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萬事俱備隻待花開

萬事俱備隻待花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2:00:38

民間有句俗語叫作: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這個典故源于《三國演義》中一個聽着過瘾、看着神奇、想着疑惑的情節:諸葛亮借東風。聽着過瘾是因為借來的東風直接扭轉了戰局,孫劉轉危為安;看着神奇是因為諸葛亮七星台做法,掐訣念咒實在是太有看頭;想着疑惑是因為諸葛亮怎麼就能借來有違時令的東風。今天咱們就來仔細講一下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

萬事俱備隻待花開(借東風萬事俱備)1

《借東風》 11cm×13cm 周東申 2013年

“諸葛亮,沐浴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發,來到壇前。并囑咐守壇将士,不許擅離方位,不許交投接耳,不許失口亂言,不許失驚打怪,如違令者斬。”

——周東申

該作品取材于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描繪了諸葛亮如神仙一般,沐浴齋戒後,身披道衣,跣足散發,在七星壇作法,借來東南大風,助周瑜完成了火燒曹營打敗曹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萬事俱備隻待花開(借東風萬事俱備)2

《借東風》局部一在表現該故事時,周東申單刀直入地将故事情節定格于諸葛亮即将借來東南風的瞬間景象,并采用仰視的視角,着力刻畫了諸葛亮、守壇将士等人物形象。而未詳細刻畫“取東南方赤土而築就的方圓二十四丈、三層、高九尺”的七星壇,亦省略了“孔明緩步登壇,觀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爐,注水于盂”的一系列準備工序和動作,更未表現“孔明一日上壇三次,下壇三次”的詳細過程。這類似于京劇中的無實物表演,雖然周東申未利用京劇的臉譜、戲服等元素表現諸葛亮及衆将士;他還采用了以少勝多的表現手法,如僅刻畫出了七位将士的形象,其實表示的是一百二十位将士。可見,周東申在創作該作品時,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手法進行了借鑒和創新。

萬事俱備隻待花開(借東風萬事俱備)3

《借東風》局部二

萬事俱備隻待花開(借東風萬事俱備)4

《借東風》局部三

畫面中,諸葛亮站于七星壇上正在做法的諸葛亮表情堅毅,仰天暗祝,披頭散發,右手執劍,擊中正在燃燒飛起的黃表紙。霎時狂風大作,諸葛亮被風吹得不自覺地後仰,其披散的頭發亦随風飛揚,身上的道服随風飄動,如仙人一般。壇下的将士雖被告誡“不許失驚打怪”,但從畫面上看,他們面對突然刮起的東南風,仍舊表現出驚訝、驚奇和喜悅。為了表現狂風大作,周東申在畫面左上方,刻畫了一團從右下方刮來的風,因風急而飓,故用飛奔而來的一團流動的形象來表示。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各位守壇将士,抑或借來的東南風的形象,周東申在進行表現與刻畫時,既用到了西方解剖學、透視學、明暗對比的手法,又強調以線造型、注重畫面留白,以及人物精神、性格、身份等意向的表現。因此,周東申的作品既是寫實的,又是寫意的,還是裝飾性的。如諸葛亮被風吹起的頭發和衣紋,是在寫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寫意的處理和裝飾化的加工,所以它們才會筆斷意不斷、筆斷意連,如行雲流水一般。諸葛亮像是東南風的化身,輕輕飄飄,好似随時便會騰空而起一般。周東申将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表現得如此一氣呵成、天人合一,實是難得。——雲沙西河

萬事俱備隻待花開(借東風萬事俱備)5

《借東風》局部四

關于“借東風”這件事兒,有人說諸葛亮神通廣大、法術高強,也有人說諸葛亮學識淵博、善于觀察天象。對于諸葛亮是如何借來東風這件事兒,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借東風”這個故事本身就說明:有時候想要成功,除了人本身所具備的智慧外,天時地利也真的很重要。但天時地利往往難求,因此人們才會有“萬事俱備,隻欠東風”的感歎。

萬事俱備隻待花開(借東風萬事俱備)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