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7月19日電 氣候變化是如今的國際頭等大事之一,全球變暖帶來的各種變化日漸顯著。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刊文指出,聯合國提出一個地球變暖的上限——氣溫比前工業化時代最多高1.5℃,但科學家認為,要達到這個目标,前提是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發生迅速的、影響長遠的、前所未見的改變。
美國俄勒岡州山火肆虐。圖為一片大型火積雲漂浮在火場上空。
全球變暖趨勢不斷,不幹預将現災難性後果
氣候變化簡單說,就是溫室氣體效應導緻地球氣溫升高,全球變暖。這個趨勢從19世紀中葉伴随工業化開始,持續不斷。
關鍵問題是,目前的氣溫升高速度在加快,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而氣候變暖對地球生态的方方面面造成的沖擊,日益顯著。
世界氣象組織(WMO)的數據顯示,地球上現在的氣溫比工業化開始普及之前,高了将近1℃。按照這個趨勢,到2100年全球氣溫将比工業化前水平高3至5℃。
過去22年裡,有20年出現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氣溫,2015至2018是氣溫最高的4年。
聽上去微乎其微,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出,如果不采取幹預措施,将出現災難性的後果:海平面上升,一些島嶼和沿海低地将被淹沒;海水溫度和酸度升高;農牧業将面臨挑戰。
人類活動緻溫室氣體大增,加劇溫室效應
氣候變暖跟溫室效應有關——太陽光照到地球表面,再反射回天空,被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吸收,然後向各處釋放。這個自然發生的過程中,靠近地面的大氣層和地球表面溫度會升高。如果沒有溫室效應,地球上會天寒地凍,不适宜生命體生存。
但是,數據顯示,人類活動使得排放到大氣層的溫室氣體大增,加劇了溫室效應和地球升溫幅度。所以氣候變化又被稱為全球變暖。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都屬于溫室氣體,但在氣候變化中起作用最大的是二氧化碳(CO2)。從1959年到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逐年增多。
人類活動産生的二氧化碳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此外,開荒伐木也會增加碳排放、加劇全球變暖。
報道稱,如果要把大氣層裡的二氧化碳含量降到工業化之前的水平,大緻需要數百年。
南極洲附近代号為A68的“世界最大冰山”已融化分解成許多小冰山。圖為當地時間2020年12月2日,南喬治亞島,世界最大冰山A68a正向南喬治亞島漂移。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極端天氣、冰架坍塌……大自然敲響警鐘
幾十年來,學術界認為在本世紀末之前,應該把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比工業化前平均值高2℃的程度才算“安全”,才能避免“最壞情況”發生。
目前,公認的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冰層融化加速。地球南北兩級的冰蓋面積在不斷縮小。
衛星圖片顯示,北極海冰面積跟1979年相比差距令人震驚,尤其是格陵蘭冰架不堪氣溫升高而坍塌,東、西南極冰蓋面積在縮小。
英國議會環境事務審計委員會一份報告說,按照目前的氣溫升高速度,到2050年北冰洋夏季将再無海冰。
氣候變化的影響也體現在植被和陸地動物的變化中,包括開花、結果時間提前,野生動物的活動區域改變。
非洲和亞洲95%的城市面臨氣候風險,擴張最快的城市風險最大。這些風險包括氣溫顯著升高,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增多、加劇。
與每個人切身相關,如何抗衡氣候變化?
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的一項重要議題,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環境組織也在各自的領域努力。
不過,氣候變化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切身相關。
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受氣候變化影響,同樣每個人都可以為減輕氣候變化的沖擊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給出不少有助于抗衡氣候變化的生活方式選擇:
少吃肉類、乳制品、奶酪、黃油,多吃本地水産和蔬果,減少浪費;
多乘火車、巴士,少乘飛機,能走路、騎自行車抵達就不開車,開電動車;
多開視頻會議,減少商務旅行;
少用烘幹機,多用晾衣繩;
提高自家住房的絕緣保護,減少熱量流失;
購物時有意識選擇低碳商品;
另外,改變飲食結構也是最直接的參與方式。
《科學》雜志曾發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同一種食物對環境的沖擊,因生産過程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比如牛肉,如果因為建養牛場而伐林開荒,那麼這個養牛場的牛肉的碳排放就是自然牧場上的牛的12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