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氏代表什麼意思

張氏代表什麼意思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12:32:08

蘇南有句常用俗語——“講張”,音“港藏”(吳語)。其意為兩人或數人在一起聊天。比如有人問:“小陳到啥裡去哩?”答:“小陳勒嚯同王夾裡講張。”(“講”音同“剛”)就是說,“小陳正在和要好朋友王某人在談天。”請注意,這裡的“講張”并不是在談論張某人,而僅僅是談天、閑聊的意思。為什麼這樣表達呢?這還與明初那段曆史有關。

張氏代表什麼意思(典說江蘇)1

“講張” 的主角張士誠(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 ),元泰州白駒場亭(今鹽城大豐區白駒鎮)人,出身鹽販,小名九四,“少有膂力,負氣任俠”。苦于元朝的殘暴統治,元至正13年(1353年)春,張士誠與其弟張士德、張士信及李伯升等率鹽丁起兵反元。

次年正月,張士誠在高郵建立政權,稱誠王,立國号大周,年号天佑。至正15年(1355年),張士誠率部由通州(今南通)渡江,克常熟、平江等地。至正16年(1356年)3月,張士誠遷都平江(今蘇州),改平江城為隆平府,改建承天寺為王宮,并設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機構。此後,張士誠又率部攻陷了湖州、松江、常州等地。至正23年(1363年)9月,張士誠自立吳王。其割據的地盤,南至紹興,北過徐州,東臨大海,西據汝甯(河南汝南)、颍州(安徽阜陽)、濠州(安徽鳳陽)、泗州(江蘇盱眙)一帶,縱橫兩千餘裡。将士達數十萬之衆。

張氏代表什麼意思(典說江蘇)2

張士誠起義路線圖

相傳,張士誠曾屯兵吳地香山,在官港(前對香山、背靠長江,左依巫山、右依長山,其出口為巫子門,是一處外人不易察覺的藏軍之所)訓練水師。某年秋末,張士誠選一黃道吉日,在香山老虎嘴檢閱三軍。見旌旗招展,号角嘹亮,糧草充足,兵強馬壯,官港水面桅檣林立,兵船穿梭,恰似一條勢不可擋的長龍。張士誠喜不自禁,賦詩一首:“虎嘴閱三軍,江南獨稱王。軍屯巫子門,糧滿張家港。”接着,哈哈大笑,指着官港說:“這裡是張家的天下張家的港。” 張家港由此得名。

元至正26年(1366年)9月,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幼名重八,字國瑞)在剿滅了盤踞長江上遊的陳友諒部後,以徐達為主将,常遇春為副将,率20萬精兵,攻打張士誠。熟通兵法、老謀深算的朱元璋,采取“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後移兵姑蘇,取之必矣!” 的戰略,命二将暫不攻打城台堅固的平江,先攻湖州等地。至年底,張士誠外圍轄地盡失,平江四面被圍,淪為孤城。危急關頭,張士誠不聽勸降,屢次浴血突圍,均以失敗告終。至正27年(1367年)9月,徐達領兵發起總攻,百道攻城,平江城陷。張士誠見大勢已去,投帶上梁,被大将趙世雄救下。張士誠被元軍俘獲後,由水路押解至應天府。在船上,李善長說降,遭張士誠破口大罵;朱元璋勸降,約拜以将軍,張士誠怒怼曰:“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 是夜,張士誠乘人不備,上吊自盡,終年47歲。其堅貞不屈的表現,不失為一位大丈夫。

