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曆史悠久,各朝各代都産生了大量的圖書文獻。如果要問最大的書是哪一部?那就是古今聞名的由清乾隆帝下令編修的《四庫全書》。
“四庫”是什麼意思呢?這與中國古代對圖書分類體系有關。古代整理圖書時,按書籍的内容不同分經、史、子、集四大部,因此,乾隆帝把它定名為《四庫全書》。
說《四庫全書》是古代最大的書,不是指它的開本大,其實它比你看過的畫冊大不了多少。“大”是指它包含的内容多、冊數多。這部大叢書總共收錄了上自先秦、下至清朝乾隆以前2000多年以來的重要書籍3500多種。這些書裡包括了古代所有的重要著作和科學技術的成就。全部大書一共有200多萬頁,裝訂成36000多冊,再裝入6100多個函套中。如果一頁接一頁連起來,可以繞地球赤道一圈多呢!
乾隆皇帝不但在軍事上取得了很多勝利,先後平定了西南、西北的判亂,使國家安定,百姓安居,他還想在文化上超過以前所有的皇帝。什麼事兒可以實現他的願望呢?那就是編書,編一套前所未有的,最大的書。
編書要挑選最好的版本,因此首先是征集全國各地流傳的各種圖書。為此,乾隆帝接二連三地下令,命各省官員廣泛收集前代遺書和本朝著作,并把搜求到的圖書陸續送到北京。為了獎勵獻書的人,乾隆帝還訂立了獎勵标準,凡是進呈圖書在500種以上的,朝廷就獎給5000餘冊的《古今圖書集成》一部;100種以上的,獎給95冊的《佩文韻府》一部。進獻圖書特别珍貴的,如宋元時期的珍本,還能得到乾隆帝的親筆題詩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為纂修《四庫全書》,朝廷專門開設了“四庫全書館”。既然是皇帝命令編書,那麼編輯此書的也一定不是等閑之輩。主要負責人由皇帝直接任命,一般是皇室郡王、大學士、軍機大臣以及六部尚書、侍郎兼任;編書人則是從翰林院和全國各地的著名學者中特别征召的。據統計,在四庫館任職并且列名的朝廷官員和文人學者多達360人。大家熟知的紀曉岚就是《四庫全書》的負責人之一。
經過辛勤的工作和艱苦的努力,數百名編書人陸續将全國各地進獻的書籍、宮内各處藏書,以及明朝皇帝編的《永樂大典》等數以萬計的珍貴典籍,全部集中到專門編輯《四庫全書》的地方,進行全面清理和編選,最終完成了《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
為便于保存和傳播典籍,乾隆皇帝又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先後将《四庫全書》抄錄了正本七份,送到不同的地點收藏。所有的書籍抄成後,還要對照原本,反複校對,盡可能避免錯字。天天抄寫,難免有抄錯和寫乏的時候,為了保證進度和質量,書館還規定了抄寫定額:每人每天抄寫1000字,每年抄寫33萬字,5年限抄180萬字。5年期滿,抄寫200萬字者,列為一等;抄寫165萬字者,列為二等。按照等級,分别授予州同、州判、縣丞、主簿等四項官職。發現字體不工整者,記過一次,罰多寫10000字。同時還規定,每抄錯一字記過一次,每查出原本錯誤一處記功一次。在各冊之後,都開列出校訂人員的職務和姓名,以明确校對者的責任。這樣,每冊書都經過反複嚴格的校對,确定無誤後才能裝潢進呈。因為措施得力,賞罰分明,所以《四庫全書》的抄校工作進展順利。
由于《四庫全書》内容太多,書的數量也太多,抄錄與校對工作成為編書過程中持續時間最長、花費人力物力最多的工作,前後共用了14年之久。參與各項工作的人數達到4200餘人,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可真是空前絕後啊!
在七部《四庫全書》抄本中,先抄的四份分藏于“北四閣”中:即故宮文淵閣、奉天(今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熱河(今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續抄的三份分藏于“南三閣”:即揚州大觀堂文彙閣、鎮江金山寺文宗閣、杭州聖因寺文瀾閣。北四閣禁地森嚴,不對外開放;南三閣則對該省士子開放,允許他們到閣内抄閱。另有副本一份,存在翰林院,也允許抄閱。
《四庫全書》是用浙江出産的上等開化紙繕寫的。書冊封面采用絲絹裝裱,絹面色彩遵循乾隆帝“經、史、子、集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色”裝潢的理念,即用象征四季的顔色來标明書的類别:經書是儒家經典,居群籍之首,尤如新春伊始,飾以葵綠色;史部為曆史典籍,著述浩博,如火之熾,應用紅色;子部采撷諸子百家之學,如同秋收,飾以藍色;集部詩文荟萃,好似冬藏,飾以灰褐色。一目了然。南三閣之書與北四閣之書稍有差别,經、史兩部不變,而前者的子部為玉色,集部為藕荷色,仍不離取法春夏秋冬四季的初衷。
《四庫全書》雖然藏于南北七閣之中,但是紙本書籍畢竟不耐水、火。在曆經滄桑之後,八部正、副本《四庫全書》,隻有三部原本保存至今:文淵閣本現存台灣,已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制成光盤;文津閣本現存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現存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曆史戰亂中散失三分之二,後配補三次始齊,也是全本,今存杭州。此外,文源閣本及副本毀于侵略戰争,文宗閣本、文彙閣本毀于國内戰争,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