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連續幾日新增為零,電影市場呈現井噴現象。2021年的春節檔,好戲不斷。《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煥英》、《刺殺小說家》都特别值得期待。喜劇片首當其沖地深受觀衆們喜愛,畢竟郁悶了一年多了,好久好久沒有去電影院開懷大笑了。有沈騰這個活寶在的電影,一定是好笑好看到極緻的,我優先去看了《你好,李煥英》。
我萬萬沒有想到:終日以胖為笑點的賈玲,自編自導了一部封神之作。
《你好,李煥英》居然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賈玲的母親就叫“李煥英”。喜劇的内核是悲劇。賈玲在大紅大紫前,其母親就離開了人世;這應該是賈玲一生永遠無法解脫的痛。
子欲養而親不待,樹欲靜而風不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明白這個道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清醒地明白它,卻仍然不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中國的人情世俗裡,永遠是父母為子女拼盡一切、毫無保留乃至可以付出生命的愛,而兒女對父母的孝敬,一次次地在時光裡錯過,總以為有大把的時光,總以為還來得及,最終在無盡的遺憾裡沉默。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人問過賈玲:“你是真的快樂嗎?”賈玲說:“是真的啊!如果我不快樂,怎麼能帶給觀衆真正的快樂呢?”很多人知道喜劇之王的周星馳,現實中都不是一個開朗的人。賈玲所擁有的強大内心,在《你好,李煥英》裡再次淋漓盡緻地體現。要揭開自己痛失母親的傷疤,還要在電影中繼續消費消遣自己的胖,賈玲以導演的方式,自己安排自己制造笑點,來帶給觀衆快樂和歡愉。
有時候瘋瘋癫癫的賈玲,有時候浮誇亂顫的賈玲,這一次,用真情實感和真實回憶,為我們奉獻了一次從大笑到哭泣的演出,真摯而誠意十足。
《你好,李煥英》适合帶着父母去看,尤其是70後、80後的父母,去重溫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點點滴滴,代入感很強,喚起她們對往日生活情境的回憶。
賈玲是典型的農村孩子,父母都是化工廠的普通工人。1982年,他們生下了賈玲。小時候學表演,賈玲經常對媽媽說:“等我以後賺錢了,就帶你過好日子。”19歲,賈玲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去北京上學不久,突然接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
母親有很多願望,賈玲都沒有來得及實現。她成名之後,更是陷入深深的失落之中。
《你好,李煥英》是一部科幻喜劇,和乘風破浪中鄧超穿越,與彭于晏飾演的父親成為兄弟有些相似,容易産生笑點。或許這既是一種藝術想象,也是賈玲在内心的一種深情渴望。如果能夠穿越時光,她多麼期待陪伴在媽媽身邊,實現媽媽的願望。今天的賈玲,已經能夠做到了。
電影本身的橋段并非有太多新穎的地方,而是依靠真情實感打動人心。電影沒有用所謂的金句來感動觀衆,卻用一點點的細節溫潤人心。賈玲回憶起母親小時候對她的照顧,曆曆在目。母親為賈玲縫補衣服,去學習如何打好補丁;胖胖的賈玲坐在母親自行車後座上,母親努力騎行等等。
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可能是深入骨髓的,一種無力感和悔恨交織的複雜情緒,一生都無法徹底擺脫。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明白,自己是為誰而活;而曾經為自己不顧一切的至親之人,如果已經不在身邊,那我們所有的擁有,都将變得都無足輕重。
貌似大大咧咧的賈玲,原來是很有心的。2016年,在《歡樂喜劇人》的舞台上,賈玲曾出演過同名小品。這出當年讓人笑了又哭的小品,讓觀衆們突然認識到全新的賈玲,也成為無數人心中“不敢再看第二遍的小品”。
醞釀多年後,賈玲把它精心地改編成為電影,自導自演,緬愛懷念,獻給天際的媽媽。逝去的父母靠兒女的記憶繼續活着,賈玲用一部電影來紀念,那麼她們就會永生。這是賈玲對母親的慰藉,也是觀衆之福。一段人間真情,總能感動和啟迪我們。
“笑梗包袱,不僅是裹住内在情感的調和劑,也是一種回望心中傷口時的療愈方式,對創作者與觀衆之間有着雙向互通的意義。時空錯位的背後,是已然失去的、不能繼續陪伴的遺憾。”
“我喜歡賈玲身上有一種破裂和恸哭之後,重新縫補起來的渾然而豁朗的快樂感,這種“笑着活下去”的樂天姿态滲透在電影裡,就是你即使知道它的結局是傷感的,依然為過程中那些歡樂的時刻而真的開懷。它溫暖,治愈,真摯,哀而不傷。”
有人說。前面笑得有多開心,後面哭得就有多慘。賈玲說她最大的遺憾,就是媽媽沒有看到她的成功,沒有跟着她一起享福。她記得媽媽曾經買錯過一件皮大衣,難過了好久。如今她可以買無數件皮大衣了,媽媽卻再也穿不上了。
心酸而令人淚目。
有人寫書,有人寫歌,有人拍電影,來紀念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賈玲完成了彌補缺憾的一次創作,用盡全力。她的首部電影,或許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很多人的父母健在,這部電影依然有重要的意義。
最後,我再說說關于我們和父母。也是這部電影另外一層内核:如何和父母相處與和解。結婚後,父母和我一起生活了十年以上,有磕磕碰碰,有千年難解的婆媳問題,最終因為孩子的緣故,我讓父母單獨住到了另外的一套房子裡。父母從失落到逐漸适應,我也感到心安。
是的,沖進鋼筋水泥城市的年輕人們,都自以為是地覺得父母老了,彼此之間的代溝如不可逾越的溝壑,英明地選擇永遠不要和父母住在一起。而大多數的父母,也懂事地遠離子女,既要适時地照顧子女,又把背影隐藏在兒女的視線之外。
我還是懷念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每一個人都有孤獨到老的時候,物質的擁有都是虛妄和徒勞。靈魂的心安,更重要的還是陪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