愛我你就應該懂我,如果你不懂我,就說明你不愛我;
*如果你不懂我,我不會跟你說我要什麼,因為如果是我找你要的,你再給我那多沒意思啊;
*所以你得猜,猜猜猜;
*而且如果你知道了我想要什麼必須要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表達出來,如果不是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表達,那也說明不愛我。至于我具體想要哪種方式,第一我自己可能也不清楚,但是我清楚我不想要什麼,第二同上,如果我告訴你了,那是我找你要來的,你再給我就沒勁了。
這些話雖然白紙黑字的寫出來感覺很荒謬,但是很多人都發現在潛意識中就是這樣的邏輯。這就是孩子的邏輯,孩子的邏輯就是不講道理的邏輯。
所以這樣你會吸引一個相同不成熟的伴侶來到身邊其實并不奇怪,對嗎?
如果你的伴侶心性不夠成熟,一點兒也不暖,很多事情都不能符合你的期待,你最不應該做的就是責備對方。因為責備除了會讓對方覺得憤怒和愧疚之外就是深深的無力感。
無力感一旦出現自我改變的力量就完全喪失掉了。
所以當你的伴侶是這樣一個不暖的男人時,你需要有一個心理準備,你要支持他陪伴他完成他情感層面的“二次發育”。
這個發育的過程可長可短,取決于你伴侶心智情感的成熟度。
分手的理由裡“性格不合”可以排在首位。
作為一個咨詢師,我的咨詢經驗裡面,最常聽到的分手原因也是所謂的“性格不合”。
“他太強勢了,從來不讓着我,而我就是一個缺安全感的人啊。”
“他是個宅男,我是個不出門就會死星人。”
“她要求太多了,太依賴人了,我性格很獨立的,受不了這樣粘人的人。”
為什麼分手的理由大部分是“性格不合”?首先,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你真的了解你的性格嗎?
我們經常籠統的認為親密關系裡問題産生的原因是“性格不合”。
那性格到底是什麼呢?
性格的拉丁文是Pesona,是面具的意思。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了一個人格面具的理論。
一個人的人格好比是面具,我們在不同的場合會表現出不同的形象。我們像是帶上不同面具一樣,而人格就是這些面具的總和。
我們經常在現實生活中隻看到了對方的一面,就非常草率認為這一面能代表他的性格。反之,對方看到我們的一面,就認為這是我們的性格。
其實,性格是一個非常整合統一的,穩定的,不管時間空間,都會顯現出類似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模式。
有時候我們可能不自覺的就在另一半面前展現出自己都不知道的一面,就像榮格的人格面具,當我們在沒有覺察的時,我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因為我們總是誤讀和被誤讀性格,才造成所謂的“性格不合”。
如此,親密關系總是沒有辦法穩定又長久。
『1.什麼樣的性格才不合?影響親密關系的4種性格類型』
我們總希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個人,能長長久久的走下去,什麼叫做适合?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和對方的性格是什麼類型。
性格特質與愛情樣貌有着密切關系,不同性格的人對于親密關系會有不同的評估,這種評估導緻我們的行為,最終影響親密關系。
性格到底能分為幾種?
不同性格的人又有什麼特性?
他們在親密關系中會表現出何種優勢或劣勢?
不同性格的人在親密關系中最應該注意什麼?
