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少媽媽都在朋友圈曬萬聖節照片,主角南瓜當然少不了。
可是,你知道南瓜相關的故事嗎?你知道南瓜、北瓜、冬瓜其實是一家嗎?萬聖節,就請上海植物園的專家來給大家上一堂植物學課。
南瓜果實做成的南瓜燈是萬聖節的裝飾之一。在中國,南瓜是一種栽培曆史悠久的植物。
俗名衆:南瓜又名倭瓜、窩瓜、東瓜、金瓜、金冬瓜、番瓜、飯瓜、米瓜、麥瓜、番南瓜、北瓜。
南瓜起源于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現在世界各地普遍栽培。
南瓜于16世紀初由歐人傳入亞洲後,16世紀中葉經東南亞傳入中國東南沿海,然後傳遍中國内地。在中國的文獻中,《本草綱目》始有明确的較詳細的關于南瓜的記載,入清後《紅樓夢》也曾提及南瓜,《本草綱目拾遺》又補充了其藥用功能,吳其浚則較早畫出了逼真的南瓜圖。中國人對南瓜的栽培、開發、利用(包括藥用)等都有貢獻,由于從乾隆時代起中國人口劇增,南瓜在用作蔬菜的同時,有時也成為糧食的代用品。
廣義的南瓜則是指葫蘆科南瓜屬一年生草本爬蔓植物,包含5個栽培種和至少12個野生種,其中每個栽培種中又有許許多多的類型和品種。5大南瓜屬栽培種分别為:中國南瓜、印度南瓜、美洲南瓜、黑籽南瓜和灰籽南瓜。
▲你确定這些都是正宗的南瓜麼?
說到這裡,你想不想知道萬聖節“南瓜燈”原材料究竟是哪種南瓜嗎?至少有三種,而且同為葫蘆科南瓜屬一年生蔓生草本植物。
所謂北瓜(注意啦不是當下被稱為“北瓜”的西葫蘆),其實是“廣義的南瓜”中的一種,它的正名應叫“印度南瓜”,俗名也叫“筍瓜”、“攪瓜”。清《(光緒)黃岩縣志》一段說法:“南瓜俗名南京瓜,實大如缽;北瓜差小,俗名北岸瓜,以來自江北也。”此說不知所據,或是當地民間口耳相傳,保存了一絲南、北瓜名稱由來之始的曆史記憶。南、北瓜之分說明“南瓜”在我國的傳種并非僅有一個品種或傳入途徑。最初所傳至少應有兩個主要品類,分屬長江南、北兩岸,更有可能是葡萄牙使者在南、北兩京時以不同南瓜或瓜種分别授受,而形成南、北不同的品種體系。
随着種植的不斷擴展而會流并見,性狀、質量明顯不同,遂以南、北分别稱之。另據明朝周文華《汝南圃史》中記載:“南瓜,紅皮如丹楓色;北瓜,青皮如碧苔色。”清初張履祥的《補農書》中又載:“南瓜形扁,北瓜形長,蓋同類也。”說明兩者的差别既有形狀層面的,南瓜多是扁圓形,北瓜則多呈長圓或葫蘆形;也有顔色層面的,成熟的南瓜或黃或紅,而北瓜成熟時皮色多為深綠、青黑或帶縱紋。
需要解釋的是,這些都不是它們真正的區别依據,兩者瓜蒂膨大與否才是最靠譜的——筍瓜果實基部的瓜蒂完全不膨大而南瓜則反之。由于筍瓜在英語裡面跟(狹義的)南瓜一樣都叫pumpkin,這就導緻了用筍瓜制成的萬聖節鬼燈被譯成“南瓜燈”。而且,正如其種加詞maxima的含義是“最大的”,筍瓜的果實可以長到非常大。所有超過100磅的“巨型南瓜”,以及南瓜節上超大的“南瓜王”,在物種上其實都是筍瓜。
▲總是被當作“南瓜”的筍瓜,請看它的瓜蒂
另有一種西葫蘆也被稱為“北瓜”——沒錯,就是在菜市場中常見的那種果肉白嫩、口感鮮脆、供人們采食嫩果的西葫蘆,隻是那些色澤像南瓜那麼黃澄澄、口感像南瓜那麼糯嗒嗒的西葫蘆品種,被吃貨們一律按(廣義的)南瓜論處。西葫蘆與筍瓜的區别同樣在于瓜蒂——筍瓜不膨大而西葫蘆略膨大且具5棱。另外,近年來頗受歡迎的各種觀賞南瓜,其實大都為西葫蘆的園藝變種。
▲同樣被當作“南瓜”的西葫蘆,請看它的瓜蒂
▲ 這些“萌萌哒”觀賞南瓜,大多是“觀賞西葫蘆”
最後再來科普一下真正的南瓜,同前兩種“南瓜”相比,它那與瓜身相接處的瓜蒂明顯擴大成喇叭狀,看上去好像有一圈帶蹼的鴨掌“踩”着(其實是“托”着)瓜身。不過由于這三者形态、功能和用途大同小異,因此被統稱為“南瓜”,若非物種鑒别之需,也就不必再去刻意分清彼此了。
▲這才是南瓜本尊,請看它的瓜蒂
▲像這種正宗的南瓜,其實卻并不多見
至于它們(之所以稱“它們”,當然指的是廣義的南瓜)為何又有東瓜(注意啦是東瓜,不是冬瓜哦)、倭瓜和高麗瓜的别名,那是因為它們亦曾自日本和朝鮮等東鄰國家進入我國。然而有趣的是當時的日本民衆卻誤以為這些瓜是中國貨,故命名為“唐茄子”。
作者:郁文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