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維與孟浩然的别樣人生

王維與孟浩然的别樣人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9 08:14:26

來源:運城新聞網

王維與孟浩然的别樣人生(王維與陶淵明的相似與不似)1

王維像 (資料圖)

王維和陶淵明,一個活在唐代,一個生在晉宋,其間隔了300多年。他們之間有怎樣的關系?有人說,王維是陶淵明在唐代的學生。具體情況果真如此嗎?

“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

王維,字摩诘,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自幼聰穎,飽讀詩書,9歲便能作詩寫文章,17歲寫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工草書、隸書,擅長繪畫,熟谙絲竹音律,可謂多才多藝。同時,他參禅悟理、精通佛學,有“詩佛”的美稱,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山水田園派代表詩人。

王維現存詩約400首,主要是描繪山水田園、歌詠隐居生活,并有意識地把詩歌、繪畫、音樂等進行溝通。文學史家大多認為,王維是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謝靈運的山水詩後才成就了自己。

《說詩晬語》在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尋根”時說:陶詩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這裡說的是,五位寫山水田園詩的唐代詩人各得陶詩的好處。其中,第一個就說了王維。王維得到陶淵明的“清腴”,“清腴”是清新美麗的意思。

王維的《辋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可以為此論作證: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餘落日,墟裡上孤煙。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此文品高氣逸、無假胭脂,與“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同一格,蓋關乎性情,獨為千古。其中的“接輿”是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隐士,時人稱為楚狂。“五柳”源自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号焉。”在古代,“五柳”被認為是陶淵明的代稱。

詩中,王維以接輿比裴迪、以陶淵明來自況,明白無誤地說自己是像陶淵明一樣的隐居者,而且在思想、行為和詩歌意境上,都有向陶淵明學習的意思。

一個“富隐”,一個“窮隐”

同樣是隐者,王維卻是少年得志,中了狀元後,官也做得好好的,隻是因為署中伶人舞黃獅子犯禁,被谪為濟州司法參軍。受到一些挫折,王維就想到了隐居,但并不完全死心,後來曆官右拾遺、監察禦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史之亂後,授太子中允;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相較之下,陶淵明當的都是參軍、縣令等小官,不是當人家的幕僚,就是在地方上就職。王維一生最小的官是參軍,陶淵明一生最大的官也是參軍。

做着官的王維隐居在長安南藍田山麓的辋川别墅,那是初唐詩人宋之問的别墅,裡面有山有谷、有湖有溪。《舊唐書》記載,王維晚年長齋,與道友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陶淵明則是隐居在自己的家鄉,還搬過兩次家,一次搬到“頗多素心人”的南村。

王維很長時間是“半官半隐”“帶薪隐居”,沒怎麼過苦日子。陶淵明的常态是隐居,做官也是因為“親老家貧”“母老子幼”。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去當小官,掙一點生活費;一旦形勢險惡,立馬就回歸田園。

王維回歸山林主要是潛心修佛、修身養性,這與在貧困線上掙紮的陶淵明顯然不是同一種人。如果說王維是“貴族詩人”“精英詩人”,那陶淵明就是“鄉村詩人”“草根詩人”。

同樣是隐居,他們之間不僅有“貧隐”“富隐”的差别,而且隐居的原因、背景、思想,包括兩個人的性格、生活習慣、愛好和關注點都是不同的。

譬如,外出疲乏了,要坐下休息,有潔癖的王維一定要坐在清泉洗過的白石上;而陶淵明可以在林邊或田埂上坐坐,因為他熱愛自己家鄉有溫度的泥土。

比起王維有裴秀才等朋友,陶淵明在南村的“素心人”朋友則更多。《移居》詩雲:“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辄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沒有什麼比這種詩文上互相欣賞、疑難時一起分析更好的朋友了。

此外,陶淵明還有真正的農民朋友。他們“時複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這是很不容易的。

一個乘畫舫,一個劃小舟

再來看五言詩的創作,陶淵明那個年代,五言誕生不久,五言詩的寫法像陶淵明一樣并不富裕。許多平仄、對仗、語言技巧都是陶淵明之後,才由齊梁詩人集體創造出來的。

到了王維所處的時代,五言詩已經非常成熟了。還有許多前人的精美意象、巧思可供借鑒,寫起來自然不同。兩者相較,好似一個劃的是小舟,一個乘的是畫舫。

當然,詩人的創造性、理想和感情有時會突破形式,因為詩人不隻是在寫詩,而是在寫自己。一個人的精神、人格、天賦和藝術技巧,會決定詩歌的高度。

陶詩的風格特點,其實不是我們所誤解的“平淡”,而是淵深樸茂、清腴閑遠、清新醇厚,是低調的奢華。尤其是那些表達知識分子、讀書人精神定力的詩篇,其人格力量、藝術力量像長虹一樣高懸在中國詩學的天際。

普通人也許可以把詩寫成音樂、寫成圖畫、寫成精美的珠玑,但很難把詩裡的樹木、飛鳥、桑麻都寫成有溫度的自己。陶淵明的“衆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卻是今天仍然活着的、具有人性的象征。

那麼,王維與陶淵明究竟誰的詩更好?宋代有一個“超級裁判”——蘇轼。

蘇轼說:“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绮,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這裡的“曹”應該是指曹植;“劉”應該是指劉桢;“鮑”應該是指鮑照;“謝”應該是指謝靈運。到了唐代,“李”是指李白,“杜”是指杜甫。

蘇轼對王維的詩是這樣稱贊的: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這是兩種不同藝術審美融合的愉悅效果。由此可知,蘇轼對陶淵明和王維是同時欣賞的。蘇轼說王維“前身陶彭澤,後身韋蘇州”,更可證明這一點。 (《解放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