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曆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三晉進入到戰國曆史的舞台後,雖然魏國率先變法和稱霸,但是,後發的趙國顯然更加強大。而這,自然離不開趙國曆任君主的努力奮發。以下,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戰國趙國的10位君主。
一、趙烈侯
趙烈侯在位時期,任用公仲連、荀欣、徐越等賢臣,注重仁義,約以王道,又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财儉用,察度功德。當時中山國的騎兵猛烈攻擊趙國,趙烈侯聯合魏文侯,打擊中山國。趙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趙與韓、魏并立為諸侯。公元前400年,趙烈侯去世,其子趙敬侯趙章年幼,由其弟趙武公(亦稱趙武侯)繼位。
二、趙武侯
對于趙武侯來說,史書未載其名,今亦無從考證。因此,趙武侯在位時,很可能沒有什麼作為。
三、趙敬侯
公元前386年,趙敬侯将都城從中牟(今河南鶴壁)遷到邯鄲,邯鄲迅速繁榮。此後數年相繼對齊、魏、衛、中山等國用兵。公元前376年,趙與魏、韓正式滅掉晉國,瓜分晉國殘餘領地。公元前375年,趙敬侯去世,其子趙成侯即位,後葬于趙王陵。
四、趙成侯
公元前372年,趙成侯在邢地漿水鎮附近(今邢台縣)高築檀台,以朝諸侯。因在邢地建檀台,故名邢台。公元前353年,魏國派大将龐涓帶兵攻打趙國,圍趙都城邯鄲。齊使田忌、孫膑救趙,敗魏桂陵。趙成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51年),魏國将邯鄲歸還給趙國,趙國與魏國漳水之畔締結和約。通過借助齊國的力量,趙成侯得以抵擋魏國的攻勢。
五、趙肅侯
徐州相王後,趙肅侯十分不滿,選擇包圍魏國北部(河南内黃西),不克,被迫撤軍。在南、北邊境、漳水和滏水之間築起長城。因此,趙成侯在位時,仍然緻力于抗衡魏國,以此向中原地區擴張。
六、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推行“胡服騎射”,促使趙國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甚至可以和秦國相抗衡。後來吞滅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辟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
趙武靈王二十七年(前299年),趙武靈王把王位禅讓給兒子趙惠文王,自己被尊稱為“主父”。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他被包圍達三個月,在宮中得不到飲食,終于餓死在沙丘宮中,終年45歲。死後大臣追谥“武靈”,後人尊稱趙武靈王,從他奠定趙國強盛之後趙國君主正式稱王。
七、趙惠文王
戰國後期。趙國之所以能和秦國長期抗衡,不僅因為有廉頗、蔺相如這樣的勇将和賢相,更是因為有趙惠文王這樣的明君。正是他繼承了趙武靈王的基業,廣召天下有才之士,從谏如流,賞罰嚴明,才使得本來弱小的趙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内,在與強秦的較量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可以說趙惠文王堪稱一代明君。
八、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韓國獻上黨郡與趙國,趙王貪戀土地,于是秦軍進犯長平,趙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用趙括代替老将廉頗,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秦将白起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最後,趙括戰死,四十五萬趙軍精銳部隊被殺,趙國大震,史稱“長平之戰”。
誠然,長平之戰的失利,趙孝成王難辭其咎。不過,長平之戰後,趙國聯合其他諸侯國,進行戰略動員,打敗了秦軍。并且,趙孝成王後期重用廉頗,多次戰勝燕國,守衛了趙國北方的疆域。
九、趙悼襄王
公元前244年,趙悼襄王派李牧攻打燕國,奪取武遂和方城。公元前242年,燕國派劇辛攻打趙國。趙悼襄王派龐煖率軍抵抗燕軍,龐煖擊敗燕軍,殺死劇辛,俘獲燕軍二萬人。
公元前239年,魏國将邺地割讓給趙國。公元前236年,趙悼襄王派兵伐燕,奪取燕國貍陽城。戰事還未結束,秦将王翦等趁機率軍攻趙,奪取邺地九城。同年,趙悼襄王去世,太子趙遷繼位,史稱趙王遷(趙幽缪王)。
十、趙王遷
最後,衆所周知,趙王遷是趙國的亡國之君。在秦國的反間計之下,趙王遷冤殺了戰國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這可謂是自毀長城。因此,公元前228年,秦國成功攻破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遷也遭到了被秦王嬴政流放的下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