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09:33:59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作者鐘一

曾經的中國處處充斥着歐美文化,沒有多少人在意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這種文化入侵的影響之下,蜘蛛俠等超級英雄形象一遍又一遍在我國掀起熱潮,孫悟空的形象被人們慢慢遺忘。

随着我國影響力的快速提升,文化層次逐漸發生了改變。如今,孫悟空的形象不僅僅限于中國境内,更傳遍了全球多個國家。整個世界都知道在古老的東方有一個超級英雄,它的名字叫做孫悟空。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1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2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3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4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5

各種各樣的孫悟空

孫悟空成為了中國文化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身上的一股正氣讓無數人為之崇拜。但是人們隻知道孫悟空的形象來自于吳承恩的《西遊記》,卻不知道吳承恩當初刻畫孫悟空形象時,他取材于哪裡。

孫悟空形象是吳承恩憑空想象出來的嗎?答案當然不是,在吳承恩埋首寫《西遊記》之前,孫悟空的形象就已經登上了曆史的帷幕。那麼在曆史上,誰才是孫悟空形象真正的造物主呢?

三大家談起源

當吳承恩在寫《西遊記》這部作品時,他是根據坊間流傳的故事和傳說進行描寫。而孫悟空的典型形象是猴像、火眼金睛、金箍棒、手搭涼棚等等。關于孫悟空形象的起源,魯迅提出了"本土說",胡适提出了"外來說",季羨林則提出了"混血說"。三種說法有各自的依據,那麼哪種說法是較為正确的呢?

首先來看魯迅的"本土說",魯迅認為孫悟空的形象來自于我國國内,而他的主要論據來自于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淮水妖怪無支祁。相傳大禹治淮水的時候,無支祁跳出來對大禹百般阻攔,喚來風雨雷電破壞大禹的施工。大禹在無奈之下,隻好請來衆神俘獲無支祁。最終,無支祁被鐵鍊鎖身、金鈴刺鼻鎮于淮陰山腳之下。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6

《唐國史補》中記載:"索窮,有青猕猴躍出水複沒而逝。"《太平廣記》中記載:"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從這兩份記載以及大禹治淮水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找到無支祁與孫悟空的相似之處。首先它們都是猴子的形象,其次無支祁的金色眼睛與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大同小異,而孫悟空被鎮壓于五指山與無支祁被鎮壓于淮陰山腳如出一轍。

魯迅先生的說法有可取之處,但是卻有一處遺漏的地方:無支祁沒有使用棍式武器。所以,孫悟空形象來源于無支祁的說法欠妥。

胡适的"外來說"認為孫悟空的形象來自國外,他的主要依據依據來自于印度最古老的記事詩《羅摩衍那》,而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隻名叫"哈奴曼"的神猴。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7

孫悟空有筋鬥雲和七十二般變化的本事,而哈奴曼也會變幻形象、駕雲飛行。他多次憑借自己的本領與智慧救助羅摩王子,像極了孫悟空護送唐僧取經時的樣子。在印度佛教傳入中土的過程中,也一并将哈奴曼的形象傳入了中土,最終演變出了孫悟空的形象,這是胡适的觀點。

然而哈奴曼也沒有使用棍式武器,這也孫悟空的形象仍然存在着較大的差距,所以胡适先生的說法也略微欠妥。

季羨林先生的"混血說"認為孫悟空是國内文化與國外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無支祁與哈奴曼的形象共同組成了孫悟空的形象,這種說法無疑是最接近孫悟空的形象。另外在我國傳統文化下的道德追求的影響下,孫悟空就被人們塑造成了正義無畏、勇敢無懼的形象。

上述三種說法都找到了孫悟空形象的影子,但與孫悟空的形象仍然存在着一段差距。那麼孫悟空究竟源自何處呢?

西夏壁畫現真相

在福建泉州的開元寺西塔,有一座猴行者的浮雕。它頭戴金箍、手持大刀、猴頭人身,造型已經接近九分接近孫悟空。根據年代推算,這座浮雕的建成時間大概在1238年左右。而1238年是南宋嘉熙二年,這就證明孫悟空的形象早在南宋時就已經大緻成型了。

我們将目光轉至河西走廊,那裡有東千佛洞,其中的洞窟多達二十三個,而裡面有九個洞窟繪有壁畫,它們都是西夏統治時期的作品。在其中的一個洞窟中,有兩處《取經圖》,它們較為詳細地描繪了猴行者的形象。壁畫中的猴行者長衫立領、頂秃、四周毛發結成辮狀束于腦後、手持棍狀武器。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8

在另一處名為"榆林窟"的地方,也有三幅《取經圖》壁畫,成畫時間亦是西夏統治時期,畫中描繪了猴行者拜見觀音的情形。其中的猴行者形象與東千佛洞基本一緻,唯一不同的是猴行者多了一個手搭涼棚的動作。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9

從這些敦煌石窟的壁畫中,我們能發現猴行者形象的主要特點是:1、猴頭人身;2、手持棍式武器;3、有手搭涼棚的動作;4、束發結辮。這與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形象沒有多大區别,那麼孫悟空的形象與西夏又有着怎樣的聯系呢?

要想探究清楚二者之間的聯系,這要從一項法令說起。

李元昊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他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秃發令。在他建立西夏前的明道二年,他頒布了秃發令。大概的内容是:以分斷、披、秃、辮、髡、髻等發型進行社會等級劃分。

而西夏人之所以熱衷秃發,是因為他們崇拜上天,将人體最頂端的部位裸露出來,才不會阻擋他們與上天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西夏人一直身居高原,氣候寒冷,将保溫的毛發剔除,是對自身勇猛、強悍的體現。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10

秃發令是猴行者為何頂秃束發的原因,而猴行者手持棍式武器則來源與西夏士兵日常使用的兵器--胍肫。至于猴行者手搭涼棚的動作,則是因為高原紫外線強,西夏人習慣手搭涼棚,減少紫外線的傷害。

另一方面,在《西遊記》的故事中,當孫悟空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觀音就會出場救難。在敦煌石窟的取經壁畫上,有多處壁畫内容都繪畫了孫悟空與觀音相遇的情形,這應該是觀音融入《西遊記》的起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孫悟空的形象起源于西夏,是西夏人民智慧的結晶。如果沒有西夏人,也就沒有如此傳神、豐滿的孫悟空形象。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也被稱為《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他的作者仍然是曆史的一個謎,這本書的成書時間在宋朝至元代期間。書中描寫了猴行者與三藏法師一起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但是其中卻沒有豬八戒、沙僧的人物設定。吳承恩正是在此書與西夏人塑造的猴行者形象的基礎上,完成了著作《西遊記》。

一部《西遊記》融合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文化與思想,見證了我國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交融與發展,成就了華夏文明的璀璨。

随着時代的發展,孫悟空的形象進入其它國家時,又融合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我想,孫悟空是沒有國籍的,它屬于全世界熱愛善良、不畏黑暗,向往光明世界的人們。

吳承恩為什麼起名孫悟空(還是先有孫悟空)11

END

圖片來源于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贊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