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自古以來就充滿了神秘色彩,和生命息息相關。古希臘人認為人的生命依賴血、黏液、黑膽汁和黃膽汁四種體液,其中血液占主導地位。
雖然血液很寶貴,但是古希臘著名醫生蓋侖想當然地認為人體經常“造血過剩”,導緻人患心髒病、癫痫或麻風病,故采用放血方法治療這類疾病。不少病人因為放血療法而死亡,美國的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受害者。直到19世紀末期,在西方持續了2500年的放血療法才逐漸被放棄。
血液對于人體到底有什麼作用?我們要通過顯微鏡先了解血液的組成。血液中的液體成分稱為血漿,占總體積的55%。血漿中絕大部分是水分,還有蛋白質、無機鹽、糖、脂肪等營養物質。血液中呈固态的有形成分是血細胞和血小闆,占總體積的45%。不斷流動的血液就像源遠流長的江河,血細胞和血小闆就如同航行在江河中的“超級艦隊”,執行着各自的“戰鬥任務”。
血細胞分為紅細胞和白細胞。紅細胞好比運輸艦隊,數量衆多,在每個人體内達到25萬億個天文數字。紅細胞的外形呈雙凹圓盤狀,有點像甜甜圈或者救生船,這種造型可以使它懸浮在血液中,不容易沉下去。它裝載的貨物是氧氣和二氧化碳,氧氣從肺泡中被轉運到血液,搭乘紅細胞在全身循環,到了組織器官就被輸送給細胞進行能量代謝,同時将代謝産物二氧化碳搬到紅細胞上帶走。人體每天有1%的紅細胞會被破壞,其中有一部分在血流湍急處“觸礁沉沒”,其他絕大部分被巨噬細胞吞噬。紅細胞被破壞後釋放的産物,如亞鐵離子和蛋白質又被機體重複利用,制造新的紅細胞。
血液中的白細胞可以進一步分成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它們是血液中的“作戰部隊”,主要是對抗外來異物和體内不安分守己的“壞分子”:中性粒細胞就像奮勇出擊的驅逐艦,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能力,當機體某一部分受到細菌侵犯時即以變形運動穿出毛細血管并吞噬細菌;嗜酸性粒細胞就像體型較大的巡洋艦,也能以變形運動穿出毛細血管,當機體出現過敏反應或寄生蟲感染,有減輕過敏反應和殺傷蟲體的作用;嗜堿性粒細胞就像執行特殊任務的布雷艦,攜帶的“武器”是肝素、組織胺和慢反應物質等特殊顆粒,參與抗凝血作用和過敏反應;淋巴細胞包括了T細胞和B細胞,就像神出鬼沒的潛艇,通過免疫反應殺傷細菌、病毒和癌細胞;單核細胞體積最大,如同威風凜凜的航空母艦,能吞噬各種病原體和衰老、死亡的細胞,還能合成和釋放多種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幹擾素等,參與機體的免疫調節。
血液中還有為數衆多的血小闆,它們是骨髓的巨核細胞裂解後脫落下來的小塊細胞碎片。這些血小闆平時也沒啥用處,一旦血管出現了傷口,就像小舢闆一樣争先恐後地聚集在傷口處,形成“白血栓”堵住出血。
成年人的血液量約占體重的7%-8%,一個體重55公斤的成年人大約有4升血液。失血10%(400毫升)機體可以代償,健康成年人适量獻血不會影響健康;失血20%(800毫升)會造成組織細胞的缺血缺氧,導緻嚴重的損傷;失血30%(1200毫升)會發生休克并出現生命危險。血液在人體内周而複始地循環,擔任運輸、防禦、維持内環境穩态等重要機能,每一個細胞都得益于血液而存活。血液由于血紅蛋白上的亞鐵離子而呈現鮮紅色,這是人體中最濃烈的色彩——像火焰一樣熊熊燃燒,像花兒一樣綻放生命。
作者系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湖北省生理學會理事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王欣
編輯:吳桐
審核:王飛
終審:陳磊
<公衆号ID:kepuing>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