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古代高考的制度詳細情況

古代高考的制度詳細情況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1-26 16:39:14

古代文化常識是高考必考内容,但龐雜的内容往往讓不少學生望而生畏。但其實,隻要把知識專題化、系統化,每天積累一點,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今天小編分享的是跟古代官職牽扯不開的古代爵位制度,大家記得收藏學習喔。

古代高考的制度詳細情況(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

一、什麼是爵位制度?

中國古代有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曆代君主為鞏固其統治地位,調整統治階級内部關系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從這個定義中我們可以得出:在古代,爵位獲得有兩種來源:一是跟皇帝老兒有關系,二是功勞實在不可沒(主要是軍功方面)。

于是爵位就成為表示貴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稱号。受爵後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當數量的财富。

古代高考的制度詳細情況(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2

這裡解釋一下“食邑”一詞,在文言閱讀中時常出現:

【食邑】古代君主賞賜臣子封地,即以此地租稅作為其俸祿。唐宋時亦作為一種賜予宗室和高級官員的榮譽性加銜。

參将兵守景陵二十日,三秦使章平等攻參,參出擊,大破之。賜 食邑于甯秦。(《史記•曹相國世家》)

另外,封爵制度廣及皇帝的妃嫔、女兒、姐妹、姑母,乃至功臣的母親、妻子等,也會授予封号。如唐代王之母、妻均稱妃,一品官之母、妻稱國夫人,三品以上官之母、妻稱郡夫人,四品官之母、妻稱郡君,五品官之母、妻稱縣君等。享有朝廷封号的貴婦稱“诰gào命”,在封建社會意味着無上的榮耀。如:

惟恐各诰命來往,虧了禮數,怕人笑話。——《紅樓夢》

二、中國古代爵位制度的起源與發展

一般認為我國古代的爵位制度起源于商代。

商代疆域分為内服與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統治,外服則分給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但當時爵位并沒有嚴格區分,也沒有等級之别,所以還不算嚴格意義的“爵位”。

直到戰國時代,才有我們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明确劃分。而且這一時期,封爵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古代高考的制度詳細情況(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3

一開始封爵以血緣關系為主,所封爵位、邑地都由嫡長子孫世襲。

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不少國家改變了按血緣關系封爵的做法,主要依據對國家的貢獻與功勞的大小來授予爵位。比如:

秦國将爵位分為二十個等級,從下至上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關内侯、徹侯等。是否授予爵位要看軍功的大小,如在戰場上斬敵方甲士首級一個,即可賞爵一級,增加田一頃,宅九畝。

西漢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續到清代。不過不同朝代稍有不同:

秦始皇稱帝,西漢以後最高封爵為王,皆封與皇子。

西晉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名稱合并,但最高一級的王、親王隻封與皇族

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鎮國将軍、鎮國中尉等名稱。

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影視劇常見的貝勒、貝子是滿語“天生貴族”的音譯。

古代高考的制度詳細情況(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4

三、爵位與官職

爵位與官職有一定關系。大體上爵位由有實權的官職逐步演變為純粹的榮譽稱号。

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對周天子稱臣,在封國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

此後,總的趨勢是官與爵逐漸分離,但在某些時期仍有例外:

西漢、西晉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國内有軍事、行政權,勢力逐漸膨脹,先後釀成“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靖難之變”等,嚴重威脅着皇權。

古代高考的制度詳細情況(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