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聲,大愛無言
——記塔鄉邵家村邵丕獻孝老愛親的故事
作者:曹會蘭 朗誦:麥琪琳
春無言,催醒着世間萬物;孝無語,傳承着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清豐縣六塔鄉邵家村村民邵丕獻就是這樣一縷春的氣息,溫潤着如縷的光陰。就是這樣一個孝子,讓兩位年邁的老人情有所依。
初聞邵丕獻的故事時,心裡有許多想法:一個已過耳順之年的人,一個本該兒孫繞膝、衣食無憂的年齡,如何擔負得了生活如此的不堪,一對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一雙未成婚配的嬌兒令人焦灼。況且,邵的配偶已于十年前撒手人寰。諸多的“反其道而行之”的現實,為我塗抹了一幅無色的寫意。
2月17日下午,我滿懷好奇與渴望,幾經周折,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邵丕獻本人,闖入了他苦心經營的那座仙葩阆苑。
那是一顆墜入紅塵的星子,渾身裹滿了歲月的青苔,讓凡俗的我們難以辨認。當領隊的同志示意我們在街角的一家超市門前駐足時,我多少感到有些意外——那幅原本在我心裡描摹好的素色圖畫,不知不覺間有了幾分明豔——那正是邵丕獻的家。
邵丕獻,一個憨厚老實的鄉下人。當他站在衆人面前時,就像一滴雨落入了一池水中,讓人無法一眼就能看出他才是今天的主角。
鄉下的超市很冷清,皮門簾在清風中弄出娴靜的歌謠。邵丕獻見到我們時顯得有些局促,臉上除了不自然的笑,再無多餘的表情。直到有人提醒他,他才蓦然想起邀請我們進屋小叙。
那是一間簡單的廚房兼卧室,中間有一具煤氣竈,淡藍的光氤氲着凄清的流年,小屋暖暖的。邵丕獻忙從隔壁取了玻璃涼杯,熱情地為大家泡了茶。于是,我們便在茶煙彌漫中,開始了所謂的采訪。
我在窗前的一把小凳子上坐下,邵丕獻坐于我的對面,我簡單說明來意,并請他談一談關于孝敬老人方面的一些突出事迹。
其實,生于孝道之鄉、長于禮儀之邦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大揚己德,謙遜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性。一個善于言談的人尚且如此,對于生性樸實的邵丕獻來說,更是如此。采訪在近于令人窒息的靜默中度過。
我提議去看看兩位老人,邵丕獻的眼睛裡瞬間露出了孩子般的光芒。他起身引領着大家朝裡屋走去。那是一間一套二的房子,大廳裡是整齊羅列的預售商品;往裡一間,一排低組合櫥櫃擠滿了整個北牆,櫥櫃上面雖擺放着許多瓶瓶罐罐,倒也算幹淨利落。再往裡,便是兩位老人的卧房。
房間不大,十幾平方的樣子。桌案上的電視機裡正傳出咿咿呀呀的戲曲。邵丕獻的父親,那個89歲高齡的老人,坐在床頭,口中還時不時地随劇中人物哼幾句唱詞,一副頤養天年的閑逸。他的母親88歲,身體健朗。
靠牆的煤氣爐裡放出橙色的光,小室亦暖暖的。兩張頂頭放着的床,幾乎占據了房間三分之二的面積。邵丕獻告訴筆者,這是為了方便夜間照顧老人,将自己的床鋪搬了過來。那一刻,我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一個人能做到此,活到此,此生無憾。
古語雲:“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十幾年來,邵丕獻不僅要照顧自家的幾畝田地和一間養家糊口的小超市,更要照顧好兩位老人的一日三餐,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咋能讓父母如意咋來吧!”隽永又樸實。
一起随訪的邵書記告訴筆者:邵丕獻其實還有個弟弟,但一直在國外打工;他的兩個兒子也老大不小了,都還沒有成家,也是長年在外打工;有個閨女已經出嫁,平時,家裡就他們三個人。老人原來住在那院兒,他用手指着不遠處的一處院落,說為了方便照顧,邵在自己院裡為父母蓋了兩間房,省得将飯端來端去,也方便照顧門店。父親患有心衰,每年都要住好幾次醫院,人家關起門店就走,從來沒有抱怨過……
大音希聲,大愛無言。其實,我們無須刻意問取今春晴雨幾何,隻需看那遍野的柳綠花紅;我們無須刻意記取孝經幾卷,隻需看那潋滟夕陽一抹。
【作者簡介】
詩意人生,實名:曹會蘭。中小學一級教師,縣優秀教研員,《清豐》雜志社編委會成員。喜歡将煙火日常賦予清泉流水般意境,覺得如此,既不失其真,亦不失其味。目前,已有多篇散文發表在《教育時報》、《作文周刊(教師版)》、《濮陽日報(教育周刊)》及《清豐》雜志上。13525607694)
【朗誦簡介】
麥琪琳,四季美文特邀主播。酷愛文學,熱愛朗誦,好音樂癡播音,《聽大成講故事》詩誦微校誦讀播講老師。希望自己本色的聲音能夠诠釋作品的真情實感,讓聆聽者感到溫暖貼心!
來源:四季誦讀(songdu36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