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5-01 07:13:08

家長對于孩子的愛到底是出于“他們做了什麼”,還是因為“他們是誰”。

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隻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

科恩說:這很難,但值得我們全力以赴。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1

有條件養育

01 兩種養育模式的理論基礎

科恩在這一章中提出,有條件養育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

其典型特征是“一切隻看行為”,隻有可以看見和衡量的才是重要的。你看不見“欲望”和“恐懼”,所以幹脆隻專心于人“做”了什麼。

而對無條件養育來說,它更多地是傾向于人本主義的觀點,更多的是倡導以人為中心,不管他具有什麼樣的特點,我們都會全然的相信他,接納他。隻因為,他是我們的孩子。

02 有條件養育的後果

研究發現:感覺自己為得到家長認可而必須達到某些條件的青少年,最終會變得不喜歡他們自己,相應地會導緻其在進入青春期後創造一個“假我”。

換句話說,裝扮成一個家長會愛的人,這種為赢得認可铤而走險的做法,通常伴随着抑郁和無助,會導緻其與真正的自己失去聯結。

如果孩子得到的愛是被附加條件的,那麼他們在接受自己時也會加上附帶條件。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2

愛·給予和撤回

我們生活中很多看起來對孩子很有愛的一些教育手段,實際上是在用愛去控制孩子,要麼在孩子表現不好時收回愛,要麼在孩子表現好時給予大量的關心。

這就是有條件養育的兩種面目:“愛的撤回”(大棒)和“正面強化”(胡蘿蔔)。

科恩分析了“愛的撤回”(懲罰)和“正面強化”(獎勵)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和後果,以及産生這些後果的原因。

01 “愛的撤回”分類

科恩告訴我們:與其他養育手段一樣,“撤回愛”可以以不同形式、不同強度出現在日常生活中。

書中将撤回愛分為三種不同的形式:

◆ 輕度撤回——冷漠,面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家長會不動聲色地撤出“陣地”,變得冷漠、缺乏溫情。

◆ 中度撤回——冷暴力,以明确拒絕的方式收回他們的愛,也就是說會以忽視孩子來教訓他。他們也許不會明說,但意思表達極其明确:“如果你做了讓我不喜歡的事,我就不關心你。”

◆ 重度撤回——“強迫性孤立”,家長會選擇在身體上與孩子隔離,其通常有兩種表現形式:

第一種是家長會走開(往往孩子會哭泣或驚恐地大喊“媽媽!回來!回來!”),

第二種是讓孩子一個人呆在房間或其他家長不在的地方。為了不緻招人反感,作者在書中将其稱之為“暫停”,事實上是“暫停正面強化”的縮略語。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3

02 撤回的目的

關于我們為什麼要使用“愛的撤回”,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兩個觀點:

◆ 控制孩子的行為,與所有懲罰和獎勵手段一樣,“暫停”也隻是停留在行為的表面,我們希望以此控制孩子的行為。

◆ 确認自己的影響力、重要性,因為家長知道這樣的方式是有效的,知道孩子害怕家長離開,所以才選擇以撤回愛的方式去威脅他。家長不但達到了控制他的目的,同時也确定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重要性。

03 撤回的後果

孩子學會順從,故意忽視孩子、強迫與孩子身體隔離等行為會更容易讓這些低齡兒童順從母親的意願,至少是暫時順從。

◆ 孩子擔心失去愛,而焦慮、恐懼、沒有安全感,

“愛的撤回”可以成功迫使孩子的行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結果也往往導緻孩子“焦慮自己可能會失去家長的愛”。

◆ 孩子難以建立穩定、親密的人際關系,“曾被家長這樣對待的人更容易焦躁異常,他們會害怕暴露憤怒,會不敢面對失敗,人際關系也會一團糟。

◆孩子出現道德發展缺陷,研究發現,有“撤回愛”經曆的學生,道德感一般較差,在決定如何與他人交往時,不會特意顧及周圍的環境和氛圍,也不會考慮别人的感受和需。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4

前面我們已經說到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教育方法,想必大家對所謂的“大棒”——也就是愛的撤回,其表現方式和後果有了一些了解。

那麼接下來,什麼是“胡蘿蔔”——也就是獎勵以及這種方式帶來的後果。

◆ 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獎勵——實物獎勵或者象征性獎勵。

書中說到,“獎勵”對于提高人們的工作或學習質量毫無效應。大量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被提供“獎勵”後會更不容易出色地完成任務。