今天我們從這幾個維度談一談。
(1)社群主義者
社群主義者的特點是穩定負責,在愛情關系中忠實顧家,十分符合華人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典型說來就是“妻子賢妻良母,先生可靠顧家”。
考慮結婚對象的時候,人們往往覺得社群主義者很靠譜,至少會讓未來生活比較穩定。
然而社群主義者在親密關系中存在自己的問題。
“他不管怎麼找話題我都會覺得無聊,他想盡一切辦法參與我生活的每一分鐘卻和我交流永遠停留在最淺的層次。拒絕談論任何對生活對人生的想法,覺得這是裝逼。”
一位網上的匿名發言人覺得自己受不了這種“畢業以後進個還不錯的公司有個正當職業娶個老婆安靜的做個上班族,有錢就過好點沒錢就擠地鐵然後熬資曆升職加薪到五十歲退休,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平庸人生”。
社群主義者在親密關系中最大的劣勢是:他們常常會讓人覺得有點無趣,做事一闆一眼,有點按部就班,尤其是在戀愛時缺乏吸引力。
如果你是社群主義者,可以考慮在關系中多注意細節,在穩定負責的基礎上多重視對方的感受。除了你認同的穩定,去看看新的可能性,了解對方的需求,勇于嘗試。
如果一個社群主義者遇上了一個理想主義者,要好好相處的話,社群主義者可以嘗試多去涉獵,或者是去聆聽一些跟理想主義者契合的一些話題。
而且社群主義者跟理想主義者在一起也有好處。社群主義者能夠去了解和配合理想主義的人,讓理想主義者稍微落地一點,給他更為安定和穩固的力量。
(2)現實主義者
現實主義者的特點是樂觀大方又有行動力。這樣的人在愛情關系裡面通常特别迷人。他們想到什麼就做什麼,跟他們在一起通常非常有趣。
拖拖拉拉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比較難接受,所以他們很可能閃婚,但也可能一直不結婚。
“他每天晚上都出去玩到12點以後才回來,那麼愛玩,遲早出軌……”
“她喜歡到處旅行,每個節假日都出去玩,結婚後會不會還是這樣?能承擔一個女人的責任嗎?”
對現實主義者來說最大的問題是:他們很難安定下來,找到一個可以結婚的伴侶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件太重要的事情。他們更關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美好的瞬間。跟他們在一起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所謂浪子就是如此。
自由是他們最重視的事情,所以現實主義者很容易遇到的感情沖突是:對方想穩定的時候,他還不想穩定下來。
而且現實主義者會花錢追求一些享樂,當兩個人在一起或是論及婚嫁時,就會産生很多問題。
如果你是現實主義者,希望你能夠嘗試着建立一段長久穩定的關系。
如果現實主義者遇到理想主義者,又會怎麼樣呢?金庸筆下的郭靖與黃蓉就是一對經典的現實主義跟理想主義的組合。
郭靖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熱愛國家,講究大是大非,重視道德情義,願意為了大義犧牲自己。而黃蓉呢?刁鑽聰明,鬼靈精怪,屬于帶給人歡樂的現實主義者這個類型。在這個組合中,郭靖會非常享受現實主義者黃蓉給他帶來的新鮮感受。
(3)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非常溫柔熱情,而且感性,對伴侶也具有奉獻精神,很想要去尋求那種完美的另一半,所謂“命中注定的那個人”。
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典型的理想主義者。黃金單身漢,但一直不停地換女朋友,沒辦法定下來。他40歲生日那天跟我說,“我真的好想好想在一個穩定的關系裡面,我真的好想結婚好想要建立一個家庭,為什麼總是沒有辦法找到這樣子的一個人。”
我覺得問題在于:他希望他的另一半要符合ABCDEF等等條件,如果沒有符合的話,他會想要不斷地想去改變對方,或幫助對方變得更好。
理想主義者在愛情關系裡對對方的标準太高,所以才一直沒有辦法找到所謂完美的那個人。
理想主義者在愛情裡需要注意的部分是:
很容易在愛情關系一開始很盲目的把對方理想化,忽略它的缺點。
理想主義者特别關心别人。所以一旦碰到工作或者是朋友的一些需要,他會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會幫其他人處理,很難抽身,就會造成另一半覺得自己很被忽視。
(4)理性主義者
理性主義者非常誠實,光明正大,沒有占有欲,遇到問題不容易抱怨,會選擇坦誠溝通。在婚姻上很理性,不會漫無目标的談戀愛,會花比較時間去考慮,不會去做一些貿然的決定。
跟理性主義者在一起,不要去期待好玩的事情,或者浪漫的驚喜。理性主義者常常不會去關注到人的需求,因為他們做事非常講究效率和效益。
“你做什麼他都不會很感動,吵架的時候最好别指望能來哄你,每天都感覺到他不愛你了……”
“我氣得半死,他卻跟我說自己在做作業,半個小時後再聊……”
理性主義者在關系中最大的問題是,他們通常不會去關注到人的需求。
如果你是理性主義者,你可以增加一些生活的火花,理解一下對方的需求有哪些是你可以滿足的?
