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由光源發出,是因為光源中的電子獲得了額外能量,如果這個能量不足以使電子躍遷到更外層軌道,電子就會進行加速運動,并以波的方式釋放能量。
光的傳導是依靠光子,光子是傳遞電磁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電磁輻射的載體,它既是一個一個的發出,又是以波的方式表現出折射、幹涉、衍射等性質,所以具有波粒二象性。電磁輻射就是依靠光子來傳遞,因此光子是電磁輻射的傳遞子,而電磁輻射就是光輻射。
光有可見光和不可見光,我們人眼能夠看到的光是屬于可見光,在光波頻譜(電磁頻譜)中隻占一小段波段,在380nm~780nm之間,其餘頻譜為不可見光,主要有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伽馬射線。
不同的溫度和壓力可以使某些物質産生相變,三态可以相互轉化。比如水,溫度高了,就可以蒸發升華成氣态;溫度低了,就會結冰成為固态。空氣和一些氣體也有這種特性,比如氫在不同的壓力下就有氣态、液态和金屬态幾種形态。
金屬在高溫下也可以變成液态,但很難變成氣态,因為還沒有等到氣态溫度,就被氧原子勾走了;還有碳,也是這樣,還沒有等到氣态溫度,就會發生化學變化。
低溫火焰的産生一般是化石燃料中化學能釋放的能量,是反應中的氣體分子或原子吸收能量,電子獲得能量在軌道之間躍遷釋放的光和熱能。
高溫的火焰叫等離子态,是由于原子被高溫剝奪了部分電子,組成原子團産生的電離現象,是由正負離子組成的離子化氣體狀物質。
這兩種狀态的火界限比較模糊,在我們看到的火中,就混雜着這兩種狀态,高溫部分很可能是等離子态,低溫部分很可能是化學态。一般認為在800度以下為低溫火,800度以上為高溫火。
而恒星是宇宙最主要的質量存在(除了暗物質、暗能量),如我們的太陽和夜晚看到的星星(除了幾顆行星)。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态和費米子凝聚态,都是物質在極低溫度下,也就是接近絕對零度的時候會産生某些特異的性質,比如變成超流體或超導體,光也會成為速度極慢的一種流體。這裡面的機制很複雜,就不在這讨論了。
這種狀态的物質或者叫非物質存在于白矮星和中子星上,白矮星本身巨大的引力壓力把原子的電子剝離了,形成了電子簡并壓抵禦着巨大的引力壓力,取得一個平衡;中子星則被本身極大的引力壓将原子完全擠破,電子被壓進了原子核,與質子結合為中子,整個星球變為一個大中子核,由此産生了中子簡并壓,靠這種簡并壓來抵禦引力壓力,取得一個平衡。
所以這兩種星球上的物質是一種特殊狀态的物質。白矮星上的物質密度達到1個立方厘米1~10噸,中子星上的物質密度達到1立方厘米1~20億噸。
就是這樣,歡迎共同探讨。
時空通訊專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所有發表文章均屬原創,請尊重作者版權,謝謝關注和支持。,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