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桃小妖
人的世故,大概分三種。
一種是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比如單純直爽的史湘雲。
第二種是“知世故而世故”,比如八面玲珑的薛寶钗。
第三種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比如多情善良的林黛玉。
相較之下,“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林黛玉,才是世故的最高段位,薛寶钗的世故圓滑,更像是一個跳梁小醜。
其實,林黛玉是深谙人情世故的。在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林黛玉向薛寶钗訴苦悶時,林妹妹說出了自己的賈府中的尴尬位置,可以看出,她并非不通人情世故之人。而且,當薛寶钗安排婆子冒雨來給她送燕窩時,她還命人給婆子幾百錢,打些酒吃,避避雨氣。
所有的人情世故,黛玉都是先内化于心,後外化于行,所以,她真誠,不做作,更不虛僞。不管是老太太、太太,還是衆姊妹以及丫頭婆子,她從來不會為了周全一方,而損害另一方。
這一點,是薛寶钗學不來的。
就拿金钏跳井來說,文中沒有提及林黛玉對此的看法,小編認為,林黛玉即使知道事情原委,也不過是“未免有些傷心”。反觀薛寶钗,聽到金钏跳井的消息後,“忙向王夫人處來道安慰”。明明是去道安慰的,結果到了以後,卻不提這事,“隻得一旁坐了”。妥妥的心機!王夫人提起此事,她還假裝不知。随後為了安慰王夫人,又說金钏貪玩失足,又說金钏糊塗,最後給王夫人“支招”:多賞他幾兩銀子發送他,也就盡主仆之情了。很明顯,金 钏之死,不過是她讨好王夫人的機會罷了。 由此可見,黛玉的世故,遵從自己的内心,尊重每一個生命,讓人覺得很舒服,而薛寶钗的世故,則是取悅一方,貶損另一方,有些八面玲珑、 不擇手段、讓旁觀者“雞皮疙瘩掉一地”的感覺 。
對于林黛玉和薛寶钗的終身大事,賈府裡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以老太太為首的“木石前盟”,一種是以王夫人為首的“金玉良緣”。林黛玉和薛寶钗都是聰明人,都深知擋在她們終身大事前面的人,究竟是誰。
如果林黛玉能像薛寶钗一樣,知世故而世故的話,或許根本就不會有“金玉良緣這”一說。
我們細分析便知,黛玉從小在賈家長大,賈母對她的寵愛,大家有目共睹,但林黛玉卻沒有恃寵而驕。至于王夫人,林黛玉更是有上百個機會去上趕着讨好她,但是,林黛玉從未投其所好,每次和王夫人接觸,舉手投足中,隻有禮貌,沒有谄媚。即使是情投意合的賈寶玉,黛玉既沒有越軌行為,也從來沒有撺掇寶玉到老太太、太太那裡提任何非分的要求。這就是林黛玉的“世故”:擺在第一位的永遠是尊重和自重,剩下的便是順其自然。(寫到這裡,竟然想到了可惡的襲人,明明自己才是真正越軌的人,還跑去和王夫人巴拉巴拉說一些擔心寶玉和姐姐妹妹們越軌的話,真是賊喊捉賊)。
薛寶钗呢?為了所謂的“金玉良緣”,可以說是四處斡旋了。首先要拿下的是老太太,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禅機 制燈謎賈政悲谶語”中,賈母要給薛寶钗過生日,讓她愛聽何戲、愛吃何物盡管道來,薛寶钗“深知賈母年老,喜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食,便總依賈母往日素喜者說了出來”。如果說薛寶钗純粹是為了孝敬賈母,也算她有心,但是她所作的一切,都有明顯的指向性,那就是取悅賈母、嫁給寶玉,所以,她這麼做,就叫世故。
除了讨老太太喜歡外,薛寶钗還要想盡辦法維持自己在王夫人心目中的形象。金钏那一段,就是明顯的例子。當然,除了兩位手握重權的人,賈寶玉亦是這樁婚事的關鍵人物,畢竟要嫁的人,就是賈寶玉嘛!所以,薛寶钗還要一趟一趟往怡紅院跑,不管是早上還是中午,抑或是晚上,連丫頭仆人都膩煩了,可她還是跑的一包勁。還通過自己的世故圓滑,拿下了臭味相投的襲人,倆人可謂是:王八看綠豆——對眼了。
總之,黛玉的世故,遵從自己内心,不管對誰,都是一視同仁,不管多長時間,都經得起考驗。
薛寶钗的世故,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沒有原則可講,所以,總有露出馬腳的一天。
所以,沒心沒肺的史湘雲,和她越走越遠,位高權重的老太太也越來越不喜歡她,姑表親的王熙鳳也從來不說她好……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薛寶钗的世故圓滑,終有一天,變成了大觀園的“司馬昭之心”!
願我們都有林妹妹那種遵從内心的、真誠的世故,也願我們都能遠離薛寶钗那樣虛僞冷酷的圓滑之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