4種性格類型的人有着不同的愛情的樣貌,他們各自在愛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優勢,也有需要調整的部分。
要注意的是,性格類型不是絕對的,很多人身上同時擁有不同性格類型的特征。但是無疑,了解這四大性格群體,能幫我們去洞悉自己和對方的性格,從而更好地經營一段親密關系。
了解自己和對方的性格,是真正建立親密關系的重要前提。而改變,會從深入的自我覺察和對他人的覺察開始。
但是你想要改變,不一定真的能夠改變,改變性格最重要的其實就是自我覺察。
人們為什麼會覺得性格如此的難改變?
因為我們平常所有的焦點都在意識層面,殊不知影響我們人整個行為模式,我們整個個性的最重要的因素都在水面之下。
所以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懂比愛更重要。
有時候我們不會愛一個人,是因為有心無力。
連懂TA都談不上,何談愛?
但是做到“懂”,又何嘗容易?
為什麼理解和懂得一個人那麼難呢?
這裡先說一個故事:
韓國笑星張東民曾經說起一個故事,他說自己曾因陷入困境獨自喝人生最後一杯酒,遇上粉絲要求合照,他婉拒。結果粉絲回了一句“你以為你是劉在石啊?”于是他沖動之下,就給劉在石打了電話。
劉在石被稱為韓國的國民MC(主持人),他在韓國主持界是情商高,極有輩分的一位前輩。
即使之前張東民從沒聯系過他,當時接到電話的劉在石馬上答應了見面。
張東民說:“我将我心中多年來積壓的話全都向他傾訴,當時,他并未給出什麼特别的建議,隻是從頭到尾從未打斷我,靜靜傾聽。”
張東民曾描述過劉在石的回應:沒有前輩張嘴就來的訓誡和教導,沒有裝理解裝親切,而隻是說:
“哎,我沒有經曆過你的經曆,我怎麼敢說我能理解你呢?”
就是這麼一件事,改變了張東民一生。
光是聽劉在石這一句話就覺得很暖。
是的,即使他是前輩,即使他“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但那又怎樣?
在電影中,包括生活中,并沒有“劉在石”。
有人對痛苦中的人說一句“我懂你”,馬上就會引起對方更憤怒又痛苦的回應:
“你憑什麼說懂我?你什麼都不知道,憑什麼?”
其一,很多時候,你不了解一個人所處的環境,甚至家庭背景,成長經曆等等,說“我懂你”三個字也是膚淺無力的。
恐怕連說出來你自己都心虛和難以相信,别人又如何相信你?
為什麼懂得和理解别人那麼難?
其二、在傾聽别人的時候,也會激起自己的一些情緒反應。
比如說,很想安慰他,很想幫他解決,但當發現自己語言匮乏,無法安慰和幫助别人的時候,有時候會有無能為力的挫敗感。
是因為我們邊界不清,卷入太深。也許别人并不需要安慰,隻是我們特别想給。
一位朋友曾經問我:我發現自己不能在朋友不開心有問題的時候,安慰她,幫助她,開解她。
我能理解這種很想幫助别人的心情。
這就好比,别人可能隻需要一隻耳朵,而你想伸出一雙手。但是你發現,你伸出一雙手,對方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并不一定會握住你伸出的手,也許是你太希望對方需要,太渴望能幫到對方。
然而對方并不一定握住你的援手,這可能會産生的無能為力感會讓你質疑自己。
可是問題是,這種“幫助”可能對方并不需要。而你,因為這種“幫助”開始質疑自己。
也許因為對方是你太重要的朋友,也許因為無論是誰,隻要對方信任你說出自己的悲傷就勾起你的某些情結,在這其中,也一定存在着邊界不清。
對方悲傷難過,你希望幫助和安慰對方,那這是你的事情,還是對方的事情呢?
