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十堰鄖縣漁塘河村有一個神秘的山洞,這裡每年清明前後都會有成千上萬條成千上萬魚像逃難一樣,從山洞裡“流出”。
而在山洞外面,則守着無數的當地居民,站在一旁靜候着這些魚“自投羅網”。
這個山洞為何會“吐魚”?這些魚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專家會對此現象心痛不已?
洞前奇景有奇魚
居住在魚塘河村的村民們,一直都有個習慣。
每年清明節前後,他們都會背着魚簍去那個神秘的山洞——“流魚洞”打魚,而這也是他們祖祖輩輩留下來的傳統。
說起第一個發現“流魚洞”會流魚的人,其實全憑偶然。
那一天,一村民走在河旁,發現河岸邊的懸崖上有一個35厘米大的洞,最神奇的是那個洞裡竟然陸陸續續有魚冒出來。
這個村民沒想太多,撿起掉下來的魚,回家飽餐了一頓。
這一吃,可就不得了。
這種魚的肉質竟然出奇的鮮美,吃起來沒有一點腥味,不僅如此,魚身沒有任何小刺,隻在後背上有一根骨頭。
就像守株待兔的農夫一樣,第二天,這個人又去了那個流出魚的洞口守着。
令他意外的是,依舊有魚流出,一連去了十多天,這個山洞始終都有魚流出來。
這件神奇的事情也被村子裡的人傳開了,大家把這個能流出魚的神秘山洞叫做“流魚洞”。
每天都有人拿着魚簍守在流魚洞前,希望自己也能撿到流出來的魚,可流魚洞會流魚的神奇景象,隻持續了一個多月。
一直到第二年清明節左右,流魚洞才又開始再次流魚,而且,這一次流魚的數量比去年多得多。
于是,每年清明節前後都能看見這樣的盛況。
村民們背着魚簍,興高采烈地向流魚洞走去,不到五分鐘,就能接滿滿一簍魚,足足有三十多斤!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會烹饪剛撿回來的流魚,村民還會邀請周圍好友一起過來品味美食。
流魚的烹饪也特别簡單,由于流魚的肉質已經是最上乘的了,多餘的調料全不用加,隻需要撒點鹽就是一餐美味了。
而每年流魚洞出魚的景象也是當地一大奇觀。
這些流魚呈圓棍形,白色的鱗片在陽光下會閃爍出金光,它們從一米多高的流魚洞口躍下來,就像一匹匹綢帶一樣。
甚至有不少外地人都會專程趕來一飽眼福,他們覺得這種奇景會為自己帶來好運。
捕捉的次數多了,村民們也有了經驗。他們發現隻要外面有強光,流魚就不敢出來。
于是,村民在流魚洞外面搭建了一條好幾米長的棚子,流魚一出洞就會掉進棚子裡。
村民們還對遊客說,少的時候,流魚洞一年隻能流出幾十斤魚,但多的時候,流魚洞就可以流出幾千斤魚。
而對這樣的神秘山洞村民們自然也好奇,為什麼每年都會有魚流出來?又為什麼偏偏隻在清明節前後有流魚?
