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語文120個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高考語文120個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26 15:09:42

高考語文120個常見文言實詞例釋?文言虛詞【何】,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高考語文120個常見文言實詞例釋?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高考語文120個常見文言實詞例釋(高中語文學習幹貨)1

高考語文120個常見文言實詞例釋

文言虛詞

【何】

(一)用作疑問代詞,作主、謂、賓定語→疑問代詞

1.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裡”,“什麼”。一般來說在譯時,“何”要後置。(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這是賓語前置)

①大王來操何?(《鴻門宴》)

②不然,籍以何至此?(《鴻門宴》)

2.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嶽陽樓記》)

3.單獨作謂語,後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麼”,“什麼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頻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嶽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4.作主語,譯為“什麼”。例:何謂天,何謂人。

(二)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蘇武傳》)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①新婦車在前,隐隐何甸甸。(模拟:平發出的聲音)(《孔雀東南飛》)

②“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③“水何澹澹,山島竦峙。”(《觀滄海》)

(三)通“呵”,喝問。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連詞、表目的)誰何?(《過秦論》)誰何:同意連用,責問。

(四)固定結構: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麼樣”,“怎麼辦”,“為什麼”。

1.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寡人之于國也》)(變式結構“如……何”,把……怎麼樣,對…… 怎麼辦。)

2.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3.且大亂,若何?(《段太尉逸事傳》)

何以⇒“以何”,用于疑問句作狀語,譯為“憑什麼,用什麼,靠什麼。”

【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用于句末,往往句中有表揣測的詞“其”,“得無”,“無乃”、 “恐怕”與“乎”呼應。

①其皆出于此乎?(《師說》)

②月食飲得無(該不會,莫不是)衰乎?

4.用于感歎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表感歎、悲憤、贊頌語氣。

①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②衆人匹之,不亦悲乎?(《莊子逍遙遊》)

5.作形容詞或副詞的詞尾,譯為“……的樣子”,“……地”或不譯。(加在單音或疊音之後)

①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賦》)

②恢恢(寬綽的樣子)乎其遊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6.用于句中,表停頓,不譯。

例:“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赤壁賦》)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解釋。

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師說》) 乎與賓語構成的介賓結構,隻能作動詞,形容詞之後。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乎:對)(《勸學》)

①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譯為“在”,“從”,“到”。

②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譯為“向”、“給”、“對”。

③引進比較的對象,譯為“比”。

【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于是”就,“便”等。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刿論戰》)。

(2)乃使人複茸南閣子。(《項脊軒志》)

(3)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2.表條件:結果,才。

①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②此臣日夜切齒扪心也,乃今得聞教。(《戰國策·荊轲刺秦》)

3.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軟!(《師說》)

②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桃花源記》)

4.用在判斷句中,起确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原來是”等。

①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②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遊褒禅山記》)

5.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隻”,“僅”等。

項王複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不能做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②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傳序》)

2.用作第三人稱,用在名詞前,相當于“其”,譯為“他”,“它的”,“他們的”。

例:今其讀書識字,較之乃無,竟高十倍。(《紅樓夢》)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稽之上,然後乃(才)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②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将伐颛臾》)。(賓前“責備”,通“與”,句末語氣詞。)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歎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