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的檢測技術仍存在病毒的窗口期:如艾滋病毒22天、梅毒螺旋體28天、乙肝病毒45天、丙肝病毒70天;即使實行了核酸檢測技術之後,艾滋病毒仍有11天的窗口期。
“輸血是一種臨床常用的治療手段,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而輸血最好的手段是自身輸血,最高境界是不輸血。”莫主任說,“而輸血的原則是能不輸的血絕不輸,能輸自體血不輸異體血,能輸一種成分不輸多種成分血。”
急性失血如何補血呢?
失血量<血容量的20%時隻輸液,不輸血;
失血量=血容量的20%~50%時,輸液(晶體液 膠體液) 紅細胞
失血量≥血容量的50%~100%時,輸液(晶體液 膠體液) 白蛋白 紅細胞
失血量>總血容量時,輸液 白蛋白 紅細胞 血小闆 冷沉澱
輸血對病人好處多害處少?--NO!
很多醫生給患者輸血是為了提高免疫力,但是當單位體積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低且抗體含量少時,輸血并不能增強機體抵抗力。而且全血、血漿和白蛋白不宜當營養品使用:100mlFFP含總蛋白約6g,白蛋白僅3.5g;全血或血漿當營養品使用冒風險。而且小量多次輸血是不會刺激機體的造血作用。
異體血液輸注會降低患者的免疫活性,每一次輸血就等于對機體進行了一次小型器官移植。
輸血面臨哪些風險?
血源傳播性疾病
據衛生部2007年統計的結果顯示,盡管随着疫苗接種率的提高,乙肝病毒攜帶率已經明顯降低,但仍有7.18%的人攜帶乙肝病毒,約有9300萬人;而特殊人群中丙肝的病毒攜帶率達70%,有90%的丙肝是由輸血傳播的,而且輸血後丙肝的發病率高達10%~20%。
窗口期問題
在窗口期,病毒經過檢測是不能查出來的,而且還要面臨新發傳染病的威脅:如微小病毒B19、CMW、白細胞病毒、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等。而且艾滋病已從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
免疫反應
每次異體輸血都相當于一次小型器官移植,可導緻一系列對機體有害的免疫反應:增加術後感染幾率、加快腫瘤生長及複發,并會造成輸血相關性的急性肺損傷。
除上述之外,輸血還要面臨着急性和遲發的輸血反應、輸血相關的循環超負荷和血液儲存相關損害。
如何保證結果的準确性?
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嬰幼兒的紅細胞抗原尚未發育完全,抗原性弱,新生兒體内可以存在母親輸送的抗體,并且自身血型抗體效價低,所以6個月以内的幼兒不适宜做反定型。
血型鑒定兩種方法互補
1)試管法:
優點:離心作用可加速凝集作用,速度快。
缺點:嬰幼兒(紅細胞亞型)抗原性弱,導緻假陰性。
2)微柱凝膠法
優點:操作标準化,定量加樣,結果相對準确。
缺點:微柱凝膠卡偶見靈敏度高,導緻假陽性。
采用兩種方法結合一起檢測,當兩種方法結果一緻時才能确定血型。
交叉配血:兩種方法保證安全--鹽水介質法 凝聚胺法
我國僅有兩大血型系統:Rh/ABO,凝聚胺對Rh系統特别敏感,并且成本比較低,因此凝聚胺法适合于基層醫院:目前很多省三甲醫院采用的是聚凝膠交叉配血方法,成本較高,結果不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