但他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出答案,于是就把這一切歸功于神迹。
所以,流魚洞也就成了祥瑞的象征,當地人一直把它當作福地,覺得這是上天對魚塘河村的恩賜。
可惜,這些受到饋贈的村民并沒有好好對待這份恩賜。
随着流魚洞流出來的魚越來越多,村民才是靠販魚為生。
為了不讓外人把魚“偷走”,每年快到清明節的時候,這裡的村民就會在流魚洞前搭棚子,每家每戶都會出人去流魚洞前監守。
等到流魚洞開始流魚的時候,他們就把這些魚集中捕撈起來,等到流魚洞不再流魚後,村民們就開始分魚。
據這裡的村民表示,一般流魚洞流出紅色的魚的時候,就預示着魚快要流完了。
“流魚”日漸減少
可這樣天下掉餡餅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
一開始,這裡的村民一年可以分到三四百斤流魚,自家根本吃不完,就把多餘的流魚拿去販賣。
由于流魚味道鮮美,市場價值也就水漲船高,他們每年都能大賺一筆。
可是漸漸地,分到的流魚就隻有一百多斤了,自家都不夠吃的。
再後來,流魚洞流出來的魚統共也就幾十斤。
也是在這個時候,有許多外地的魚販子聽聞這裡有鮮嫩的流魚後,紛紛跑過來買魚,甚至開出幾百元一斤的天價。
村民們自然心動,可他們也是有心無力,因為這個時候分到他們手上的魚已經隻有十來斤了。
再後來,或許大家已經猜到,流魚洞再也沒有流魚了。
而流魚洞的神奇景象在網上爆火後,不少媒體都過來采訪報道,就連地質專家也小有耳聞。
專家覺得流魚洞會流魚的景象肯定不是偶然,于是跋涉千裡過來一探究竟,但等他們發現真相的時候,已經為時已晚了。
專家來到流魚洞後,先是研究了這裡的地貌結構。
他們發現流魚洞所處懸崖屬于石灰岩地貌,會形成這種獨特的地貌結構,就是因為那裡的水是向下流的。
在重力勢能下水流不斷沖擊岩石,而且流魚洞下的水還是呈酸性的,岩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遇酸就會腐蝕。
水流沖擊加上腐蝕作用,雙管齊下,極容易在岩層間形成空腔,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溶洞。
流魚洞的魚在流出前就生活在這些溶洞裡。
那麼問題又來了,這些魚兒是怎麼跑進溶洞裡的?又為什麼會在清明節前後才流出來呢?
這些問題專家也給出了解釋。流魚洞流出來的魚學名叫做多鱗白甲魚,這是一種溫性淡水魚,一般生活在比較溫暖的地方。
由于溶洞裡的氣溫比外面高,所以這些魚極有可能是冬天,氣溫驟降的時候遊進溶洞。
發現溶洞的氣候十分适宜後,多鱗白甲魚就在溶洞裡繁殖産卵。
等到了春末也就是清明節前後,氣溫回升,溶洞裡的氣候就不再适合生存了。
于是,這些魚就從流魚洞裡流出來。
而為了驗證這種說法,專家們圍繞流魚洞探查許久,終于發現有一條暗河可以通向山裡的溶洞。
這也就是為什麼這裡的村民,從來沒有看見過多鱗白甲魚進洞的原因了。
那為什麼這個洞能夠流出來這麼多魚呢?
專家說是因為多鱗白甲魚一次能夠産下大量魚卵,經過幾個月的繁殖後,成年魚會和幼魚一起流出來。
而村民看見的紅色魚鳍的多鱗白甲魚,就是因為它們目前處在繁殖期,雄性為了競争得到雌性的喜愛,就會讓自己的鱗色更加鮮豔。
另外之所以多鱗白甲魚的肉質會更加鮮美,就是因為它們通常生活在水質清澈、砂石底質的高山溪流中,因此多鱗白甲魚也被評為我國五大名魚之一。
魚兒消失之謎
村民得知專家到來後,就向專家們請教為什麼近些年流魚洞不再流出魚了。
對此專家是心痛不已,但最終也給出了兩個解釋。
一個是因為流魚洞下方的滔河建起了水電站。
為了蓄水,滔河水面上漲,因而淹沒了流魚洞洞口。
滔河裡的水順着流魚洞流進了多鱗白甲魚生存的溶洞裡,進而破壞了多鱗白甲魚的生存環境。
水質一變,多鱗白甲魚要麼死亡,要麼重新遷徙找尋新的家園。
其二多鱗白甲魚的減少或許也是跟村民的過渡捕撈有關。
由于村民并不知道這些魚是怎麼來的,他們隻知道魚肉鮮美,市場價值極高,所以不論是幼魚還是處在繁殖期的母魚,都被他們“掠奪”到了漁網裡。
