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指揮裡卡爾多·穆蒂
摘要:老約翰有一首《中國風格加洛普》(Chineser-Galopp作品20号), 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訪問維也納,在金色演播大廳舉辦“虎年春節中國民族音樂會”,我們用民族器樂演奏了這首曲目。大家熟悉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歡快的《康康舞曲》,别名就叫《加洛普舞曲》。我們有幸看到,奧地利人終于以他們為傲,曆史公正地評價了他們。奧地利人把小約翰的《藍色多瑙河》稱為“第二國歌”。
在莫紮特青銅紀念碑兩側,環形分列20多名著名音樂家遷葬後的墓碑。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海頓和老約翰·斯特勞斯、小約翰·斯特勞斯、約瑟夫·斯特勞斯等音樂家的墓碑靜靜地矗立在如茵的園區草地上。舒伯特生前遺囑與貝多芬安葬在一起,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碑斜對面,就是老約翰·斯特勞斯的墓碑。
五年以後的1830年,30歲的老約翰創建的樂團逐漸增多,從一個樂隊發展成了8個樂隊,受雇簽約的樂手先後達200人之多,自己既是樂手,又是樂隊的組織者,還親自參與樂隊指揮,在維也納各舞場參加演奏。
誠然,這些樂隊都是在舞場、酒店、咖啡館和酒吧伴奏的小樂隊,客觀上不允許很大規模,而且配器相對也較為單薄。老約翰也絕對想不到他創作的這些音樂作品,會在若幹年後由維也納愛樂樂團大型四管制管弦樂隊在金色演播大廳演奏。
由于舞場分散,老約翰有時坐着馬車來往于各個舞場之間趕場。為了維持樂隊的經營,老約翰辛苦異常,乃至常常帶病演出,深夜回家是家常便飯。在舞廳,他收獲了無數樂迷歡呼的呐喊和熱烈的掌聲,也包括女樂迷飄來的妩媚的眼神。老約翰一度曾迷戀另一女人艾米麗而抛開妻子和兒女,離家與其同居,老約翰臨終時就死在與艾米麗同居的家中。老約翰的不忠也使得妻子瑪麗亞含辛茹苦培養兒子學習音樂,大兒子就是舉世聞名的“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斯特勞斯。老約翰和安娜生了三個兒子和數個女兒,三個兒子小約翰、約瑟夫和愛德華,都在母親的培養下,都取得不凡的音樂成就。
在老約翰内心深處,承受了太多世俗的偏見,盡管受到樂迷的吹捧和贊譽,但是卻不受正統音樂界的待見,他從内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步其後塵繼續這條艱辛的音樂之路,他把小約翰送到一所工業學校讀書,不讓他學習音樂。當他知道小約翰在母親的鼓勵下學習鋼琴時,就粗暴地在安娜家中的鋼琴上加鎖,不讓兒子練琴。有一回,偶爾回家發現小約翰正在用小提琴演奏自己的圓舞曲,便不假思索地抽出皮帶:我要狠狠地揍你一頓,讓你知道學音樂的滋味!這隻有老約翰内心才知道生活在底層的音樂人的酸辛。
但是,我們有幸看到,奧地利人終于以他們為傲,曆史公正地評價了他們。後來小約翰的《藍色多瑙河》被稱為奧地利“第二國歌”。
1834年,30歲的老約翰帶領他的樂隊開啟了歐洲之行,這是老約翰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出國巡演,他執著地相信“音樂是跨國界的”,從内心希望包括圓舞曲在内的創作作品能被歐洲人所認同。巡演對他和整個樂團來說,無疑是一次意志力的考驗。來到德國,他領教了刻闆偏執的柏林人對他作品的挑剔和對圓舞曲的偏見,終于獲得好評,繼而又征服了法國巴黎,讓人們欣賞到愛跳舞的維也納人的充滿激情的圓舞曲音樂。當樂團巡演到英國倫敦時,舞場演出起初很不順利,紳士淑女們好像欣賞舞曲音樂會,舞池寥寥。可是,在白金漢宮舉行的宮廷舞會上,維多利亞公主亞曆山德麗娜(Alexandrina Victoria)随着樂團演奏的圓舞曲旋律,緩緩地步入舞池,跳起了華爾茲舞,場面立刻活躍起來,這無疑給了老約翰莫大的榮幸,英國高傲矜持的淑女紳士們和受邀名流才随之步入舞池,成雙成對、翩翩起舞。有了這場白金漢宮宮廷舞會,爾後樂團在英國各地演出,均獲得了成功。
