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6月7日消息,四川多個大型水庫近日發現太陽魚蹤迹。四川省水産局漁政處負責人回應稱,目前川内确有太陽魚出現,不過數量并不算龐大,暫不會泛濫成災。在未來十年的禁漁期内,将加大對包括外來物種在内的各類水生物種群的監測評估工作。
圖片來源于紅星新聞
太陽魚,因其肉厚細嫩,自1987年被引入我國内陸養殖,目前在廣東、福建等地已實現大規模養殖。然而,它同時也是一種貪吃兇猛,生存能力極強的魚種。60年前,日本引入太陽魚并繁育,結果引發生态災難。這樣的前車之鑒,讓四川人民對太陽魚失去了好感,該省水産局更是提高警惕。
圖片來源于紅星新聞
“清蒸、紅燒,吃掉它們”“隻要好吃,繁殖再多都不怕”,四川發現太陽魚蹤迹的消息一出,留言區像是開了全魚宴,就等太陽魚下鍋一樣熱鬧。網友們這種以“吃”來應對外來物種的自信,想必來自小龍蝦的入侵失敗。然而,靠“吃”來解決問題的成功案例卻屈指可數。
今年4月,有網友拍下的一組圖片顯示,在廈門市一條河道裡密密麻麻全是魚,搶占河道的是羅非魚。這種魚在上世紀50年代作為經濟魚類引入我國南方,到了自然水域,幾乎是沒有對手,有它們在的地方,本土魚類往往很難有大的生存空間。具有強大侵占力的外來物種,還有福壽螺、非洲大蝸牛等等,由于它們身上的寄生蟲危害極大,極少被食用。還有衆多像紅火蟻、水葫蘆等根本無法食用的外來物種。因此,面對危害國家生物安全的外來物種,光靠“吃”是難以應對的。
外來物種的傳入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人為引進;二是随交通工具或者國際遊客帶入;三是自然擴散。排除自然因素,守好國門,無疑是實現國門生物安全的有力屏障。
海關總署官網顯示,今年一季度海關在郵件、快件、旅客攜帶物渠道截獲外來物種710種、1749批次。平均每天截獲約190種次有害生物。
雖然數據顯示海關截獲外來物種次數大幅增加,有效維護了國門生物安全,但非法引入外來物種的情況依然嚴峻。生态環境部此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當前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一系列數字背後蘊藏的危險隐患是:破壞生态平衡、污染生态環境、危害人類健康、侵害生物安全。
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不得擅自引進、釋放或者丢棄外來物種。未經批準,擅自引進外來物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沒收引進的外來物種,并處五萬元以上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規定:“違反國家規定,非法引進、釋放或者丢棄外來入侵物種,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攜帶、郵寄進境的動植物及其産品名錄》明确規定,除了具有官方動物檢疫證書和疫苗接種證書的犬、貓等伴侶動物外,所有活動物均屬于禁止攜帶、郵寄物品的範圍之内。然而,近年随着國内寵物市場需求的增長,寵物愛好者常常将外來稀有物種作為寵物飼養,而經營者在寄送裝有外來物種的包裹時,往往會在入境申報品名上以“禮品”“玩具模型”等進行申報,蒙混過“關”。
在維護國家安全、防範和應對生物安全風險、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面前,本不應該出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局面,隻要每一位公民都樹立起國家安全意識,自覺守護國門生物安全,一定能把外來物種阻擋在國門之外。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謝文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