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水産學院高澤霞教授透露,
團隊已繁育出了完全沒有肌間刺的
武昌魚(團頭鲂)苗種,
有望大規模推廣。
該消息發布後,
引發了網友們的廣泛關注
魚刺學名叫肌間骨,
由肌膈中的肌腱骨化而來。
世界主要養殖魚類
都含有一定數量的肌間刺,
特别是我國主養的
青草鲢鳙鯉鲫鲂等大宗淡水魚類,
食用時極易出現卡喉嚨的危險,
也阻礙了大規模機械化的加工
嚴重影響了其産品的經濟價值。
2012年,
博士畢業不久的高澤霞
選擇了讓鳊魚有刺變無刺的課題。
“創制”無刺魚的關鍵是
找到調控魚刺發育的
主要作用基因(主效基因),
為了實現這一目标,
高澤霞帶領團隊曆時近3年
篩定出了候選的近50個基因,
随後的7年研究中,
高澤霞教授團隊
将找到的近50個基因放到
模式魚斑馬魚上做驗證,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
一個一個依次敲掉這些基因,
看魚刺的發育有無變化、怎樣變化。
2019年底的一天,
團隊“突然一下子”,
找到了主效基因,
這是一個所有有刺魚類
都含有的共通基因。
幾百條斑馬魚無刺的表型非常穩定,
再經過幾代繁育,
後代斑馬魚也都是無刺魚。
這項研究成果也于近期
發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研究明确了魚類肌間刺
形成的關鍵細胞群,
并鑒定到調控魚類肌間刺發育的
關鍵基因runx2b,
揭示了runx2b調控魚類肌間刺
形成的分子機制。
随後,
團隊将此基因應用到
經濟魚類武昌魚(團頭鲂)上,
2021年獲得了F0代嵌合體少刺武昌魚。
2022年,
進一步通過F0代雌雄交配
繁育出了完全沒有肌間刺的
武昌魚(團頭鲂)苗種(F1代),
下一步,團隊将進一步開展
無刺魚遺傳穩定繁育工作。
圖片中可以看到,
一條重51.1克的無刺武昌魚
和同長度有刺武昌魚相比,
外觀幾乎沒有任何區别。
在X光照中,
則可以看到它們的明顯差異,
有刺武昌魚身體裡一排排橫向生長、
在光照下發亮的肌間小刺,
在無刺武昌魚身體裡則暗影一片,
完全看不到了。
骨骼染色圖清楚地顯示了魚刺多寡的對比,
有刺武昌魚的骨架加肌間刺,
線條顯得密密麻麻,
而無刺武昌魚骨架舒朗,
肌肉組織部分沒有任何多餘的小刺。
高澤霞表示,
團隊今年繁育的無刺武昌魚長勢良好,
更多的測試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
按照正常程序,
新種質性狀穩定後,
再取得國家的相關認證,
就有望進行大規模推廣。
無刺魚不僅在武昌魚上實現,
目前,其他科研團隊引入高澤霞團隊
發現的無刺主效基因後,
開始在不同魚類身上開展試驗和應用,
目前在銀鲫、草魚、鲢魚
上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按照現在的研發速度,
預計不久的将來
我們就可以吃上無刺家魚。
轉自華中農業大學高澤霞教授團隊
來源: 華中農業大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