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塑料加工行業如何規範發展

塑料加工行業如何規範發展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3:19:59

塑料加工行業如何規範發展(塑料加工業步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1

塑料雨衣,塑料家居用品,塑料門窗,高阻隔塑料薄膜等包裝材料,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用塑料零部件,防護服、護目鏡、核酸檢測用品等醫療用塑料……可以說,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領域,對塑料制品的需求無處不在。由于塑料制品具有一些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優良性能,在國民經濟各領域中,塑料的用途越來越廣,範圍也越來越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我國塑料加工業彙總統計企業累計完成産量8003.98萬噸,相比2011年增長46.2%;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1295.83億元,占全國輕工行業總利潤的9.19%,占全國規模以上企業總利潤的1.49%;全行業塑料制品出口989.9億美元,增長29.1%。我國塑料生産、消費、出口世界第一大國的地位進一步鞏固,為服務我國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占傑告訴記者,過去十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與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兩個重要裡程碑交彙的十年,也是我國塑料加工業奮發有為、蓬勃發展的十年。在這個新發展階段,塑料加工業不斷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不動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産業結構趨向合理,以更高水平參與服務國内、國際雙循環,努力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加快由大變強步伐,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行穩緻遠。

産業結構更優化、集中度更高

在浙江省甯波市餘姚高鐵北站附近,有一座橫跨好幾個街區的中國塑料城,街頭巷尾,都是與塑料有關的店面。“這裡不生産塑料,但你需要的塑料這裡都能找到。”一家專營塑料管道的商戶彭冰說。

“從一條街到一座城,中國塑料城至少有兩個‘最’——中國最大的塑料原料集散地、浙江最大的生産資料市場。”塑料城相關負責人介紹。塑料城市場交易品種6000餘種,約占全國塑料原料消費市場的10%,是全球同類塑料交易市場中品種最全、規模最大的塑料電子交易中心。網上交易市場開業四年已累計成交超過1000萬噸,成交額超過1200億元。

中國塑料城的崛起,得益于甯波市塑料行業的壯大。甯波市塑料行業協會秘書長于衛星告訴記者,甯波市塑料行業是新材料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甯波因為近幾十年的蓬勃發展,塑料産業從塑料原料、改性、加工、塑料機械、模具、助劑等一系列産業集群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鍊條。甯波市2010年獲得“中國工程塑料之都”榮譽稱号,去年甯波地區塑料行業年産值超2000萬的規上企業有986家,甯波塑料企業數量占整個中國塑料企業總數的比重較大,去年塑料加工行業完成工業總産值1200億元左右,利潤在600億元左右。

“甯波是行業内一個典型的産業集群,按照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制定的特色區域和産業集群管理辦法總體要求,中國輕工聯、中國塑協與地方政府共建産業集群18個,十年間增加了8家。”據王占傑介紹,塑料行業産業集群具有産業高度集聚的特點和鮮明的區域特色,中小企業是其主體,因此也可以稱之為中小企業産業集群。“我們通過聚焦産業、突出優勢特色、彙聚資源要素、構建高效協作網絡、完善治理服務等方式,來提升中小企業産業集群的專業化、特色化、集群化發展水平,從而推動塑料行業中小企業産業集群形成較強核心競争力,促進行業中小企業以及行業整體高質量發展。”王占傑表示,“中國塑協還将繼續積極發揮協會橋梁紐帶作用,履行協會使命與職責,集聚行業的專業、信息、人才等優勢力量,為政府、會員做好服務,推動地方經濟增長,帶動全國塑料行業健康發展。”

王占傑感歎,十年來,我國塑料制品質量水平整體有較大提高,品牌建設進一步增強。一方面,行業通過大力實施“三品”戰略、加快産品轉型升級、淘汰落後産能等措施,以及通過堅持“功能化、輕量化、精密化、生态化、智能化”創新發展方向,使塑料制品的技術含量和品質得以大幅提升,對高端市場的供給能力也随之不斷增強;另一方面,企業更加注重品牌建設,積極開展标準化工作,在加強國标、行标制修訂工作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團标體系建設,服務行業技術高值化發展。

科技創新推動中國制造轉向

中國創造和中國智造

“能保證棉花的産量和品質,秋收後也好清理殘膜,不污染土地,另外政府還有補貼。”家住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的棉花種植戶吳天喜告訴記者,近兩年在農科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地裡的棉花都用上了高強度可機械回收地膜,回收完成後的地表幹淨,完全沒有地膜碎片殘留,機械采棉後籽棉也不含地膜碎片,提高了棉花品質。該地農科站負責人劉川表示,這些回收的地膜還可以高值化再利用,該地通過開展技術集成創新,形成地膜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的綠色閉環産業鍊。

