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古稱登州,位于山東半島最北端,與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一衣帶水、隔海相望。橫亘渤海海峽的長山列島,為南來北往的船隻提供避風和補給,特别适宜古代沿岸逐島推進的航行,形成著名的國際水道——“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
依托優越的地理位置、避風良港和航海通道,這裡的造船和航海活動日益興起,逐漸發展成為東北亞海上交流的重要節點城市,孕育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萌芽、發展、興衰的曆程。随着蓬萊軍事地位的日漸突出,明朝政府在原來刀魚寨的基礎上建造了備倭城,後來擴建成為水城。
蓬萊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于蓬萊閣小海的西南岸,是一座以古登州港與出土古船為主題的專業性遺址博物館。館内主要展示了在蓬萊出土的 4 艘元明時期的中外古船、紫檀木舵杆、黃花梨造船木、木錨、雲龍紋白釉罐、宋耀州窯刻牡丹紋執壺、碗口炮等國家珍貴文物。這是國内第二個陳列古船的專題性博物館,是研究我國古代軍港、傳統造船技術和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不可多得的實物史料。
在1984年4月小海清淤過程中,發現一塊大型明代木材。木材長8.2米,被加工成方木,木材分大、小頭。在紫檀木尾部刻有銘文:“黃字三百十五号,一根長二丈八尺,厚一尺二寸,舵頭破心,閃腳破開一尺五寸,巴節三個,永樂十年六月,日進四百料。”
該木材上的“永樂十年”“舵頭破心”等刻字表明,該木材為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造船選用的舵杆構件。
1984年古船發掘現場
這根水下考古出土的木材看似平常, 但在行家看來卻意義非凡。1984年登州港清淤工程後,蓬萊縣文物部門将三塊珍貴船材取樣,送到北京的中國林科院木材所請木材鑒定專家腰希申進行鑒定,古舵杆用材為紫檀木。
紫檀木被稱為“木中黃金”,這件長8.2米、重3500多斤的明代紫檀木舵杆,按普通紫檀木價格計算也值幾百萬元,加上其年代價值更是無價之寶。
經紫檀木專家考證,紫檀木産地為印度南部、西南部及東南部,緊鄰古代的古裡國。古裡是鄭和下西洋船隊經常往來的抵達地,船隊自然而然裝載紫檀木返回中國。
登州港紫檀木舵杆與鄭和下西洋船隊帶回的紫檀木有關。此外,紫檀木舵杆的發現表明明代造船選用了紫檀木、黃花梨木、鐵力木等珍貴木材。永樂年間的鄭和下西洋船隊,有條件使用世界上最優質的木材造船,使其具有卓越的航海性能。
從秦漢的“海絲之路”,到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再到明代的“鄭和下西洋”,海洋一直書寫着人類文明進步的篇章。向海而生,因海而興,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正在被如今的“一帶一路”所續寫,而這根紫檀木,不僅目睹了“舊絲路”的繁華,又即将見證“新絲路”和“複興之路”的偉大崛起。如今的它正靜靜地陳列在博物館内,為人們講述着這些古往今來的動人故事。
來源:蓬萊文化和旅遊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