老約翰和他的樂團從内心深深感激這位開明美麗的維多利亞公主。三年後,亞曆山德麗娜公主于1837年登基,成為一代維多利亞女王,爾後統治英國在位64年(1837-1901),這一時期,是亞曆山德麗娜女王治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英國曆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老約翰樂團歐洲之行獲得極大成功,令奧地利人歡欣鼓舞,巡演山回路轉的波折經曆和維多利亞女王翩翩起舞的花絮,人們傳為佳話。自此,“維也納圓舞曲”一時風靡歐洲。當時德國萊比錫的報紙評論:“施特勞斯的圓舞曲之于奧地利人,猶如拿破侖的勝利之于法國人”。
現在我們看看老約翰的作品。總共200餘首作品,包含一百五十多首圓舞曲(Walzer),幾十首波爾卡舞曲(Polka)和加洛普舞曲(Galopp)以及進行曲(Marsch)等。
作品最多的是圓舞曲(Walzer),在當時的維也納非常流行這種旋轉起伏的盛裝舞蹈,又稱“華爾茲”,原本是起源于奧地利北部的一種民間快步和慢步的三拍子舞蹈,十九世紀風行于歐洲各國,老約翰的作品如《巴黎圓舞曲》(Paris-Walzer作品第101号),蘭納和老約翰的音樂成就正是将民間舞蹈引入圓舞曲的音樂架構中,共同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結構基礎,是奧地利圓舞曲的奠基人。加洛普舞曲(Galopp)是源于德國風靡歐洲的一種節奏快速的舞曲,加洛普是德語“快速”之意,有意思的是,老約翰沒到過中國,卻創作了一首《中國風格加洛普》(Chineser-Galopp作品20号),這應該是老約翰早期的作品。 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訪問維也納,在金色演播大廳舉辦“虎年春節中國民族音樂會”,我們用民族器樂演奏了這首歡快的曲目,向這位音樂大師緻敬。大家熟悉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歡快的《康康舞曲》,别名就叫《加洛普舞曲》。2021年新年音樂會演奏了老約翰的《加洛普》( Venetian Falop作品74号)。波爾卡舞曲(Polka)是源于捷克鄉村風靡歐洲的一種2/4拍子有快慢之分的男女對舞舞曲,因樂曲節奏速度不同而變化。“波爾卡”捷克語為“半步”,男女對舞時兩個踏步加一個快速交換的跳步,我國舞迷俗稱“兩步半”,在公園裡随處可見,熱烈而歡快。波爾卡舞曲很多,2021年新年音樂會演奏了老約翰兒子約瑟夫的《瑪格麗特波爾卡》(Margherita Polka作品244号)。進行曲(Marsch)在老約翰作品中隻占少數,然而,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都會演奏一首壓軸曲目,或者加入加演的節目單。樂隊演奏時與演播大廳的觀衆熱情互動,是2/2拍子,進行曲節奏與圓舞曲風格迥異。當前奏軍鼓聲響起,大廳觀衆靜靜地等待,鼓聲剛落,連續的三連音旋律铿锵有力,掌聲就會合着進行曲的節奏響起來,而且樂團指揮會面向觀衆,指揮觀衆合着音樂旋律鼓掌,此時,豪邁的音樂和有節奏的掌聲,交響回蕩在金色演播大廳的穹頂,這首曲目就是老約翰的《拉德斯基進行曲》(Radetzky-Marsch 作品第228号),“掌聲響起來”也成了演播這首曲目的曆史傳統。《拉德茨基進行曲》在2021年新年音樂會加演節目單中。
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在維也納金色演播大廳演奏民族管弦樂《中國風格加洛普》
1987年中央電視台第一次轉播維也納新春音樂會,著名奧地利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任指揮,在演奏這首曲目時,時而面對觀衆指揮着有節奏的掌聲,時而示意讓樂隊演奏。即便是指揮觀衆的掌聲,也強弱有緻,線條分明。值得一說的是,卡拉揚指揮的這場1987新春音樂會,給國人留下深刻印象,有的“施特勞斯迷”們反複觀看數遍,仍意猶未盡,包括這首《拉德茨基進行曲》,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每年新年到來之際,維也納都會迎來全世界的“斯特勞斯迷”觀看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演出。國人也會早早地關注排練花絮,屆時,靜靜地守着電視機,觀看賞心悅目的實況轉播。