通過獎勵把事情做好的孩子,往往不會認為自己出色。相反,他們會傾向于把自己的行為歸因于獎勵。

那麼,當不再有東西獎勵時,他們就會比沒有得到獎勵的孩子更不願幫助他人。畢競,他們已經學會了幫助他人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獎勵。

◆ 不那麼傳統意義上的獎勵。

首先,一句“做得好!”會幹擾人們把某項任務真正做好。研究人員經反複研究發現:出色完成某項創造性工作的人在受到表揚之後,通常不會順利完成下一項工作。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經常被家長稱贊“慷慨大方”的低齡兒童會比其他孩子在日常生活稍顯吝啬,這再次與受到實物獎勵的孩子表現一樣。

每次聽到“把東西分給别人,你真棒”或“你的幫助令我感到驕傲”這樣的話,他們就對分享或幫助别人減少一些興趣。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5

過度管制

01 過度管制的動力

在本書第四章的開篇,作者叙述了日常生活見聞中的幾件小事:

在公共圖書館兒童區,一個幼齡兒童被狠狠訓斥,原因是她把玩具熊扔出手,盡管當時周圍沒有人。

遊樂場,一個興奮的小男孩尖叫着從秋千上跳下來,他的媽媽立即制止:“不許像傻瓜一樣大叫!今天不許再玩兒秋千!再叫就讓你蹲‘暫停’!”

我們會發現,這些事例都是家長過度管制的表現。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我們對孩子過度管制呢?

作者提出,當今社會,養育模式的最大問題不在于縱容,而在于對縱容的恐懼。

用一種過度管制的模式,去代替一種縱容的模式,也不會起到想要的作用。我們過于擔心會溺愛孩子,最終往往淪為過度管制孩子。

作者說,我們對孩子的過度管制,也有可能出自一種慣性。如對孩子大喊“不要跑”,即使孩子的奔跑不會傷害到人或物。有些家長的行為仿佛是在提醒孩子的弱勢,宣示誰才是他的老闆。

我們對孩子過度管制的一個重要動力,就是讓孩子聽話。

然而,研究發現,“不聽話”孩子的家庭都有這樣的特點: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溫暖而牢固;家長尊重孩子,家長不依靠強勢逼迫孩子,對孩子的質疑給予明确的解釋和說明,而且家長善解人意、寬容溫厚、親和力強、控制欲望弱;十分清楚自己要孩子做什麼,能夠傾聽孩子的反對意見,同時他們還會适當調整自己的方式,向孩子傳遞一種對其自主權和個性的尊重。

其實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過度管制的可能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有效果。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6

02 兩個對立的極端

作者首先提出了一個悖論:那些最想控制孩子的家長,最終會發現其對孩子的控制力最弱。

◆ 施控者與被控者

施控者:許多家長都夢想擁有一個永遠聽話的孩子,有些家長控制孩子是因為認定孩子必須學會聽話,有些家長則習慣于将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希望孩子變成自己想要模樣。總之控制的初衷,不外于,讓孩子按照自己指定的方式行動。

被控者:對于孩子而言,以強勢為基礎的養育方法即使暫時看起來有用,從長遠來看,不僅無效,同時還極具破壞性。

03 控制行為導緻的後果

家長堅持絕對控制的結局:有些孩子會變得極度順從,有些會變得極度反抗。

現在就讓我們逐一看看這兩種不同的反應。

◆ 孩子極度順從的後果

個性自由的缺失,研究人員總結道:“專制性管制……獲得了孩子的順從,卻以其個性自由的缺失為代價。”

缺乏自信,社交、學習能力較差,家長專制的孩子通常“在舉止上更為順從,更符合成人對孩子的要求”。但這些少年在自信、自立、社會交往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付出了代價。

◆ 孩子極度反抗的後果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的意願、判斷和需要全部遭到了壓制,那麼唯一可以恢複其自主感的方式就是變得極度叛逆。

激發憤怒,爆發挑戰。當我們讓孩子感到無能為力,強迫他們服從我們的意志時,往往會激發孩子内心強烈的憤怒,盡管這股怒火無法立即表達,但并非意味它會煙消雲散,有時他們還會與家長爆發更多的戰争。

背後發洩,表裡不一。不敢在我們面前公然反抗的孩子會選擇在我們背後發洩怨氣。專制的家長或許會培養出表面上彬彬有禮、讓鄰居羨慕的好孩子,但他們往往正是學會了更好地隐匿自己的不良行為,有時這些行為極其卑鄙。他們看上去完美無瑕,實則過着“雙重生活”。

04 放棄對立控制、過度極端

既然控制引發對立,過度出現極端,導緻孩子種種心理問題、人格偏差、人際隔膜。我們如何幫助孩子形成規則感、責任感、糾正差錯,而又不引發對立?