張氏代表什麼意思(典說江蘇)3

鹽販出身的張士誠,十分了解、同情底層百姓的疾苦。由此,張士誠在統治江南期間,勵精圖治,寬厚待民;去除弊政,造福百姓。

為整饬民風,他頒布了《州縣興學校令》,興辦官學,開設弘文館,招納“将吏子弟、民間俊秀”,入學者的日常飲食和津貼均由大周政權承擔。至正22年(1362年)、25年(1365年),張士誠在江浙地區兩次舉行鄉試,遴選了一批學優者入仕;為網羅人才,他設立禮賢館,廣徕四方賢士。施耐庵、羅貫中、陳基、陳維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張士誠帳下任職;為休養生息,他免除了農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稅賦,減免農民當年四成稅賦,并把地主和富戶的糧食衣物賜予貧民和老人;為發展農桑,他在郡、縣兩級行政區分别設立勸農使和勸農慰,勸課農桑,督導稼穑,并帶領當地農民開荒墾田,興修水利;為穩定經濟,他命人把承天寺的銅佛融化,鑄造 “天佑通寶”,取代元順帝發行的至正鈔在江浙地區流通,有效穩定了市場和物價。張士誠施行的一系列善政,使江浙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那些因災荒或戰亂而颠沛流離的農民,紛紛返鄉,重建家園。

除施行善政外,張士誠在其它方面的表現,也值得肯定。元末明初 “元四家” 之一的楊維桢曾評價張士誠:“兵不嗜殺,一也;聞善言則拜,二也;儉于自奉,三也;厚給利祿而奸念必誅,四也。”

張士誠踞蘇十餘年,保境安民,輕徭薄賦,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得民心,廣受擁戴。對此說法,有兩事可以佐證。其一,當年,張士誠從常州敗退平江,沿途百姓怕“子弟兵”迷路,在路邊立起一根根挂着燈籠的木棒,取名“天燈”,一如現在的路燈。“挂天燈”這一節慶習俗,一直延續至20世紀中葉。其二,當年,朱元璋攻打平江城,平江百姓同仇敵忾,舍生忘死,與守軍一起浴血奮戰,拒敵城外。在外無援兵、内無糧草的絕對劣勢下,堅守孤城8個月。

當然,雄踞江南、稱霸一方的張士誠,也并非完人。其最大的不足是性格剛愎、謀略不周、目光短淺、遇事寡斷、對部将約束不嚴等。《明史》評說張士誠:“士誠為人,外遲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實無遠圖。”這與他的出身和學識不無關系。

張氏代表什麼意思(典說江蘇)4

元末軍事割據形勢圖

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稱帝,國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應天府(南京),開啟了洪武之治。明朝建立後,江浙一帶的民衆表面臣服,暗裡念舊。據明朝蘇州太倉人陸容私家筆記《菽園雜記》記載:“高皇(朱元璋)嘗微行至三山街,見老妪門有坐榻,假坐移時,問妪為何許人?妪以蘇人對。又問:‘張士誠在蘇如何?’妪雲:‘大明皇帝起手時,張王自知非真命天子,全城歸附,蘇人不受兵戈之苦,至今感德。’”

老妪的一番話,讓朱元璋心生郁悶,大為不爽。之後,朱元璋頒诏嚴禁“褒張”,并派密探四處查處“褒張”言行。密探但凡看見百姓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便厲聲呵斥:“不許講張!” 由此,“講張” 成了一句特定的俗語。

嚴禁 “講張” 之外,為削弱蘇南地主及張士誠殘餘的勢力,防止他們犯上作亂,朱元璋實行了遷徙富戶的政策,把江南尤其是蘇州的富戶大族及張氏族人,遷徙至蘇北、安徽、河南等地,強迫他們背井離鄉,出走異鄉。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遷徙發生在洪武14年(1381年)。是年,朱元璋命手下大将俞通源“徙江南豪民十四萬填鳳陽”。為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明朝對江南地方官吏采取了“自牧守以至參政,莫不慎擇其人”的不信任政策。洪武年間,江南地方官極少能終其任者。以蘇州府為例,30年間換了30個知府,其中被貶谪者1人,被罷官者2人,被下獄者8人,被黥面者1人,被處決者3人。

張氏代表什麼意思(典說江蘇)5

洪武年間,朱元璋還對江南,尤其是蘇南地區苛以重稅。之所以加重蘇南地區的稅賦,固然與蘇南地區農耕發達、地産富庶,曆朝曆代皆是重賦之地不無關系,但是否真出于朱元璋怒民附寇、挾私洩憤的個人恩怨,史界自有公論。畢竟蘇州曾是張士誠大周政權的都城,畢竟張士誠在蘇南民衆的支持、擁戴下,勢力日益強大,擁有了與朱元璋抗衡的資本,讓朱元璋吃盡了苦頭,付出了巨大代價。有關朱元璋對蘇南地區苛以重稅的做法,即便在《明史》中,也能找到依據。據《明史》記載,朱元璋遷怒蘇州百姓,“怒其為張士誠守,乃藉諸豪族及富民田以為官田,按私租簿為稅額 ”。

