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往鄉下的家裡打電話,我媽接的。我問老爸幹啥呢?我媽說吃席去了。
在我的老家,婚喪嫁娶都要擺上十幾二十幾桌。找個鎮上大點飯店,門口擺一張桌子,村上寫字好的被請來記禮賬。旁邊坐一個收錢的,記賬和收錢的不能用一個人,防止作弊。相當于會計和現金。所謂吃席就是去随禮,然後人家準備酒菜招待大夥。廚師是十裡八村專業幹這行的。三兩個人提前開火,把紅燒鯉魚、四喜丸子、小雞炖蘑菇先預備出來,開席的時候再炒十個、八個熱菜就齊活了。
農村近十年找個由頭辦酒席收禮金這種事早已屢見不鮮,我的老家尤其盛行。過六十的、六十六、八十八、九十九的,還有過生日的。一年到頭隔個月吧就有一份禮金送出去。
村東頭大老張,45歲過生日頭兩天挨家挨戶發請帖。村民背地裡議論:“不老不小過啥生日?”請帖發了,鄰裡鄰居的,不去吧不好,去吧,心裡憋屈。這臉皮是越來越厚了。
村西頭老孟家,家裡老人八十八歲了。兒女們張羅着給老爹過個隆重的生日。照理說要表達孝心、和睦、團圓,在家搞個小型聚會就行了,兒孫滿堂喜氣洋洋多好。偏偏小兒子滿村子滿屯子發請帖,一戶不落。
拿到請帖的鄉鄰無奈的搖頭,這就是變相要錢呢!都是老百姓,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原本也不操心别人家的事,何況要掏錢去祝賀,心裡當然不舒服。你家老人八十幾跟别人有一毛錢關系嗎?
也有人表示無奈,去年都随出去一萬多了,不得找個事由找補回來嘛!自己也覺得臉上無光,可是都這麼做,家家如此,年年随。光随不收就吃虧了。年前疫情,國家控制的嚴,不允許超過15人聚餐,農村消停了一陣子。年後也沒敢動。過完正月十五了,錢花的也差不多了,開始消費老人,給老人過壽,收取錢财。
昨天正月二十,我爸去随禮的這家辦的是老太太的六十六大壽。往年都是初六辦六十六,初八辦八十八,初九辦九十九。日子錯過了就不辦了。頭一回聽說正月二十過六十六大壽的。我媽說不稀奇,這家老頭去年六十六是六月份辦的。原來頭半年疫情,6月份才消停,那也沒錯過機會,接茬辦。
我真是無語了。很明顯,這哪裡是過什麼六十六,找個理由斂錢而已。
我有個朋友是做生日蛋糕的,最近快累抽了。他說錢都不想掙了,白天做不完的蛋糕,晚上要加班到後半夜,都是訂生日蛋糕,給老人辦壽用。
試問給老人過壽,老人真的收到錢了嗎?答案不用我說吧。誰辦的壽宴,禮金進了誰的腰包。
兒女們打着給老人祝壽的幌子斂錢,把自己随出去的錢财往回撈一撈。整個村子,整個鎮子都這樣,随來随去,都怕吃虧,都想撈回來。于是出現了更花樣的請帖:XXX在城裡買樓了,敬請光臨;XX開個小理發店期待光臨;翻蓋房屋、升學、結婚更不必說了。有一家更奇葩,孩子升高中還舉辦個儀式,說白了,讓全村人給他的孩子交學費呗。
自古有禮尚往來,親戚朋友走動走動是對的,聯絡感情。可也有劍走偏鋒的,人都随你三回了,每次五百,人家有喜事你就回禮五百,你這臉比西瓜還大,臉皮比西瓜皮還厚。這樣的人就不用往來了,他不懂禮數。
相比之下,城鎮沒有太多花樣翻新的請帖。人生之大事親朋好友當然要莅臨,但這幾年禮金翻漲。尤其年輕人,賺的不多出手驚人。莫讓禮金成為友誼的負擔。金錢買不來真正的朋友。
懷念我爸我媽結婚的場景,他們說嬸子送來了一隻臉盆,大舅送了一個暖壺,姑姑送的花被面。喜慶而溫馨,所有東西都是親人對新人的關心和愛。而今天,仿佛所有的愛都用金錢來衡量了。
我生小孩是一九九九年,左右鄰居都送的十斤雞蛋。真的,現在我還時常想念我的鄰居們,想那一籃子一籃子的雞蛋和她們的笑臉。絕對是至純至美的畫面。如果當時送的是錢,大概我早忘的一幹二淨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