而且,自從這個流魚洞火了以後,周圍的村民們都會過來觀看,一些魚販子還會來偷魚。
流魚洞帶來了巨大利益,也讓這裡的村民們大撈特撈,可是就算魚的繁殖能力再強,也比不過人心的貪婪。
所以最終在多重原因之下,等待多鱗白甲魚的隻有滅亡。
仔細想來,這已經不是多鱗白甲魚第一次遭受滅頂之災了。
它們鮮嫩的肉質、豐富的營養帶來的不是種族繁盛,而是一次次地瀕臨滅絕。
居住在泰山的朋友們可能知道,泰山腳下有一種名魚叫赤鱗魚,魚身泛着金光,看起來就非凡物。
還有傳說,說它是天上的王母娘娘養在瑤池裡的神魚,但其實赤鱗魚就是多鱗白甲魚的俗名。
不論傳說真假,多鱗白甲魚的尊貴身份是坐實的。
古時候,多鱗白甲魚可是禦膳,是要進貢到皇上面前的,就連詩仙李白都寫過幾首詩,來誇贊多鱗白甲魚的鮮嫩。
所以,在唐朝就爆發了“捕魚熱”,許多漁民都靠捕獵多鱗白甲魚為生,一條魚的價格始終居高不下。
到了近代,依舊有許多人捕獵多鱗白甲魚,幾乎快要把它們吃滅絕了。
所以,在2007年多鱗白甲魚就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但當時的備注還是無危。
不過,僅僅是這樣的保護措施,并沒有打消人們的口腹之欲。
很快,多鱗白甲魚的備注就變成了易危,一直到現在,野生的多鱗白甲魚早已瀕臨滅絕。
專家痛心疾首
村民從專家口中得知,自己這麼多年吃的魚都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時,全都吓了一跳。
專家們也特别生氣,因為流魚洞内發現的多鱗白甲魚,是目前所有産地裡産量最多的,并且這些多鱗白甲魚在溶洞的生活模式,也特别有研究意義。
如果這些問題都能被攻破的話,我國就可以實現多鱗白甲魚的人工繁殖了,也可以拯救它們瀕臨滅絕的險境。
并且,說不定多鱗白甲魚的生活模式還可以用到别的魚身上,幫助其他生物脫離滅絕的險境。
在村民沒展開幹擾前,流魚洞内溶洞的存在,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好的例子。
可現在,所有的價值都已經被破壞了,而村民們吃魚完全是無心之失,也不能因此就對他們進行懲罰。
專家們痛心疾首,但也隻能怪自己沒有早點發現流魚洞的存在。
如今,我國已經在流魚洞外增加了保護措施,希望可以靠人力再度建立一個,多鱗白甲魚自然保護區。
而在國家的明令禁止下,魚塘河村的人再也不敢在清明節前後捕撈多鱗白甲魚了。
可就算這樣,流魚洞還是很難恢複最初的盛狀。
很多人可能覺得少幾條魚并不是什麼大事,畢竟都是要被人類吃進肚子裡去的。
但事實遠沒有外表那麼簡單。多鱗白甲魚的瀕臨滅絕側面反應出環境問題。
要知道它們在地球上居住了這麼多年,和别的動物相處一直都是相安無事的,可幾千年後,它們竟然在人類手中瀕臨滅絕。
這不正是說明了人類目前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是相互排斥的嗎?
并且一種生物的滅絕,可能在幾十年看來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久而久之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生物學上專門講過食物鍊的概念,食物鍊中不同環節生物的數量都是相對恒定的,所以才能保持自然然界的平衡。
一旦一種生物的數量減少或者滅絕了,以之為食的生物就會減少一種食物來源,它們的數量肯定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其實動物會滅絕,就是地球在對人類提醒,告訴人類要保持警惕,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已經出現問題了,人類要想長期繁榮,就必須學會和環境和諧共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