那麼,朱元璋對蘇南地區究竟苛以了怎樣的重稅?以蘇州府為例,明洪武12年(1379年),蘇州一府的田地共為67490頃,其中官田29906.51頃,抄沒田16638.40頃,官田高達46545頃。至明洪武後期,蘇州官民田增至95417頃,其中官田60094頃,民田35323頃。其時,官田又增加了13549.53頃。這些新增的官田,基本上都是新抄沒的民田。蘇州各項田土的比例,民田占37.02%,官田占62.98%。官田中,抄沒及新入官田占31.64%。其時最富裕的昆山,官田比例高達81.74%,其次是長洲、嘉定和太倉,官田比例均超過了70%。這在蘇州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官田飙升,畝稅加重,稅糧總數也就急遽上升,達到了蘇南賦稅史上登峰造極、空前絕後的地步。蘇州府一年的稅糧增至280萬餘石,較之元朝時增了四倍多,較之張士誠時增了兩倍多,相當于全明的十分之一。(見範金民教授《明清江南重賦問題述論》)

朱元璋向蘇州征收了超乎尋常的重稅。盡管重稅并沒有壓跨蘇州的經濟,但還是讓蘇州民衆承受了沉重的負擔。對這件事,明朝不少文獻都有記載。其中,記載最為詳盡的,當屬明朝史學家談遷的《國榷》。談遷在《國榷》中寫道:“國初總記天下稅糧,共二千九百四十三萬餘石。浙江二百七十五萬二千餘石,蘇州二百八十萬九千餘石”。由此可見,蘇州一府的稅賦比浙江一省的稅賦還多。

如此,蘇州民衆豈能不念張士誠的好?想不 “講張” 都難。

今蘇州市中心觀前街南不遠處,有一條名叫王府基的小巷,本地人稱之為“皇廢基”。這裡曾是張士誠王宮所在地。在蘇州北寺塔(報恩寺塔)東北隅的碑亭内,立有《張士誠紀功碑》。據《吳門表隐》記載,該碑由江南大富豪沈萬三立。蘇州至今保留着一個奇異的風俗,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晚,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有人焚香膜拜,把星星點點的香燭插在地上,俗稱 “燒地藏香”,又稱“燒久思香”。據說,這一天是地藏王的生日,張士誠起兵時自稱地藏王轉世,而 “久思” 正是其小名 “九四” 的諧音。——蘇州百姓明祭 “藏王” ,暗祭“張王”。此風俗自明初延續至今,足見蘇州民間對張士誠的懷念之情。

張氏代表什麼意思(典說江蘇)6

當年的首富沈萬三還給張士誠做了一塊記功碑,也許後來朱元璋殺沈萬三,這塊碑也是其動機之一。

“十廟鐘山黯夕陽,一龛猶自祀張王。吳中花草憐焦土,海上風雲憶故鄉。霸略已銷黃蔡葉,鹽徒曾起白駒場。行人掬取春泉奠,疑帶當年禦酒香。”(俞國鑒《谒張王廟》)所謂成王敗寇,明朝的正史是不會記載張士誠造福生民、體恤百姓的事迹的。相反,會盡可能予以抹黑。由此,張士誠的功德隻能借助“講張”,在民間口口相傳。丁學東

【29】

【漢語中有52萬個詞語,我們常用的有一兩萬,而其中源自江蘇的占有相當大比重。從一個一個我們熟悉的詞語出發,尋根溯源,可以抵達詞語背後的江蘇曆史,喚醒沉睡已久的文化記憶。揚子晚報聯合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在紫牛新聞App“微史記”頻道、“方志江蘇”微信公衆号、揚子晚報上,共同開辟“典說江蘇”專欄,深入挖掘那些沉睡的江蘇文化,喚醒人們的鄉土記憶。】

校對 王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