科恩告訴我們:尊重孩子,合理解釋孩子的疑問,避免對孩子寄予不切實際的願望,由此來建立起和孩子之間信任的儲藏庫。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7

懲罰的傷害

“賞罰分明”是很多家長都信奉的一種教養方式。之前我們在第二章中了解了獎勵帶來的弊端,在第四章中,科恩給我們介紹了懲罰帶來的傷害。

01 懲罰的形式

◆ 體罰。一種通過對身體的責罰,特别是造成疼痛,來進行懲罰或教育的行為。

例如: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家長會讓孩子面壁思過,站立一個小時,不許動,自己反思。

◆ 威脅。宣告我們将如何懲罰孩子(“記住!如果你做X,我就對你做Y”)。

例如:家長試圖讓孩子馬上去寫作業時,會威脅孩子:如果你不馬上去寫作業,我就會取消你這個月的零用錢。

◆ 自然後果。讓兒童通過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來認識錯誤、吸取教訓,學會服從“自然法則”,自行改正。

例如:如果孩子回家晚了,沒有趕上吃晚飯,我們應該讓孩子餓着;如果他把雨衣忘在學校了,我們應該讓他第二天淋雨去上學。

任何懲罰手段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會引發惡性循環,其形式與“愛的撤回”和“正面強化”類似。

當這些懲罰手段越不起作用的時候,我們就越認為問題出在孩子身上,而不是這些手段本身。即便我們停下來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們也會斷定問題是出在執行不力上,而不會意識到問題在于讓孩子吃苦頭來吸取教訓這一思想本身。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8

02 懲罰為何不起作用

懲罰為什麼不起作用?科恩在書中也冒險做出了一些假設:

◆ 懲罰令人暴怒

與其他形式的控制一樣,懲罰手段的使用通常會激怒挨罰者,而且是雙重痛苦,因為他感覺無能為力。但是,一旦有機會,曾經的受害者就會成為施害者。

◆ 懲罰是權力使用的榜樣

體罰給孩子樹立的榜樣是暴力,讓他們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事實上所有懲罰手段都會起到類似作用。

我們懲罰孩子時(“不要再做X”),孩子可能吸取、也可能沒吸取我們想讓他們得到的教訓,但他們肯定學到了:如果出現問題,可以通過暴力解決,給他人制造不愉快,強迫他人就範。

◆ 懲罰最終會失效

孩子越大,你會發現,你的威脅開始變得空洞,你的孩子也會對“關你的禁閉”或“這周不給你零花錢”這樣的話變得無所謂。一旦你手中的權力開始減弱,那麼你将無法和孩子進行溝通。

◆ 懲罰惡化親子關系

一旦對孩子使用懲罰,我們會變成孩子眼中避之唯恐不及的施暴者。

◆ 懲罰讓孩子忽視重要的事

懲罰不會讓孩子将焦點放在自己的行為上,更不會讓他們質疑自己為何會這樣做、或應該怎樣做。相反,懲罰隻會讓孩子想着家長是如何刻薄,或許還會讓他們萌生該如何報複。

最重要的是,他們還會傾向于将焦點放在懲罰本身:懲罰如何不公平以及下次如何逃避懲罰。

◆ 懲罰讓孩子更加自我中心

一個孩子在被懲罰之後,其注意力會被牢牢鎖定在自己會如何受到影響上,也就是說:如果被懲罰,他自己将面對什麼後果。

哪怕有些家長會在懲罰過後,向孩子解釋原因并試圖幫助孩子将焦點放在其行為如何對他人産生影響上。可事實是,解釋不能将懲罰的負面效果降至最低,懲罰卻可以将解釋的正面效果降至最低。

母雞為什麼教育孩子(胡蘿蔔大棒的教育方式)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