我想,在悲傷的時候,任何人可能并不需要任何的方法,隻需要有個人陪着就好。
其三、你連這種感受都未曾深深體會,說懂是最無力的安慰。
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現如今,我們總是習慣用理性思考,離感受太遠,也許我們也曾有過悲傷、難過、痛苦等等消極感受,習慣性忽略。
所以當對方說自己的難過、悲傷、痛苦時,我們已記不起這種感受的滋味,所以很難真的懂。
我們說:有過創傷的咨詢師會是一個比較好的咨詢師。
是因為,TA曾經在這創傷中走過體驗過,深切地知道這是種怎樣的感受,會更好地理解來訪者。所以現在很多都提倡咨詢師要有自己的體驗。當TA真的走過了這樣的一段路,才會更好地陪伴一起前行。
所以,懂得和理解一個人的前提,是你懂得和理解自己。
當你能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時候,自然而然地,你也會去理解另一個人。
“懂比愛更重要”如何懂?
理解和懂得,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被看見”。
怎樣做才能做到懂得和理解别人呢?
1、對别人感興趣。傾聽的同時帶上你的好奇心,去了解對方到底發生了什麼。
對别人感興趣的前提是,你要對自己感興趣。
當你修通一些自己的感受的時候,你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别人。
2、做你自己,态度要真誠。
真誠地傾聽,真誠地反饋。這裡的反饋不帶有批判和否定。
你可以表達你的感受,但一定不帶有批判和否定。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來自于陌生人的看見,是一位醫生。那次是我腸胃出了點問題,然後自己網上查,發現自己的症狀跟腸癌、胃癌很吻合,然後看了一下建議,說要做腸鏡和胃鏡檢查,我也一并了解了腸鏡和胃鏡的過程。除了對癌症疾病的恐懼,我還怕的是這種檢查,腸鏡是儀器從**進,胃鏡是從喉嚨進。
然後我就去了醫院,忐忑中跟醫生說了一句“是不是要做腸鏡和胃鏡,看網上說的,好吓人!”
醫生看着我,說了一句“是啊,吓到你了。”
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被看見了,那種被懂得簡直是讓我感覺有些感受被釋放了。其實當時我的恐懼并沒有直接表達,隻是說了一句“好吓人”,醫生溫和慈悲的語氣讓我和我的恐懼一下子被看見了。很舒服很通透的感覺。
他對我沒有任何的批判和否定,很真誠,同時也尊重了我的感受。
這一點很重要。
我想,任何人都不希望在自己有糟糕情緒的時候,再聽到任何的批判和否定吧,被再插一刀。
就像劉在石,作為前輩他仍然很真誠地告訴對方“我沒有經曆過你的經曆”,就像醫生,他的語氣很真誠地肯定了我的感受。
這些都能讓人體會到尊重。
當然,理解和懂得一個人不隻是言語,有時候神情和眼神還有肢體語言都可以傳達這樣的信息。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一個這樣的體會,有時候你在那裡傾述,有個朋友在你旁邊歪着頭側着耳朵,眼睛看着你,即使他不說什麼,他的肢體語言和眼神都在告訴你,“我在聽,即使不懂你,沒有經曆過你發生的事情,但我在聽,在嘗試理解你”。
那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你會願意說更多,會願意跟這個人親近。
你們的關系是一種深層的鍊接。
3、理清邊界,這個很重要。
像前文提到的,邊界不清,恐怕你理解對方的時候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糟糕的感受。
你可以嘗試去理解體會一個人,但一定要知道,那個時候,TA是TA,你是你。
不需要太用力安慰,也不需要太卷入。有些安慰是适得其反的。
有位老師說過:“安慰别人的時候,一定不要說,’沒關系,下次努力就好了。’,因為這樣其實你是在告訴’你這次不夠努力’。”
這就是安慰的誤區。
我們有時候恨不得去幫助和安慰别人,但往往這個時候最可能傷害的是自己,太用力的安慰可能别人并不需要,而你卻很想給。這種挫敗感會傷害到自己。
當你人在心在的時候,即使你不需要說什麼做什麼,對方依然感覺到你的存在,穩穩地就在那裡,做你自己,真誠投入,就很讓人安心。
你要相信,你的存在和陪伴,對某些人來說,已經是一種最好的安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