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月8日)正月初四,是傳統的“羊日”,是個“三陽開泰”的好日子,但今天卻不易出遠門,這是為什麼呢?
正月初四有哪些講究?按照傳統習俗,讓我們看看今天該做啥、不該做啥。
正月初四是女娲創世神話的“羊日”。晉人董勳《問禮俗》載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正月初四日在老皇曆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竈神回民間的日子。
一、下午接竈神
初四這天是個吉祥的日子,人們選擇在這一天迎接諸神降臨人間。首先是東廚司命——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竈王爺”。這是中國起源較早的神祗之一,據可考史料顯示,商朝時民間已開始供奉竈神,周朝時将其具體化,以籲瑣之子黎為竈神。秦漢時期,竈神更是與門神、井神、廁神、中溜神共同列為主要祭祀的五位神靈。
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所以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竈神的時候要早上送,而正月初四迎竈神要在下午。
竈神之所以受人敬重,完全是因為其職責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除掌管飲食、賜以生活便利外,竈神還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間考察善惡的“欽差”,左右随侍兩神一人手捧“善罐”,另一人手捧“惡罐”,随時将這家人的行為記錄并保存于罐中,待返回天庭時向玉皇大帝報告。一般說來,民間通常以臘月廿四為竈神上天奏事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舉行“送竈神”的儀式。然而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送竈神的時間也分階級——民謝竈之期也分階層,從唐代時就有“官辭三、民辭四、鄧家(即“疍家”)辭五”的說法,意思是官員、百姓和水上居民分别應在廿三、廿四、廿五辭别竈神。到了正月初四,人們又恭迎竈神重臨人間,開始新一年的生活。
二、子夜迎五路神
除了下午迎竈神外,人們還會正月初四子夜迎接五路财神。由于民間傳說初五是财神誕辰,商家們為争搶好運,就會提前于初四設案迎接,名曰“搶路頭”。在這場儀式中,除去普通的祭牲、糕果、香燭等供品以外,人們還會供上羊頭與鯉魚,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由于初四不能殺羊,羊頭自然就得在初三置辦,這象征着“吉祥”,而将鯉魚作為供品則是因其與“餘”同音。
三、早吃折籮,晚扔窮
在尋常百姓家,正月初四則有着不同的習俗,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吃折籮”。“折籮”指的是宴會吃剩的飯菜,此處專指初一至初三期間剩下的飯菜,民間這一天通常不做任何新鮮菜,早上直接将之前的冷飯冷菜合在一起做成大雜燴。這一習俗反映了古代人們渴望富餘、珍惜食物的心理。
午飯過後,全家一起進行室内大掃除,撣去灰塵,将垃圾堆在院子裡,意為“掃窮”,在晚間将垃圾扔掉,叫“仍窮”,意為在新的一年遠離窮困,日子越過越好。
因為竈王爺從天上歸來後要在今天點查戶口,看看在他離開的這10天中,家中人丁有無變化,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不要出遠門,而且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除此之外,正月初四之前商店要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另外,因為正月初四是“羊日”,今天是不能殺羊的。
總之,正月初四是個迎神祈福的好日子。一些習俗和禁忌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慶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宜與不宜僅供參考。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翟恒水 綜合自人民網、百科網,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人民網《臘月到正月·過年習俗知多少之正月初四》(2014年1月17日;
百科網《正月初四全天不得吃新鮮飯菜,商店半夜仍燈火通明》(2018年2月19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