2021年的維也納新春音樂會如期而至,受全世界疫情影響,現場沒有一位觀衆,演播大廳的觀衆席空空如也,由著名意大利指揮家裡卡爾多·穆蒂擔任指揮,《拉德斯基進行曲》也沒有掌聲響起來。 穆蒂說:今年的音樂會非常不尋常,但是音樂的精神環繞着愛樂樂團的每位樂手。音樂不隻是娛樂,而是文化,它給人們帶來和平、希望和愛。看到空無一人的觀衆席,人們心情沉重,然而,穆蒂指揮棒下愛樂樂團的樂手們堅定而輝煌的演奏,令人肅然起敬,讓人們看到信心和希望。
《拉德斯基進行曲》是一首管弦樂曲,創作于1848年,曲名中的拉德茨基是奧地利陸軍元帥,全名為約翰·約瑟夫·文策爾·拉德茨基( 1766-1858),一生征戰無數,被譽為“民族英雄”。從年輕時開始,曾參加1787-1792年的奧土戰争,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在1796-1797年奧意戰争期間,與法國拿破侖打仗并大獲全勝。1805年在意大利作戰晉升為少将,1831-1847年任駐北意大利奧軍總司令期間晉升陸軍元帥。在1848-1849年奧意戰争中,82歲的拉德茨基重返意大利戰場,鎮壓意大利的民族起義鬥争。1858年以92歲高齡逝世于米蘭 。拉德茨基既參加抵禦外族侵略的戰争,被譽為民族英雄,又為奧匈帝國擴張平叛立下汗馬功勞。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皇帝親自為拉德茨基元帥主持葬禮,隆重而肅穆。老約翰當時為歌頌這位軍事将領,寫下這首進行曲。
後來,随着這首進行曲風靡歐美,出于對曆史的反思和歐美人對拉德茨基的評價,老約翰不喜歡也不再演奏這首曲目,但是,這首進行曲已經風靡維也納,到處可見街頭藝人用不同的樂器演奏,進行曲的铿锵旋律不絕于耳,據說約翰父子曾上街頭勸說熱情的樂手們,請求不要再演奏這首曲目,然而,收效甚微。今天,這首曲目為我國樂迷所喜愛,愛好器樂的人們把它作為純音樂用各種樂器演奏,而且編入器樂考級教材,上海版為鋼琴七級曲目。
維也納中心墓區貝多芬 莫紮特 舒伯特墓碑(左起)
小約翰斯特勞斯和勃拉姆斯墓碑
1849年9月25日,老施特勞斯患上猩紅熱,彌留時間不過數天,在與之同居的維也納艾米麗住處逝世,享年四十五歲。維也納有十萬樂迷為他送葬,維也納是一個有着逾百所教堂的都市,此時,各處教堂鐘聲齊鳴,送葬隊伍絡繹不絕,虔誠地表達對老約翰的祝福。
擴展閱讀:
維也納中心墓區位于城市東南郊,中心墓區32A區矗立有1859年建立的莫紮特中心紀念碑,底座是莫紮特側面頭像,頂上的音樂女神雕像低頭垂手坐在一摞樂譜稿上,手上還拿着一頁未完成的樂譜。莫紮特生前被譽為“神童”,一生非常貧困,逝世後埋在聖馬克斯公墓一側貧民的墳堆裡。後來,他的朋友們湊錢給他修整了墓穴,并立了一塊墓碑:一個小天使用手支着頭靠在墓碑上。為了紀念這一段曆史,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決定不遷葬他的遺骨并保留這座墓地,另在中心墓地修建了一座紀念碑。從此以後,以莫紮特青銅紀念碑為中心的維也納中心墓地32A區,成為著名的音樂家、劇作家、導演等身後集合的墓地。
在莫紮特青銅紀念碑兩側,環形分列20多名著名音樂家遷葬後的墓碑。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海頓和老約翰·斯特勞斯、小約翰·斯特勞斯、約瑟夫·斯特勞斯等音樂家的墓碑靜靜地矗立在如茵的園區草地上。舒伯特生前遺囑與貝多芬安葬在一起,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碑斜對面,就是老約翰·斯特勞斯的墓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