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用字中,有出現的頻率極高,尤其是有和沒有這一對反義詞。除此之外,與有組成的詞組也是相當多,有時候,有的人,有一次,有功勞,有線索,有理有據,有朝一日,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等。
在甲骨文中,有或者用側視之右手狀來表示,也就是又,借用表示有無之有。或者用
來表示,這一字形結構意義不明,有可能是牛字的異構,古人以蓄養牛以為有,因此借用表示有無之有。到了金文,有的字形發生了變化,以從又持肉(右手拿着肉)為有,但到了小篆,有則又改為從月,隸變後楷書寫作有。
有和無相對。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世間萬物都是有和無的統一。有生于無,以無為本,但人們又可以從有之中體會無的境界。老子曾用車輪、陶器、房子來做比喻,說明有和無的相互依賴,說這些之所以有它的價值和作用,就在于它的無和虛,但是這種無和虛必須依靠有和實才能體現、才能發揮作用,如果連事實的存在都沒有,怎麼去談價值呢,如果沒有“有”的存在,怎麼突顯“無”的存在呢。白居易的《琵琶行》裡,寫“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聯想當時的情景,的确是無聲勝有聲,然而這種無聲的境界又是因為之前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烘托的,無聲在有聲的襯托之下才形成了那一刻的美。所以,有和無相對,但有無相生才是一個含有無窮妙趣的世界。
我們可以看到,“有”必然就代表着一種存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宇宙萬物從無到有,從零到百千萬,對于有而言,它其實就意味着一種存在。也因此,我們可以使用“有”這個字來表示存在,比如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啟明和長庚其實都是金星,天亮前後出現在東方,傍晚時刻出現在西方,所以這句話就是述說一個客觀現象、一個客觀事物的存在。事實上在由“有”組成的很多詞語句子之中,也都隐隐約約帶有“存在”的意義,比如有人,表示存在這麼一個人,有朝一日,表示存在這麼一天。這種存在的意義不是很明顯,但确實存在。
另外,“有”有的時候,還暗含着一種意願。古人在誓詞中常用“有如”這一詞。比如“謂予不信,有如皦日。”“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有如皦日,有白日可做見證,有如白水,有河神鑒之。但在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層隐含意思,雙方誓盟,必然是為了合作,要給對方一定的保證,并且為了取信于人,還要保證如果不堅守誓言,那我就願意接受懲罰。所以有如在這裡還表示對神明發誓,以顯示自己可以信賴和一片誠意,如果沒有做到的話,那麼這個自己甘願接受神明所降禍懲罰。有在這裡,就表示一種意願。
有表示意願,當然不是個例。古人在使用“有”的時候,有時候是相當于甯可、甯願的意義,比如魯仲連說“連有蹈東海而死耳”,我甯願蹈海而死 ;有時候則相當于想、肯,比如“儒生材無不能敏,業無不能達,志不有為”,儒生的才能禀賦和能力足以勝任,隻是他們不肯去做。無論是哪種,其實都代表着一種主觀意願,隻是這種意義不甚明顯罷了。
所以我們看到帶有“有”的詩句,有時候也的确在字裡行間藏着詩人自己的意願和期望。陸凱說“折花逢驿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沒有什麼可以送,不過一枝梅花,但梅花代表着春天,這裡有美好的祝願。李賀說“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有情之物容易衰老,别看蒼天之上日出月沒,光景長有,假使他也有情,也會如我們一般衰老,這裡有真摯的情感。文天祥說“鏡裡朱顔都變盡,隻有丹心難滅。”盡管容顔蹉跎年華老去,但報國的赤心不會滅、不會少、不會減,這裡有深沉的情懷。
有這個字,太過平常,也太過普通,但日常說話卻又少不了它。它平常,但有着哲理深邃的内涵,它普通,又有着說話人樸素的願望。人生有很多“有”,有花有酒有山有水有親人有良朋,諸多美好,望君珍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施希茜)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官方微信公衆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