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高額彩禮”已成為社會重視的問題,各地也出台了種種措施,限制高額彩禮,可因彩禮本身就帶有自願含義,普通的村規民約很難約束。因此,現如今想要結婚,還需要準備好“一動不動”、“萬紫千紅一片綠”等,也就是車房、15萬元以上的彩禮。
彩禮并非是新時代醞釀而生的産物,自古就有彩禮、嫁妝這一說法,隻是當今時代更側重彩禮。不少人感慨收入低,很難滿足基本彩禮要求,部分人更是生出“不婚”觀念。
其實不管在哪個年代,彩禮都不是那麼容易拿出來的。比如說50年代時,因百姓一窮二白,當時彩禮比較簡單,一鬥米即可婚娶,不過那時候溫飽依舊沒能滿足,能拿出一鬥米已非常難得了。
到了七八十年代時,“三轉一響”四大件成為婚姻的标配。在今天,“三轉一響”并不值什麼錢,上千元即可全部采購,可在那個年代卻是不小的開支。當時國家初步穩定,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衣食住行上也開始迎來改觀。
不過因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普通家庭一個月吃不了幾頓肉,當時人均住房才4.4平方米,工人還有吃“大鍋飯”的思維,使得那時候工資收入比較低。能夠買上“三轉一響”,仍然是家庭富裕的标配!
那麼,“三轉一響”都有哪些呢?1、縫紉機
在過去,衣服可不像今天壞了就丢,那時候衣服縫縫補補又三年,因此很多人身上的衣服要穿上好幾年。就算是穿新衣服,也是自己去裁縫店裡購買布匹,自己回家制作衣服。
想要制作衣服,那必須用上縫紉機才行,因此當時的縫紉機已成為家庭的必備需要,且為了能夠使用時間更久,大家也認準“蝴蝶”牌縫紉機,一台要150-200元左右。
對城裡人來說,這筆錢或許不成問題,但在農村要攢上好幾年才行。不過相比手工針線,縫紉機縫制速度快,針線平整勻稱。
2、自行車
在70-80年代,家裡能夠買上自行車的農村人可不多,當時最暢銷的是“鳳凰”、“飛鴿”、“永久”牌,一輛車需要170-200元左右,而農民一年平均收入70元,能夠買上自行車可不容易。
因此,在農村能夠騎自行車的人都很神氣,當時還有“甯借媳婦,不借自行車”的玩笑,可見自行車在當時有多威風,讓人看着都好生羨慕。
但時代發展到今天,自行車反而已很少見到,大街上也很難碰見自行車專賣店,而汽車、電動車卻成為日常代步的需要。
3、手表
在那個年代,能夠買上一塊手表十分神氣,當時還沒有進入電子時代,大家需要買上一塊鐘表才能更好的觀察時間。不過當時手表是機械表,一塊表價格100元以上,市場上多有“瑞士”牌、“上海梅花”牌,手上戴着表走到哪裡都會神氣。
當時手表也是身份的象征,普通人家并不會去購買手表,畢竟農村人的生活規律,對看時間的意識不強,有這筆錢完全可購買其他更有價值的東西。因此,當年有一塊手表,大家都會尊重,也會認同其身份不簡單。
不少人窮,直接在胳膊上畫個手表圖形,不然買個玩具表樂呵樂呵。
4、收音機
至于“一響”,自然就是收音機了,可以聽聽國家大事、戲曲、評書等,這也是當時農民的唯一娛樂項目。
記得聽過最早的評書是“嶽飛傳”,是在鄰居家聽的。當時誰家買了收音機,四周鄰居都會過去聽節目,大家也會在一起商讨節目裡的内容。
因此,當時購買收音機的人也很神氣,不過大家生怕弄壞了,每天也隻是聽上一會,不敢多聽。
以上“四大件”,在當時城市裡确實是彩禮的一種,可在農村中,能夠買其中一件就已不容易了。除了“四大件”,部分地區也有“三十六條腿”一說,也就是五鬥櫥、餐桌、4把座椅、床、書桌、衣櫃。
不管是什麼聘禮,當時的彩禮都是生活用品的一種,符合現實生活的需要,直到90年代,農村人才得以買上“三轉一響”。
但到了90年代,新“三大件”又開始了,也就是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當時的牡丹牌、熊貓牌電視機頗為搶手。
如今回過頭來看,80年代的“四大件”,能夠買起的多是在機關、國企單位工作的人。當時“4大件”最少也要600元,但工人收入才不過30-40元/月,且當時家裡孩子比較多,一個家庭3個孩子成标配,除去基本開支後很難剩下太多錢,也隻能慢慢攢錢才行。
不過40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智能家電、家具已成為家庭必備,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大提升,消費水平也在增加,葷素搭配已成為日常需要,“三轉一響”這些老物件反而在古玩市場上水漲船高,或許這就是時代的價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