基于拉伸流變塑料擠出技術制備的高強度可機械回收地膜的技術,給廣大人民群衆帶來生産生活便利,這類科技創新成果在塑料加工業并不鮮見。王占傑告訴記者,現在塑料加工業高度重視創新,原創性、獨創性技術競相湧現,新材料、新工藝、新産品研發和産業化應用步伐随之加快,實現了塑料加工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十二五”期間我國塑料加工業技術創新已開始從“追趕”向“并行”轉變,僅“十三五”期間,行業企業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中國專利優秀獎45項,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發明和科技進步一等獎18項,省部級科技獎百餘項。

“熔體微分電紡納米纖維綠色制造、水性與無溶劑合成革、聚合物管材旋轉擠出等原創性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廢舊塑料回收高效處理及高值化再利用、大型厚壁複雜結構塑料件成型等獨創性技術跨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高回彈鞋材用熱塑性聚氨酯微發泡珠粒産業化和雙軸取向聚氯乙烯(PVC-O)管産業化、觸摸屏用折射率匹配(IM)硬化膜、厚度50mm以上的氯化聚氯乙烯(CPVC)闆材等産業化技術對标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内空白……”談起行業的亮眼科技成果,王占傑如數家珍。他表示,行業的科技創新成果還遠不止這些,近年來,科技創新還讓行業逐步走向中國智造之路。

走進中國聯塑位于廣東順德總部的工業園區,偌大的車間内,工人并不多,聽不見傳統車間内工人手中的螺絲、扳手、齒輪叮當作響的“大合奏”,隻見一組組生産單元,智能機器人執行生産命令,機械臂快速揮動,有條不紊地進行抓、夾、放,少數工人操作着機械前的智能操作面闆,在自動化生産單元的高速運轉下,一件件電熱熔管件産品陸續“出爐”。

中國聯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方面,智能化生産更好地保障了電熱熔管件質量的穩定性,賦予其更加安全、可靠的性能;另一方面,智能化生産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還減輕了操作員工的勞動強度,節約了生産成本。與此同時,智能制造能夠取代耗費體力的操作性工作,優化了生産流程,極大地降低電熱熔管件的能耗。自2018年采用了智能化系統之後,聯塑産品綜合合格率由70%提升至97%以上,産能也相對提升到1.5倍以上。如今,聯塑電熱熔管件的生産設備及加工工藝早已達到業界領先水準,生産規模也超過了業内同類産品總體規模的50%。

王占傑表示,生産工藝、裝備等技術改造,增加了産品品種和功能,改進了生産工藝和環境。機械手、機器人及物聯網智能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生産效率和産品質量,降低了生産能耗、勞動強度,促進了産業升級,帶動行業整體效益提升。

綠色可持續發展更有成效

如今,點一杯外賣奶茶,PLA生物降解吸管、可降解奶茶杯和可降解塑料袋已經成了标配,可降解塑料制品在廢舊塑料污染治理工作開展近兩年來,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得到了衆多消費者的信賴和喜愛。近日由我國主導制定的一項生物降解材料與制品領域國際标準ISO 5424:2022《塑料——工業堆肥塑料吸管》也正式發布。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工商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院長翁雲宣表示:“生物降解材料的發展過程中,标準是很重要的一個手段。國際标準裡面現在有35項,我國牽頭的已經有4項發布,有2項正在起草的過程中。應該說我們在國際上生物降解産業發展的領域,是有話語權的。”

王占傑介紹說,近兩年來,行業穩步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積極應對廢舊塑料污染,推動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産品和技術,推動降解塑料替代部分一次性塑料,加快推進塑料減量化、資源化,加強塑料回收及高值化利用。

塑料行業在我國節能減排工作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了解,塑料制品在汽車、建築及生活用品中用來替代鋼鐵、木材、混凝土的比例逐年提高,大規模地減少了制造鋼鐵産生的碳排放、砍伐木材造成的碳中和損失。此外,以塑料加工的物理方法回收廢棄塑料是所有處理方式中碳排放最少、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方式。

王占傑告訴記者,我國塑料加工企業年加工、處理廢塑料量約1800萬噸,其中發泡聚苯乙烯(EPS)回收率達92%以上,聚酯(PET)瓶的回收率達到94%以上,在2018年國内禁止廢塑料進口之前,還加工、處理國外廢塑料量800多萬噸/年,為國家和世界塑料再生循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按回收1000萬噸廢棄塑料量計算,可以少用1000萬噸塑料原料,折合減少0.23億噸原油,節約70%的能耗,減少0.2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預見,‘十四五’期間,随着塑料加工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行業對塑料廢棄物的再生回收力度将持續增大,為我國的碳中和、碳達峰做出的貢獻也會越來越大。”王占傑說道。

文|本報實習記者 解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